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后记

发布时间: 2006年03月23日   来源: 中山政协   
  我怀着对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十分景仰的心情。历经三个寒暑写完的这本书,是蔽著〈和平奋斗救中国—孙中山先生晚年北上记实〉(下简称〈北上记实〉)的姐妹篇,因为这两本书相互联系,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北上记实〉记述了孙中山先生从924年11月13日广州出发至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逝世为止的史实。而现在这本书写的是孙中山先生逝世之后,1925年3月12日至5月9日,海内外各界人士追悼孙中山先生的活动。二者一脉相传,是为整体,故称其为姐妹篇。   现在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本书,其资料来源主要是1925年3月河月的上海〈民国日报〉、1925年3月的〈申报〉、1925年3月至5月的天津〈大公报〉。   另外,本书还征引了下列当事人的原始资料:   〈〈昭元冲日记〉〉,王仰清、许映湖标注,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吴虞日记〉〉,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李济深诗文选〉〉,民革中央宣传部编,文史资料出版社1985年版。   〈〈张伯令教育言论选集〉〉,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   〈〈孙中山奉安大典〉〉,蜍友春、吴志明主编,华文出版社1989年版,   〈〈江苏文史资料〉〉第26辑。   〈〈孙中山在广西纪念文集〉〉,政协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1986年版。   本书之内容衣时间之先后编写,本着纵不断线,横不缺项的原则,纪实地再现了当年海内外各界人士隆重追悼孙中山先生的活动。本书主要内容可归纳为四个方面: 地域的广泛性。当时有17个省,近百个市县的各界人士和十几个国家的华侨团体及各界人士,均举行了各种形式的哀悼孙中山先生的活动   时间的持续性。从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逝世始,至4月底,海内外各界人士的悼念活动一直没有断,及至5月9日,日本各界名流在东经还举行了追悼孙中山先生大会。可见追悼活动持续了近两个月。   人员的广泛性。参加追悼活动的人,上至达官显贵,下至平头百姓。可以说,包括了党、政、军、弄、工、商、学、兵、报人、教师、憎人、等等各界人士,并包括海外的华侨及社会名流。据笔者粗略统计,本书披露的著名的有名有姓者,就达1300余人。   著名的军政界要员有段棋瑞、黎元洪、冯玉祥、胡汉民、汪精卫、张作霖、于右任、唐继孝、许崇智、孙科、皱鲁、谭延闿、李烈钧、熊希龄、孙传芳、卢永祥、孙岳、胡景翼、岳维、樊钟秀、鹿钟鳞、蒋介石、柏文蔚、杨希悯、米振标、杨庶堪、杨虎臣、吴稚晖、唐绍仪、张继、谢持、朱启今、邵元冲、孔祥熙、宋子文、杨度、黄浮、李石曾、林森、李福林、陈调元、萧耀南、李济深、张之江、戴季陶、石青阳、廖仲恺、伍朝妪、古应芬、程潜、邓泽如、吴铁城、刘震寰、周自得、朱培德、叶恭卓、许世界英、王来、马福祥、焦易堂、梁士治、梁鸿志、郑洪年、黄开文、颜惠庆、吴光新、林建章、沈瑞鳞、但愁辛、熊克武、赵铁桥、徐绍桢、叶楚伧、张静江、孙洪伊、邵力子、冯自由、陈果夫,等等。   著名的中国共产党人有李大钊、林伯渠、吴玉章、谢觉哉、挥代英、邓中夏、于树德、于方舟、邓泳超等等。   著名的文化界人物和社会名流有梁启超、蔡元培、蒋梦鳞、闻一多、罗隆基、张伯龄、朱我弄、刘瑞恒、章太炎、杨千里、杨杏佛、黄炎培、梅光培、周佩缄、虞洽卿、吴虞、郭任远、蒋竹庄、余日章、陈莺书,等等。   著名的妇女界人士有宋庆龄、何香凝、张默君、陈壁君、刘瑞珍、钟希孟、刘榴芸、伍智梅、皮以书、谢兰罄、何予淑、王惠芝、朱慕菲、于楞等。   华侨界和旅外的著名人物有黄倬民、梁鹏超、赫兆先、刘树春、陈丽安、谭敬明=何炳坤、伍安瑞、黄汉行、费哲民、陈灿章、于圣培、罗立华、张学载、刘奋翘、陈度群、杨草仙、王杰三、陈鹿安、姚昌复、施基、余上远、刘英士、桂崇基、林光汉,等等。   国际名人有苏联的斯大林、季偌维耶夫、加拉罕;日本的梅屋庄吉、犬养毅、头山满、宫七龙介、山田纯三郎、井上谦吉、萱野长知、菊池良一、丸山缚太郎、秋山定辅、久原房之助、后藤新平、副岛义一、加藤高明等;美国的杜威、林百克、舒尔曼等;英国的康德黎、爱迪思等;印度的远斯;法国的玛德;德国的拂丽,等等。   上述任务参加悼念孙中山先生活动的本身,从今天来看,丰富孙中山和民国史的研究内容。因为历史是人创造的。史学界一向对人物最为关注。在中国近代史的研究中,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人物始终是个“热门”。所发表的论文、赚著的年谱和传记、编辑的文集及有关资料都居于首位。因此,本书披露的众多著名任务的活动,丰富了中国近代史的研究内容。   第四,隆重哀悼的空前性。1925年4月1日,仅北京孙中山先生治丧处就收到花圈7000余面,挽联5。9万余副,横条副500余件。而本书引录的挽联油56幅、祭文有33篇,专题哀电100通。据北京治丧处统计,从1925年3月19日至4月2日,各界人士赴中央公园(今中山公园)祭吊者就达2。3万余件。由此可以想见,国内的其他地方和海外的追悼大会所收到的挽联、花圈、参加的认输的具体数字之多是难以统计的,这空前的隆哀盛况,表达了人们对孙中山先生的无限哀思之情。   总之,这本书的出版,一是为了红样孙中山先生爱国、革命和不断进步的精神;二是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30周年,缅怀孙中山先生发动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民国到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丰功伟绩。正如著名学者、孙中山研究专家金冲及在《建国以来的孙中山研究工作》一文中说:“中国共产党成立前的近代众多历史人物中,最受中国人民崇敬的便是孙中山先生。这毫不奇怪:近代中国棉队的饿问题是民族独立、民主、工业化和社会进步;而最早比较完整地提出这些目标,并为它进行了不屈不饶的斗争,立下了丰功伟绩的,正是孙中山先生。因此,胜利了的中国人民一直深情的怀念他,努力研究这位革命先行者的伟大一生,是十分自然的事情。”我相信,这些话表达了中国人民的心境。   当然,本书的出版,我要感谢政协中山市委员会的领导及其文史委的全体同仁。因为他们为本书的出版付出了财力和心智。这族以说明政协中山市委员会的领导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极端重视。另外,陈培烈先生特为本书写了《满庭芳。纪念孙中山诞辰130周年》的词:中国近代史研究专家张洪祥先生为本书作了《序》:又承蒙中山市书法家协会主席黄衍增先生为本书提写了书名,南京市政协赠给封面照片。在此特向他们表示诚挚的谢意。   由于自己的历史知识水平有闲,本书如有不当或错误之处,尚祈读者指教。                                   葛培林                     1996年7月20日于天津寓所所自强善下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