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史迹的陈列
发布时间:
2006年03月23日 来源:
中山政协
中山故居作为主体复原陈列,使逐渐趋于真实,乃是我们文物工作者的主攻方向。但是,观众参观完中山故居之后,对孙中山并不全面了解,为了有重点地展现孙中山伟大的一生,搞一些生动、形象的辅助陈列是必不可少的,而且也是很重要的工作。
1956年纪念孙中山诞辰90周年活动隆重举行之后,省文化局领导下来视察,认为只有一间故居,其他什么附属建筑都没有,是以难开展工作的。看见故居左侧有一幢洋房空着,就授意李旭昭馆长和我一起找屋主协商,看可否卖给我们。该屋主夫家杨姓,人叫“三姐”,一谈即应允,开价4000元整。我们立即打报告,不久省文化局拨下4000元进行了交易,请村长程宝嫦作证,立下契约。屋主将后园空地及所有果树,其中有一棵叫白糖黄皮树,果质上乘,都无条件地送给了纪念馆,自己住回屋侧的小偏间(后面石岐尼姑庵吃斋过世)。我们得到这幢楼房后,立即粉刷一新,将收集到的部分照片资料整理陈列出来,就和观众见面了。老实鱼,这是很原始的陈列。这所陈列馆的房间多但窄小,观众走动不方便。然而,有的观众不远千里而来,能使他们对孙中山了解更多一些,我们也感安慰。这座辅助陈列馆经过不断修改充实,自己又在不断实践中学习,增进对孙中山的认识,为以后搞大型的陈列馆打下一定基础。
1965年秋冬间,省委重视纪念孙中山工作,省委秘书长欧初派负责主持春、秋交易会工作的郑少康下来故居了解情况后,计划拨款10万元给故居作经费。当时副县长梁其颖下来蹲点,讨论筹建孙中山故居陈列馆的兴建方案及各项预算。结果省委拨款10万元,县政府拨款3万元,分作几项开支:一、绿化公路。由崖口经翠亨至平顶村公路两旁、入石门村道公路两旁,将参差不齐的桉树拔掉全部改种木麻黄树,公家出树苗,各单位部门分任务植树。二、建翠亨村兰溪水闸。因兰溪石桥被一场大山洪冲垮了,就在原地建一水闸,一直把水利修到下沙大沙田区,引水灌溉农田,上面作桥面行人。三、建一座孙中山故居陈列馆。地点在谭帝根看管的“韵园”(在《故居纪念馆的建设发展》一节详述),由县建筑设计黎宏耀工程师负责设计,占地600平方米。由于当时钱不够,后座空下一室没有兴建,由长廊连结。建筑物是红砖勾缝的,单层绿瓦顶,正门前砌三列石级,颇有气势。我记得当时杨连逢去搞社教运动,只有我和花王二人做,后由石岐建设银行和县招待所分别派一姓庄和姓周的干部来具体协助施工。当时在陆皓东坟场附近山头爆取花岗岩石头,因无人运下来,我们就到中山烈士陵园处领来一批被拘押的非法出境者(偷渡者)来劳动,定下抬石任务,超产者有米奖励。抬完大石后,又要这些人搬砖、担沙、升高地盘。为防止这些人逃跑,我和花王日夜精神紧张。我又到纪念中学和翠亨小学找到校长,请他们派学生支援担沙,进行义务蔻,解决了几百立方沙,减少了开支。梁副县长又到石岐,召集有货车的单位领导开会,请派车运输砖、水泥、钢材、木材等大量物资。这些单位除收回一点汽车油费外,基本上是义务支援的。钱少多办事,大兴土本建设,真是不容易啊!对大力支持孙中山故居建设的领导、热心人士和有关单位,我从内心十分感激。
1966年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运动开始了,要打倒“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喧闹一番,中间又停顿了一回。梁副县长带我们到广州市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参观。有些博物馆被说成“黑线太粗”,已停止开放。广州市博物馆的不少工作人员成立了“战斗队”,向我们宣传他们的观点,我们只虚应一回,一心复制我们的材料。可想不到,原来梁副县长一心想将故居陈列馆办成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回来后亲拟提纲,确定陈列内容为孙中山的革命资料只占五分之一不够,其他资料一直展现到1949年10月1日在天安门举行开国大典。大厅做序幕厅,正中插三面红旗、立毛泽东石膏像(以后还穿上军装),两旁分别挂上两幅大油画,一边是秋收起义,一边是开国大典。这内容和孙中山陈列馆风马牛不相及,梁副县长却对我说:“只有这样,这个馆影响才大。”我说:“我们的陈列馆面积不比别人的宽敞,内容更不比别人的丰富,这个馆不提孙中山的作用不行。”他说:“唉!你不懂得看形势呀!”他一直不和我商讨陈列内容。在广东省、广州市两级博物馆和县文化馆、各单位来支援的美工人员热情支援下,陈列馆于1966年11月5日开始试展。当时省政府和省政协领导及县委常委、副县长邓永年等一班人专程来审查,听梁副县长汇报了工作后,各人都沉默下来。因各地都在抓“走资派”,所以来审查的官员都心存顾虑,不像过去那样一拍定案。后来省的领导要听我的意见,叫我发言,我说出自己的心里话。我说:“孙中山故居陈列馆,是故居的辅助陈列设施。观众参观故居,对孙中山未得到全面了解,陈列馆应突出重点地作孙中山生平陈列,让观众加深印象,才符合它的性质。这个意见我早已提出了,但是,今天陈列馆办成三不像:一不像孙中山故居陈列馆,二不像中国共产党党史馆,三不像博物馆。因缺少实物,倒像一个不知题目的图片展览。我的意见是应该使陈列馆符合故居辅助陈列性质,真正纪念孙中山,以配合孙中山诞辰100周年纪念为好。”当时在场每个人眼光都盯着我,表示惊讶!因为,难度极大,距11月12日仅7天,更改全部内容,筹备半年和7天相比太悬殊了,内容怎样安排?但各人认为我的意见是切中要害的,审查组最后决定,按老李的意见搞。如何落实呢?正在踌躇的时候,从广州市来支援工作的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陈列部部长林鸿暖答应安排场面,把原来已做好的大中小几种镜框调整使用,开夜车赶出来。省、县焉的领导,见有人担头落实,就完成了审查工作,离去了。平心静气地说:按当时人人自危的局势,不是某一人能拍板的,只能提提意见而已。
林鸿暖花了一个不眠之夜,费去20小时,按过去孙中山生平的陈列作基础,以孙中山童年和青年时时期的活动为重点,增加国共合作部分的内容,就拿出了陈列方案及写出上墙的陈列布局,图片按适合的镜框对号入座。他还负责展馆一半的陈列说明,另一半由我负责。写字工三四人,要按各张图片写说明。当时搞这项工作时间紧迫,写字工催得我头昏脑胀。经过日夜苦干,终于于11月11日全部陈列出来。期间我又要作陈列说明,又要接待记者及来访者,忙得不可开交,仅有半天时间搞清洁,太粗糙了,但在孙中山诞辰100周年纪念日把陈列馆搞出来,也是难能可贵的了。
12日白天,省、县领导在中山纪念中学礼堂开纪念大会,除不少民主人士出席外,还有工、农、兵、红卫兵的代表参加,大会开了两个小时。过去中央是由国家主席刘少奇当孙中山诞辰纪念大会筹委主席的,但现在刘少奇是“中国的赫鲁晓夫”,是被批斗的对象,纪念大会的规模大为逊色。县的领导虽然想大搞,又怕搞得过分,所以对这次纪念大会的发动组织工作不够,开会期间,前排人员稀稀落落。筹备近千人的大会,出席者恐怕仅过半吧!陈列馆开幕,是无人剪彩鸣炮的,在纪念中学礼堂召开的全县纪念大会开完,我们就打开大,接待观众参观。大会还联系新华书店和组织各地供稍社来纪念中学校道旁展销图书和各种货物,吸引游人,增加节日气氛。并请来锦添花粤剧团演三个晚上,免费招待来宾和孙中山故乡的各界人士,有不少人前来观看。演员很卖力,如演出《阿霞》,主要演员富有感情,流出眼泪,加上声音优美宏亮,人又漂亮,很得观众好评。
陈列馆开放以来,没有受到红卫兵冲击,其他陈列馆差不多都关门闭户了,但我们中山故居及陈列馆却天天开放。江青曾诬蔑孙中山为“牛鬼蛇神”,是资产阶级,是当时打倒的对象,但这里正常开放,真是个奇迹。红卫兵来这里没有搞破坏,但对陈列的1956、1966年两次纪念盛会的孙中山纪念章(制造质量不错)却疯狂追求。有的红卫兵拿出十个不同式样的毛主席纪念章要求换两个孙中山纪念章,我也不干。他们缠着我半天,我躲了,他们才离去。这样热闹持续了半个月,才冷却下来。现在回想起来,我的胆子也算大,好像是不知死活的人。如对孙中山陈列馆敢天天开放,红卫兵渴望得到孙中山纪念章,竟敢不换。若他们反起脸来,俗话说“反转猪肚就是屎”,临时对我进行组织批斗,我的境况如何呢?因为全馆上至馆长下至工友仅有我一个人啊!真是100%统一意志了。细想起来也不寒而栗。
1972年间,关隆山、郑东晓已来故居工作了,陈列馆组织开展个性工作,把序幕厅改过来,把秋收起义、开国大典油画撤下来,把三面红旗和毛主席像撤走,立回孙中山像,用一大镜框,底为天鹅绒,将毛主席发表的《纪念孙中山先生》一文400多字,用木镶上去,再增加毛主席对孙中山评价的语录,增加一些油画,其中一幅是孙中山和李大钊会谈,因这是历史事实,请本县美术工作者创作出来的。同时增添了一些孙中山的遗物。我后,陈列内容充实了,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比较以前更显示出来。当时工作人员有胡焕良、黄锐军、赵福喜等,他们花了大力气。而支援的工作人员是带薪下来的,开夜车,仅补助一餐粥,生活条件艰苦。我们经费又少,是中山县政府拨款的,县各级领导对故居是关心的。
“四人帮”想搞垮周总理,开展什么“批林批孔”运动。有领导要我们在陈列馆增加“批孔”这方面的内容。我想,陈列馆怎能配合各个政治中心无中生有地把这种内容加插进去呢?真是不好做,也无法做。和这相类似的,还记得有一次,一们省里姓杨的领导来视察,见到孙中山和李大钊会谈的油画,连说不妥。他说:“你们把毛主度的革命路线放在哪个位置?”后来又叫佛山地区及县的有关领导来现场看,说:“要贯彻毛主席的革命路线,会谈的油画不能要,应拆除,加上‘共产党领导孙中山’的毛主席语录,因为1923年以后,毛泽东的革命路线已占统治地位了。”拆除油画,是举手之劳,但补上一条毛主席关于共产党领导当时孙中山的国民党的语录,难于上青天。我从《毛泽东选集》一至四卷,一定不漏地查找,怎样也找不出来。油画除下,新语录补不上,空白了一片,真是难堪,徒呼奈何!极“左”思潮,真要消除,否则,难为做具体工作的人,真是难办!
1981年,陈列馆扩大了后座一个陈列室,使陈列馆周围系统地连成“回”字形,陈列效果更好。我们又对陈列馆内容作了充实,思想也进一步解放,把毛主席语录(过去叫“红海洋”)尽量减到最少。正厅过去用《纪念孙中山先生》全文的,现仅摘录其评价孙中山一生有“三大功绩”的一段,精简了大部份内容。通过几次实践和加强对孙中山的研究,我们不断地提高了陈列水平。
1986年,是孙中山诞辰120周年,全国开展隆重的纪念活动。我们的陈列馆又要改动了,在上级指示下,我根据馆藏大量资料和自己多年积累的经验,写出了一个关于修改陈列内容的大纲,提出运用新收集到的丰富的陈列内容,结合地形,借助新科技,采取电脑录像的办法,进一步提高陈列水平的新构思,以此抛砖引玉。这个想法得到省文物管理办公室重视支持,决定双方合作,加强领导,由他们组织省社会科学院、中山大学孙中山研究所、广州市博物馆各专家学者会同审议陈列大纲。在审议中,专家学者们提出了很多宝贵意见,经反复修改和充实,方案终于定下来,成为集体创作的结晶。陈列最后的文字工作由中大段云章、郭景荣两位学者和我三人定稿。在新方案的实施中,我们得到多个单位的热情支持,省博物馆派出陈列部设计师曹子钧负责全面设计,我和他密切配合,李新功、萧润君等积极协助;县教委帮助电脑录像及冷气安装等;宋庆龄创办的北京《中国建设》杂志主编爱泼斯坦夫妇协助为每件文物翻译日文和英文的说明,并用电脑打印好寄回来。交换意见,是通过书信来往进行的,不用出差,节省了很多往返时间,又保证了质量。在各方支持下,一个新颖的陈列馆诞生了,第一次和观众见面的孙中山遗物和文物近200件,有些文物是十分珍贵的,每件文物都有中、日、英三种文字作说明。有关孙中山生平史迹、纪念活动情况,和一套名为《为什么中山故居至今能保存下来》(由我编写,请画家绘画)的录像片采用广州话、普通话及英语轮番播放,形象生动,语音清晰,受到人们欢迎。
11月12日这一天,于平馆长负责抓全面,安排各项工作,分工我主持两项揭幕仪式:中山故居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标志揭幕及中山故居陈列馆揭幕。是日,副市长吕伟雄(现任省旅游局局长)为两处揭幕,到会嘉宾有市四套班子领导、各民主党派、群众团体、孙中山亲属及澳门知名人士何贤、马万祺等,送来花篮之多,也是少有的。两天后,中央领导和省领导也分别前来瞻仰、参观,孙中山四位孙女穗英、穗华、穗芳、穗芬及孙中山曾孙国雄等先后同故里一行。这个陈列馆,拥有辛亥革命前后的资料特别多,是以前未为观众见面的,所以别具特色。孙中山家世、孙中山童年和青年时期在这里出生、长大,接受各种思想影响,到逐渐产生民主革命思想的发展历程一一展现出来,孙中山重新解释三民主义等史料也放在重要位置,使人们对孙中山生平的理解更为全面,这是其他地方所不能代替的。因而,1986年至1987年间,观众人数达80多万人次,这是观众参观的最高记录。
注:为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孙中山故居陈列馆已于1996年9月拆除,在原地兴建一座规模更大,设施更现代化的新馆,将于是年孙中山诞辰130周年纪念日奠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