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几度接待国家领导人

发布时间: 2006年03月23日   来源: 中山政协   

  1959年,故居的管理范围已扩大到包括门前一片树林及接管了一片荆棘之地,但还缺乏较好的接待设施。这一年冬天,从首者来南巡的首长不少,有党政要人,有将领等等。一天,来了几辆吉普车及小汽车,走下许多上了年纪的中老年人,其中有穿着绒大衣的邓小平、邓子恢两位同志。在故居正厅听我介绍一下后,同志们上二楼参观,而两位邓同志进入正厅之侧的孙眉房,在两张相对存放着的酸枝贵妃床上坐下。他俩在谈话,见我站在旁边,邓小平同志问道:“这里南方天气不很冷吧?”我回答说:“气温很少到摄氏10度以下,从未下过雪,我们这里都未见过雪呢!”小平同志笑笑说:“很好,到处一片绿油油。”又说:“你去招呼其他同志吧,我俩坐一下。”我就跑上楼上,陪同蓁同志参观,其中有蔡畅同志等,神情都很庄重。1960年以后,陶铸同志几次带领三两人不等到这里。有一次,他陪同胡乔木同志到陈列馆,见到二楼有一封黄兴的黄花岗起义绝笔书时,陶铸同志说:“人都准备牺牲了,何必又要留下字迹呢?而他这次也死不了呢!”陶铸同志看陈列说明很细心,发现我们写错别字,如陪同的“陪”字写成“赔”字,联合的“联”字写成“连”字等,都及时指出,批评我们说:“这里是对外开放的,这会影响不好。”我们马上改正,并吸取了教训,以后搞陈列说明时必经严格的反复检查才展出。赵紫阳同志在广东任领导及即将上中央工作时,也多次来过故居。他有时穿黄色中山装,有时穿西装。由于保密原因,有些没有介绍,见警卫森严,也知非等闲之辈;有些一大群人士出入,群众不易接近,引起人们的好奇,远远地站着观看,越聚越多。领导人离去后,不少群众趋前询问,我也无可奉告。   1962年春,朱德总司令来参观。他穿黄呢大衣,持手伏,戴绒昵帽,笑容满面,见到我们十分亲切,并耐心听介绍。当时区政府设在翠亨村,离故居不远,区委领导立即召集一班工人、农民站在故居庭院里,待朱德同志参观完出来时热烈鼓掌欢迎。朱德同志连连举手致意。他的车队上中山纪念中学,学校领导知道,立即敲响紧急集合钟,全体师生欢迎朱德同志的到来。   1969年夏天,在文化大革命期间,馆内工作人员该下放的下放了,该走的走了,留下我这们馆长当权派,孑然一身,又是集领导、干部、工友三重身份于一身,独自为新建的一座500多平方米的陈列馆搞清洁。别的馆有的因“黑线太粗”等原因不开放了。我们又没有领导指示,不知是什么“线”,是红线抑或黑线,不少红卫兵来参观,但未见有批斗或砸烂之类的行动,只有天天开放,365天没有假期,叫“坚守阵地”了。还有故居每天要清洁卫生,存下200盆花木要浇水施肥。一天,来了两位公安人员,在招待所住下,每天早出晚归,对四类份子管管份子进行布控。看这种情形,公安人员虽不告诉我什么,但经验告诉我将会有要员来参观。几天后一个清早,我做完清洁和浇水工作后,对公安人员说:“今天闭馆,我到石岐买些时花苗回来种,今晚回。”两位公安人员急起来,说:“老李,今天有人来,你不能走!”我说:“打开门天天有人来参观,不争在今天了。这里缺时花,没有朝气的。”他们说:“今天你要留下,以后我们向你解释。”   午后,一列长长的车队从故居旁边的公路行进,但不入公园,只是在能看到故居的公路上徐缓行驶。当故居给树木遮挡后,车队立即加速有进。这些公安人员深呼一口大气之后对我说:“老李,真对不起!出于保密原因,你要原谅。刚才是林彪副统帅及将军们乘军舰从唐家登陆,准备来观看,是什么原因不来就不知道了。”我心里明白,我这位当权派,在文化大革命中,“信任”打很大折扣是可以理解的。   进入80年代,洗涤了文化大革命期间的戾气,呈现一片祥和气象,改革开放的鲜花遍地开。史学界开始活跃,成立了孙中山研究的组织并开展学术讨论,带动和鞭策我们加倍努力对孙中山开展积极的研究。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和不断扩大,经济逐步繁荣,我们的接待设施也逐步完善,从接待室到接待厅,质量一间比一间高,空间一间比一间宽敞。我们的接待质量也相应地逐步提高。回溯这段期间,我曾接待过好几位国家领导人。他们的音容笑貌,我现在还记忆犹新,可能是时间接近的缘故吧!   1982年9月间,叶剑英及其弟、王震等人来故居参观。参观的前一天,一位军官来我们这里作参观前的准备工作,我们都愉快地将清洁工作搞好。当时馆长是姓方的,我是副手,但我对孙中山的资料较熟悉,因此分工由我作接待介绍。我们各人都想见到这位老革命家,对他心仪已久。   盼望的时刻到了。一列车队中,有一辆中巴走近,先落下一张轮椅。随后,身穿灰色中山装、脸色红润的叶帅在其家人扶持下走下车。陪同他来的县委书记李耀祺向我们作了介绍,我们心情都很激动。过去在电视新闻及书报上见过他的身影,现在见面倍觉不同。我把中山故居每个地方都介绍到了,他微笑点头。接着同来一行人在中山故居庭院摄影留念,先后共三批。第一批是叶帅兄弟、王震、省委副书记吴南生、县委书记李耀祺及县人大常委会主任李斌,还有方馆长和我;第二批是其家属;第三批是警卫人员。拍照时弃椅站立的这位老人,时间久了,显得疲累。他连声问:“照完了吗?”当照完相坐回轮椅时,他面部神经线松驰了,张开嘴巴。其孙女连声说:“爷爷闭口。”叶帅又轻松地谈话了。他问我;“这座故居是原样的吗?有没有遭到破坏?”我说:“孙中山设计建成的故居,式样至今不变,但是颜色就曾改变了。1895年孙中山在广州起义失败后,清兵要来查封故居,其新属将孙中山用过的书籍及信件等烧掉了;日本侵华,恐遭轰炸,曾将墙上颜色粉刷成绿色,我们已将它恢复原状了。日军来前,全部家具搬去澳门,早已运回来复原了。”他说:“这样才好。”   当叶帅到故居陈列馆参观,见到1922年孙中山蒙难于永丰舰的照片时,说:“当时我当孙中山先后的保卫营长,我也住在此舰。”他指着永丰舰后尾部位说:“孙中山先后就住在此室,当时胡应球当二副,现在广州政协工作。孙先生在这艘舰上住了几十天,后来斗争环境不利,他就离开舰队去上海了。”事隔几十年,他记忆清晰,可能此事在他一生中也不是一件小事情吧!   1983年2月11日,一位身穿黄褐色中山装,前额丰满,头发脚斑白,身段稍胖的领导人来到故居。经陪同他来的市领导李斌同志介绍,才知道这位是廖承志同志。同行的还有他的夫人庄椿普同志、杨尚昆同志及一大群人士。他们走到中山故居庭院时,廖公说:“你用广东话给我作介绍好吗?”我迟疑了一下说:“杨老听不懂广东话怎么好?”杨老说:“我已来过一次了,你就和廖公讲广东话!”杨老和随和,使我心里乐滋滋的。我的介绍,从孙中山手植的酸子树起卧龙状(因被台风吹倒又往上长,形似卧龙)讲起,再讲到孙中山出生时的旧居,后孙中山拆掉一部份房子开凿成水井,郭沫若同志于1962年来参观时写下“阶前古井苔犹活”(象征孙中山精神不死的意思)的诗句,孙中山设计建造的中山故居,及他进行从医人到“医国”活动的书房。我又领他们走到一所卧室,忆述孙中山遗嘱“余因尽瘁国事,不治家产……”他的房子,朴素无华。我说:“孙先生当过两任大总统及大元帅,在故乡未购置过一点家业,真是鞠躬尽瘁为人民,值得我们敬爷。”廖公沉浸在缅怀之中,不住地点头说:“他一生就是这样,这间故居就是他这种精神的体现!”当在孙中山故居陈列馆看到一张有个男孩子站在孙中山身前留影的照片(1916年,为庆祝袁世凯在全国人民反对下众叛亲离被迫取消帝制孙中山夫妇、廖仲恺夫妇及胡汉民等人设了个“帝制取消一笑会”,并摄影留念)时,廖公说:“这个是我啦!我们都很熟络的。1921年孙先生在广州当非常大总统,居住在观音山。我当时在广州读书,离家路远,中午这餐饭就是和孙中山夫妇同台吃的,我们好像一家人一样。当时吃饭很清淡,没有大鱼大肉。哈哈!喊喊吓 (说着说着)又几十年咯!”他的神态显得很兴奋。   当时我们在入馆路边已兴建了一间接待厅,每当领导人参观完毕,都往接待厅喝茶歇息的。我们预先准备好文房四宝,请几位首长题字。道德请廖公题字。他谦虚地说:“我的字很差,不用写了吧!”而他的夫人抢着说:“你都最后一次来啦!还不写下几个字留念。”我很高兴廖夫人的帮忙,但又预感到言语兆头不妙,就说:“望廖公今次参观后,明年有机会南巡时,又来视察我们的新成就。”他点头笑笑,立刻捋起右手衣袖,用毛笔饱吸墨汁,写上“三多黄花几十载,民主革命第一人”。他解释说:“三多在我的家乡附近(廖公祖家在广东惠州。孙中山于1900年策划在惠州三洲田起义,委派郑仕良直接指挥。是役日本友人山田良政也参战,后被捕牺牲)。当时孙中山领导的兴中会策划在三多祝(地名)起义,拖拉机了胜仗,革命军队伍发展至2万多人,后来因弹尽援绝而失败了。三多黄花是指1900年三洲田起义至1911年黄花岗之役。领导民主革命,用武力推倒清皇朝的,孙中山堪称第一人。”众人都为他的精妙解释而鼓掌叫好。廖公的留言字体苍劲有力,四心宣纸两句已写满,正落款签名,廖夫人庄椿普同志从门口进来说:“写甘多仲唔够(写这么多还不够)!”我说:“请廖夫人题几个字留念。”她叫了一声,说:“我唔(不)会,咪(不要)搞我。”边笑边说快步走了。   廖公离开翠亨之后月余,噩耗传来,廖公不幸逝世了。他留下的墨宝,已成遗物了。   1984年1月28日,杨尚昆与王震等同志来广东视察工作。来中山故居参观完,签名留念后,杨老对我说:“陈列馆我已看过了,我去饮杯茶吧!”我就陪他去接待厅,他一边走,一边说:“你们的建设又有点新变化了,绿化不错。”我们在接待厅二楼饮茶时,他说:“你们的茶很香滑呀!”我介绍说:“这种茶是自种自采的米碎兰花,经过洗净晒干,用锅炒香,放在茶叶里混合,就有这种效果了。”他说:“自己动手泡制得不错呀!”我就送了一些炒好的米碎兰花给他带回去泡茶,他很高兴。杨老说:“近日香港商人郭德胜先生捐赠一座孙中山纪念堂给中山县。县的领导征求我的意见,该堂建在哪里好。我认为最好是建在翠亨村,和中山故居及中山纪念中学连在一起,这样就有馆,有堂,有校,游人将会越来越多,设施齐备,对观众有好处。但是,有些人认为建在这里开大会不便,利用率低,建在县城人流可多些,这和我的看法不尽相同呢!”他诚恳又热情,对翠亨建设的翔,使我感动。后来杨老随员说,要赶路,到点了。他就告别离去了。   同年12月14日,我接待了周恩来总理的夫人、全国政协主席邓颖超同志。她的言行举止,至今仍言犹在耳,萦绕难忘。   事有凑巧,有8名广州市外语学院日语系即将毕业的中山籍女学生,知道中山故居每天有很多日本游客,就要求来此实习。获得同意后,她们白天和日本客人作导游,以提高日语口语水平,晚上辅导我们馆接待部门人员学习日语。当她们知道邓大姐将至,就要求作为接待人员参与接待工作,我们申明纪委后同意她们参加。   邓颖超同志由县委书记谢明仁同志陪同参观中山故居,神情总是慈祥和蔼、笑容可掬的。她细心地看遗迹,听介绍。当她看完遗迹,走到故居庭院时,我代表中山故居纪念馆送一幅孙中山手迹“百年长乐”条幅复制品给她留念,好很高兴,当即和我们合影留念。她问我在这里工作多久了,我回答有30多年了,她点头说:“很好。”在孙中山手植的酸子树下设有桌椅,我请她在留言纪念册上留言,她当即签名及写上日期。写好一看,说:“哎呀,斜了斜了。”原来签的名字稍有一点斜了,我们相视一笑。她对故居同志及女大学实习生说:“你们在这里工作是很光荣的!是很有意义的呀!因为中国出了一个孙中山先生,我们希望多出几个像孙中山先生这样的人物,你们要好好干。”工作人员受到勉励和期望,都很激动地回答说:“我们会好好干下去的!”她步出中山故居门庭,见到一群从港澳来旅游的年青人,就走过去对他们说:“你们过去来过这里参观没有?”有人说:“你好!我是初次来这里。”有人回答来过好几次了。邓大姐点点头说:“你们要多来这里呀!要好好学习孙中山先生民主革命精神呀!”接着她上车(因为年迈,步履不佳)前往接待厅,准备聆听孙中山讲话录音(孙中山于1924年5月20日应上海《中国晚报》记者请求作了讲话,由日本一位技术师协助灌录了唱片,后来我们翻制成录音带,并将内容印成文字,派发给参观者对照聆听,效果更好)。还未进入接待厅,她又对我说:“你在这里一口气干了30多年,很好!要努力建设这个地方,接待好来访的游客!”我回答要和同志们好好干。她听到孙中山讲话录音时说:“孙中山具有一种宏伟的气魄,体现了他的爱国主义精神。我早年在天津曾见到他和夫人,他对我们学界给予很大的鼓励,我至今还记得。翠亨直是个好地主呵!”   人们依依不舍地欢送这位慈祥的老大姐离开中山故居。   1985年10月25日,乔石同志来中山故居参观,看了遗迹后,来到接待厅,一边喝茶,一边聆听孙中山讲话录音。听后,他说:“孙中山先后的讲话是对的,我们要觉醒起来。真的,我们这头雄狮沉睡了,不知他国在进步,若不觉醒起来,就会有亡国的危险。孙先生在奔走革命的年代,走过了不少国家,见识到不少国家的科技进步,他对比自己落后的祖国,产生了一种紧迫感,若不睡醒奋起,差距将会拉得更大。他这一段话,真是很有现实意义,我听了受到教益。”他临走时感谢我们工作人员的热情接待。   1986年1月27日,风和日丽,柬埔寨国西哈努克亲王偕夫人,在市长汤炳权陪同下,参观了中山故居及陈列馆。他对孙中山遗迹很感兴趣,在陈列馆里看到孙中山和中国共产党接触的图片资料时,问道:“孙中山在什么时候在何处和中国共产党人举行初次会谈?”我们答复了他。一行人来到接待厅,喝上一杯荔枝红茶,聆听孙中山讲话录音。我们向他赠送一幅孙中山手迹横披复制品——因为考虑到他领导祖国军事力量抗击越南侵略势力,仍在作艰苦的斗争,暂居我国,因此选送一幅上书“奋斗”的手迹复制品较为合适。他高兴地用中国话说:“珍品!珍品!”连连和我们握手致谢。他发表对孙中山敬慕的讲话,说他曾读过孙中山的著作,思想上受到孙中山的影响,并赞扬孙中山的民主革命精神。说孙中山为中国人民获得民主而终生不懈地努力,令到中国人民精神解放,是值得人们永远敬仰的。他还说到今次来中山故居参观,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接着,汤炳权市长陪同他到中山纪念中学参观……   回忆往事,我在孙中山故居工作30多年来,有幸接待过这么多的国家领导人,这是在别的单位工作梦寐难求的,虽事隔多年,但他们的音容笑貌,仍历历在目,有许多环节使我留下难忘的回忆。不论是领导人还是群众,对孙中山先生的尊敬,于此可见一斑。   趁今年是孙中山先后设计建设故居104周年,又是孙中山先生诞辰130周年纪念之际,抽空写一点回顾,愿与读者共同分享这份内心的喜悦,并表达对孙中山先后的崇敬之情。因时间短,一气呵成。但绵绵不绝的往事,不可能忆述得很全面,难免粗略。只能这样说:“往事一时谈不尽,天时巧合再来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