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居纪念馆的建设发展
发布时间:
2006年03月23日 来源:
中山政协
1955年,中山故居只有庭院四周围墙内的管理面积,围墙外全是公众地及私人地,不属故居管辖,这对中山故居的文物保护是不利的,需要积极做好扩大管理面积工作。翠亨村土地改革后,农村公众地方很多,中山故居门前有一片树林,而通向车站的道路两旁,有一段时间纪念中学曾用来种桔子,但无收成,已成荒芜之地,我设想筑一道低矮围墙把这一带围起来,除四通八达的交通口不砌围墙外,其他筑砖墙,墙体通心,1.2米高。经请示区委书记叶破浪,得到批准。我叫崖口建筑工头周奕作了费用预算后,向上级文物主管部门申请,结果按预算批准施工,拨下款来,约在1956年夏天建好,从此故居初步有了一个较大的管理范围,观众也有个休憩之地。叶书记还兴致十足地用一个下午时间,领着我沿纪中通往攸福隆的道路,又沿着果园(地名)的兰溪河堤围往汽车公路走,通过车站,经故居返回区政府坐下来。他说:“老李,你想一下办法,把这一带面积弄到手,将来办成一个公园、动物园或游乐园,吸引游人,翠亨就会兴旺了。”我当时连做梦都没有想到要这么大的面积,且由我出面去弄,思想当然转不过弯来。我说:“纪中运动场及翠亨小学怎样搬走?”他说:“上级肯办,就有办法想了。”当时我的想法是,我们要受地方党政领导,党委书记说的话是有理的。我就写了一个规划报告,送给叶书记,请他在报告内加意见及盖章,准备向县政府上送。然而,他拿了我的报告后,很长时间无回复就算了。
我们筑起这一段围墙后,增添了不少工作。如一片簕树、荆棘要清除,落叶要打扫,野草要割除。我们常下乡搞党的中心工作,或支持春耕夏收生产。工作人员太少时,就和翠亨不学校长谈,请小学生义务劳动,捡树叶。到中山纪念中学请江士騤校长支持派学生来劳动除法草。来过一次、二次、三次之后,很像是无休止的。江校长就找来中央文件,说规定不要把学生当成劳动力使用。又说:“我们校园又大,一个班一周只劳动一节课也很忙的。”我说:“我忙不过来。要求二周派一两个班劳动一次,协助除草吧。”纪中间中也有同学来协助清洁的。
故居后面的一片空地,原是陆家祖先产业,李旭昭馆长和陆天祥商量将其转让给故居使用获答允。但过去不是叫卖地,说地是国家所有的,后给陆家100元“车马费”,立契办手续,这地就归故居使用。
现在陈列馆的地方,过去叫“韵园”,孙中山童年时,常到杨氏三兄弟家的花园来玩,就是这个地方。后来成为地主杨忠的园地,土改时被没收分给农民。这块地方有四五株古老的梅树、一株参天高的银念树及几株近百年的荔枝树、结满果的杨桃树等;有一间砖瓦顶木结构的“更楼”,是看园人值勤用的,由新屋主谭帝根居住。我看中这个地方是建陈列馆理想之地,当即找谭帝根,征求他意见,若能换给故居建陈馆,看需什么条件。他一口答应愿意换屋,条件很简单:要求在翠亨村中找一间与现居住面积差不多的房屋居住即可,现有的果树,大株的每株补回20元,小果树相送。开支约150元。地是不计钱的,说是政府分配给他的,现在政府需要,交还给政府。他是有好认识的。但是,房屋如何解决呢?我到村中巡了若干次,发现北极殿侧有一间21瓦阔的房子无人住,人们在此堆放杂物。它是庙堂的附属建筑,属村中的集体房。我就找到村长程宝嫦,征得她的同意,可以给谭帝根住,当时没有立下合约,又没有计租金,我们出钱,为该屋铺好阶砖,打好炉灶,谭帝根择日入住,就把原住的房屋交给我们管理,这场块地也就属于我们了。我们曾在这块地上植下不少桔子,因管理不好,没有收成。后来兴建陈列馆,得心应手。
1959年大跃进过后,区委叶书记已调走了,由陵伟芳书记接任。翠亨区政府要在五桂山脚建养鸡场,区长甘福明亲自带领一班工人来拆谭帝根原住房,即后换给我们的更楼。我当即出面交涉,说明这是我们管理的。甘区长说:“我已调查过,这是公产,我们急用瓦砖木料,拆屋的事有什么后果,我负责任。”结果房子给大跃进共产风乔去了。养鸡场未见有成效,而甘区长又调去斗门农场当领导,不幸遇害,这间房子无从追究了。这件事若不提起,人们永远给遗忘了。
因翠亨村生产落后,生活改善不快,1970年左右将庙堂木料拆去建辗米机厂了,剩下谭帝根住的房仍属公产。村人调查谭帝根没有立下什么证据证明该房为他私人居住的,要他交出房子归回集体。谭帝根急得跳高三丈,麻烦事就来了:我一家挤在我母亲住房向门口处吃晚饭的,而谭在我全家吃饭时跑来找我,凶神恶煞,逼我为他解决房子,说村里人叫他交房。我耐心地规劝他,表示我有责任为他解决好,但不是这几天能办到,要向上级报告。我又到村中找到当时生产队长,表明要负责解决房子补偿的责任。谭听到外头的风头声尾意心急如焚。他一反常态,平日有讲有知,现在见面一开口就使人难堪。这也难怪于他,有安定住房,比什么都重要。但这件事也难为了我,要求房屋补偿不是说办就办到的。拖了半年,县上才拨下款项,补偿给翠亨村集体一笔款,订立了合约,才完成这件令人心烦的事,我全家才得一夕安寝。
现在的陈列馆旁边,纪中校道侧,有一口鱼塘,据说是土改后分给李光耀等人的,全作化时归集体所有。这口鱼塘,因土质贫瘠,产鱼不丰,后来不再养殖而丢荒了。我们要扩大陈列馆面积,打算征用这口鱼塘。征得队长同意,以购买一台手扶拖拉机支援生产为代价互相交换。这台拖拉机归集体所有。
中山故居纪念馆建厕所难,因建厕所,联系到扩大管理面积的事。每天都有旅游者故居参观,而周围没有一个洗手间,真是苦了游客。当时兰溪两旁,树高林密,男人急起来,跳下溪旁可以解决问题,就苦了女人和老人。我们在纪中校道旁,现翠亨药店的位置(过去是荒地)兴建一厕所,刚动工一天,周围意见纷纷,有纪中老师、游客等等都认为地点不妥,不雅观,因而停工了。后又选择到兰溪对面,建了一大的厕所。而当地小孩常把厕所玻璃、大门搞烂。这里无物资供应,无修理工,物资损坏了,不是立即可修复的,这地点又不合适。1979年左右拆去了该厕所后,我们和当地生产队协商,达成协议,我们在故居纪念馆大门的右边近农四处重建一所王绒化粪池厕所,肥水免费归生产队所有。厕所建好后,农民开头清理很好,往。后嫌肥效不足,干脆不要肥了。肥水四处横溢,禾苗给肥水肥死了,没胡收成。当地生产队干部要我们赔偿全年两造产量的损失,说我们纪念馆不关心农民生活。三件事十分棘手,若长此以往,如何解决呢?唯一出路,我们只有将这六亩九分农四买下,每亩田吸收一人来工作。条件谈妥后,就输了征地手续,立即请人填土。在未征地之前,翠亨村人投资一点钱,在故居纪念馆门口近汽车站的公路旁,填地八分,作外来车辆临时停车场,他们收取车租,效益很可观。连成一片的用地中,除这块地外,门亩九分地又归入中山故居纪念馆版图,使我们迅猛发展的旅游业中,搞名项建设得心应手,不给外单位染指,以免兴建高楼大厦,影响中山故居的原貌。这对文物保护有利,对旅游发展有利。经过长期艰辛的石沉大海,我们为后来到故居工作人员铺好了坦途。
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划界,厘定绝对保护范围和控制范围,这对重点文物是否保持原貌和周围环境是否保持风貌,是起决定作用的。自从中山故居1965年被确定为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我们就应着手进行这项工作,但由于人手少,资金少,管理面积少,宣传保护等条件不足,所以没有进行。这也跟我们的思想认识水平和各种环境有关。如有些边远地方的重要人物故居,因开发建设步子慢,周围环境变化不大,在来风貌不变。但就翠亨孙中同故居来说,每天游人络绎不绝,不少人想在故居周围建立商业网点以图利,形势发展很快。承蒙省文管会办公室主任杨森等领导的热情支持帮助,而且直接下来具体指导,我们把绘制的图示标界明确确定下来,特别是中山故居门前对开200米范围内,定为绝对保护范围,划成红线。除故居管辖的1万平方米范围外,还有农田、冯氏宗祠,都定为绝对保护范围,划成红线。接近中山故居的村内几间民房则划入控制范围内,若果他们建屋超高度及拆建等,也要关注到。这项工作,我新自参与,请翠亨大队盖章承认,然后在公社、国土局、县政府、省文化局盖了不少公章,接着和村中被划入控制范围的居民座谈,解释文物保护的重要意义,请他们支持协助。他们愉快允诺,并在字据上签字立案。这件事办妥后,经省文化主管部门呈报,国务院几届文物局长先后前来视察,1986年,中山故居获国务院批准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即成为“国宝”,更加受到人们的重视和爱护。
但是,我接触到一两个干部对此有不同看法。一个基层干部说:“早知道他们左控制,右控制,我就不盖章了”;有一个公司经理说:“故居控制范围霸道,伸展到同顶,为什么不伸展到蛋家佬那边去?”词语间,甚为不满。当然,作为对文物保护的重要性的广泛宣传我们是做得不够的,但是,经上级领导层层批准实施,难道会错吧?!
中山市是孙中山的故乡,许多旅居外国及台港澳的乡亲都引以为自豪。特别是翠亨孙中山故居,举世瞩目,中外人士专程前来参观游览,把这个地方建设好,意义是重大的。在打倒“四人帮”之初,虽然经济还未迅速发展,但县领导对中山故居的建设还是很重视的,常陪同中央、省领导人来视察。如当时县委书记李耀祺对我们说:“我来故居的次数,恐怕比你们的文化局长来的还要多呢。”县财政局黄、李局长及预算股吴锦堂等对我们十分关心。有一次,吴锦堂等陪同省财政厅预算处领导来视察,叫我往广州找他们。我到省财政厅后,他们询问我故居建设情况。我汇报说:“难处很多,道德要做的是把围墙围起来,最好能叫翠亨村民改道。因为翠亨附近食品站收购农民生猪,都从中山故居门前通过。有时迎接首长来监,我们刚打扫干净,农民运猪经过,却拉下屎尿来,使我们很狼狈。此外,村中牛只、猪鸡进来,破坏绿化,同时对保卫工作及文物保护都不利。”他们说:“好!我们从边境建设费中拨款支持,你们需要多少?”我硬着头皮说:“10万元!”他们即答应给10万元。当时我是馆长,自己还未经手接触过这样多的款项的,专款专用。县委宣传部派孙胜才科长下来指导建设。我们先后按这个途径得到省财政厅拨款4次,超过40万元。有这么多的款项,在省内的兄弟文物单位中,我们是得天独厚的。我们运用这些款项做了几件大事:先建设正门、门票室,四周建以钢筋作栏杆的围墙。接着,建陈列馆后座,建较大的接待厅(内有贵宾室),建下水道,平整升高地面,铺设水泥道路,购买六亩九分农田,建几间出售旅游留念品的商店及书店。而最艰苦的是将翠亨村改道。翠亨村民几百年米传统习惯是经过中山故居门前出入村的,现要把经故居的出入口堵死了,另辟新路给村民出入。虽这是经上级批准的,但我们还要做许多细致的思想工作。根据县政府要求,南朗公社(当时翠亨属南朗公社管理)派郑吉洲副社长带干部到翠亨村蹲点。郑副社长通过召开大小会议,耐心向当地农民群众解释,做通他们的思想工作,分别开辟两条入翠亨村的新水泥路:一箱沿故居接待室旁的岐关东路引入村。这里要古用稻田,修路需填泥平整。一条从纪中校道,沿故居鱼塘、陈列馆边开路入村。这里要拆去两间民房,取地开路,必须赔偿屋主损失,给其另觅地重建。其中还引起一点争屋的小诉讼,但很快解决了。我们按房屋的大小,另绘制新房屋图样,征得屋主同意,签订合同,边拆旧屋,边建新屋。拆迁后全路铺上水泥,可通汽车,这是翠亨村开村以来,第一次有这样的康庄大道。翠亨村民在欢喜之余,起初不习惯,也有些意见。有的说:“世世代代走近路,现在要走远路了。”有的说:“学生要经汽车路上学,不安全(这是托辞,我看至今没有一个学生是绕故居上公路去上学的,因有近路、好路可走)。”有的说:“中山故居的翠亨人隔绝啦!”我们也做了解释工作,说:“翠亨人历来支持中山故居工作,为故居办了许多实事好事,包括认真保卫故居,民兵常来巡逻,故居才得到今天这么完整。故居能进一步建设好,你们也是光荣的,只要在开放时间,翠亨人谁人进去参观都欢迎,都不收门票。修路后去市场、去南朗什么地方都方便,不外是来故居参观就多走几步吧!”再加上翠亨村干部们做思想工作,群众不愉快情绪很快消除了。
中山故居自从四周围成一统,注意环境绿化美化工作后,遍地绿草如茵,四时鲜花不断,原有树林和新辟的花园相结合,形成了一个安静、美丽、干净、舒适的旅游环境,为日益增多的观众提供了一个好的休憩地方。
有时坐下来静心地思量,有些事是值得回味的。
一是接待室从简陋到有规模的建设。起初,在旧陈列馆旁边有一间侧屋,是杨瑞球居住的(他母亲卖了洋楼式主屋给我们作陈列馆后出家,他居住于此屋)。1959年,国庆十周年,县上来人,看中此侧屋可作接待室,提出征用,我们就将翠亨旅檀香山华侨孙梅生的一间房屋借来(当时无法和孙梅生联系)和杨瑞球交换。因距离国庆时间紧迫,我们就请杨瑞球赶快搬迁,将该屋两间房连通,改成一间60多平方米的接待室。搬来一些能坐三四人的长木椅摆好,其他椅子五花八门,各式各样都有。在这里接待远方来的宾客和港澳旅行团人士等,无电风扇,就给每个客人发一把葵扇煽风,送上一杯清茶,用热情补设备的不足。当时我们有一间这样的接待室已心满意足。但地方毕竟不够用,遇到县华侨旅行社有排期,人数又多的港澳旅行团,若天气好,就在中山故居门前大树下,选一片阴凉地方,让客人一排一排的坐在长条的花岗岩石上来接待,这样虽可容纳100人,只是送一杯茶都无地方放。我用一个直流扬声器,对着麦克风,向游客介绍孙中山革命事迹。因过去强调政治接待,所以每批客人都要作宣传的。若遇上天雨就问题大了,只好缩入小接待室内,但人多容不下,客人只好站着或坐在大门口外,打着雨伞,听我们介绍,有时雷声、雨声、讲话声交织在一起,成为一支“交响曲”,不过这个介绍人就讲到声嘶力竭。现静心一想,不知过去这样讲法,是否有收效?有不少港澳同胞第一次回大陆,对我们不了解,十分守规矩,也没有什么投诉之类的事。用现时眼光去衡量,那时的设备真是简陋得可笑。
这里有一段小插曲:有十个左右从台湾悄悄来故居瞻爷的游客,听完介绍,参观了故居后,正在照相留念。因四周无大围墙,四通八达,有一个翠亨村老妇人(人称“聋婆仔”)走来向他们兜售自产的番荔枝果,要价很高。她说:“客人穿西装,施舍几个钱给我也做到了,何况有生果博你的钱呢!”她又叫人和她合照,说自己是翠亨村人。结果影响很不好。当时接待台湾团的随团人员是个领导,立即向我反映,要求我和当地支部书记去教育她。当晚我和支书何方到她家,见到她家中又脏又乱,我们两人批评她:“不要乱说自己是乞儿婆,也不可随便叫人照相,说自己是孙中山的乡里。”她态度很差。听翠亨村人说,她为了这件事,背后骂了我们三天三晚,什么难听的话都骂到了。
关于建接待室,我接待中央或省里来的首长时,每机会都提出这个要求。他们答复都是“需要的,需要的”。但没有下文。1968年左右,县委书记袁炳焕陪同上级首长来参观,我也着力见缝插针,提出要求解决扩建接待室问题。这个要求,袁书记也听了几次。后来袁书记对我说:“老李,建大一点的接待室是需要的,但要上级首长们拨款解决都是很难的了,还是由我们中山县自己想办法解决好了。”他后来叫县建筑设计室黎宏耀工程师设计了一幢两层绿瓦顶、洋钢窗的中西合璧式的接待厅。这批钢窗是拆广州中苏友好大厦时,托各种关系才买到的,当时在中山县也算是时髦了。钢窗经过千改百拆才使用,接待厅造起来也很美观。油漆上银粉,都是我们几个人动手做的。当时我的妻子郑幼菊是临时工,她油漆上桐油灰又快又好,我们也依她的办法做。接待厅楼上是接待首长的,楼下可接待大批旅行团。后来年老的首长,如廖承志同志等也在楼下接待。接待厅后来经过扩建,更加漂亮。
二是纪念品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前面说过,游客难得到这里参观一趟,过去因得不到任何留念品,有人就摘下几片酸子树叶或在地上捡一些沙子回去留念。今天,旅游留念品琳琅满目,美不胜收,有介绍孙中山的各种图书,书上盖上参观留念章,有孙中山手迹复制品,有精美而富有地方特色的小件工艺品,有大件的花瓶,有名人书画作品等等。中山故居纪念馆四周自成一体,客人一进大门,可以海阔天空任意游。而外国人来购物,都付外币,我们折成兑换券存款,因而,中山故居纪念馆在银行的存款,往往是外币多于人民币,在经营上、经济收入上,是令人羡慕的。这是客观存在,我记得我在中山故居纪念馆离任时,帐目存下的公益金、公积金已超过100多万元。这对稳定员工心理,保障福利是很有作用的。
数十年来,故居建设的变化是很大的。接待客人,过去用葵扇煽凉,现在已安装了风扇和冷气,过去上山担水煲茶,现在已用上自来水、电开水壶;陈列馆解说,部分装上了电视;上石岐有汽车代步。这些都反映社会在进步,时代在进步。
总的来说,中山故居有一丝一毫的进展,都离不开党政领导的翔,及员工团结一致扭成一股绳,集体力量在起作用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