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香山木偶戏与童谣有八闽风味

发布时间: 2006年03月24日   来源: 中山政协   
  据《闽台风俗·民间戏曲乐舞》载:福建省30多种地方戏曲中,最古老的是傀儡戏,即木偶戏,又称提线傀儡戏。早期的傀儡戏班,只有18个傀儡身,36个傀儡头。《唐玄宗·傀儡吟》诗曰:“刻木牵线作老翁,鸡皮鹤发与真同。须臾弄罢寂无事,还似人间一梦中。”其表演之奥妙与艺术难度,在于提线操作,每个傀儡一般有16条提线,幼细的丝线分别安装于头部2条、背部1条、足部4条、手部8条。丑角增肚脐线,笑生增屁股线,动眼、唇、舌、耳的另加线。全部提线下端,缚牢在一块有握柄的长形小木板上。傀儡戏台前面,均设置屏风,提线表演者站在屏风后面,表演时高举傀儡越过屏风上边。一般3——4人可以同时提线上场,提线傀儡可以同场演出生、旦、丑、净四大行当。高明的提线表演者,可以一人同时操3个傀儡表演复杂的动作,甚致辞能操纵傀儡之手作穿针引线动作。闽西提线傀儡戏,有高腔斑与乱弹班两种。高斑不设弦索管伴奏乐器,只有锣、钹、鼓、板等敲击乐器。乱弹斑则锣、鼓、钹、板、梆与胡、琴、弦、箫、笛等俱配备齐全。   香山称傀儡戏为木偶剧,俗称木头工仔戏。旧时,邑城起码有木头工仔戏班两个以上,他们经常到乡村演出。1960——1965年间,中山县起码还有一个木偶剧团。香山木偶剧表演艺术、乐器配备等,基本与闽西提线傀儡戏相同。只不过在傀儡身首的制作大小、表演台的宽窄等有点差异;以及唱曲用粤腔,不用闽腔而已。   《闽台风俗·口头文艺》云:明代已在八闽普遍流传的童谣——《月光光》歌,于今天仍随处可闻,尤其是客族村庄,村村孩童皆唱《月光光》。其歌词如下: [center]月光光,照地堂,年卅晚,摘槟榔; 槟榔香,挖子姜;子姜辣,买菩达; 牛皮薄,买菱角;菱角尖,买马鞭; 马鞭长,起屋梁;屋梁高,买张刀; 刀切菜,买箩盖;箩盖圆,买只船; 船沉底,浸死两个番鬼仔, 一个蒲头,一个沉底。[/center]   这三字经歌,旧进于香山普遍有唱。本世纪40年代,仍在石岐城区及附近的东西乡普遍流行,是妇人居家抚养儿女时常教唱的顺口溜儿歌;至50年代仍有所闻。之后,村镇日渐普遍办起托儿所、幼儿园和学前班,长年居家养育的孩子减少,妇女参加工农业生产劳动者相对增多;而幼儿园与学前班的教育与文化活动,内容日渐广泛与新颖,教材教具、游戏场地、玩具器械等设备设施,日益增多与日趋科学化与现代化。因《月光光》歌渐渐淡忘。   香山《月光光》歌歌词,起唱的前5句,以及“买菩达;菩达苦,买猪肚”等句,与八闽《月光光》歌这几段歌词完全相同,其他词段大同小异。   从木偶戏班的风格与乐器设置、表演艺术,和童谣《月光光》歌歌词内容忖度,五桂山脉、卓旗山脉周围村镇的文化与方言,在很大程度上渗集了入闽文化与方言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