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四、祝融之害

发布时间: 2006年03月24日   来源: 中山政协   
  祝融乃远古时代善用火的部落酉长,后被封为火神。《史记·楚世家》载:“重黎为帝喾、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吕氏春秋·孟夏·注》:“祝融,颛顼氏后,老童之子吴回也,为高辛氏火正,死为火官之神。”俗话火灾为祝融之害,因此,有贫仁家为火灾所毁,自叹曰:“祝融虽爱我,其而贫何哉!”   旧香山广大农村民居,茅屋草寮甚多,尤其方圆数百平方公里之水网地带,民居十有八九为杉竹稻草或蔗荚松皮结构:即使是富俗之家,亦多数以草寮为居,少数为杉顶瓦挂泥墙平房,砖屋可谓凤毛麟角之属;圩镇也颇多茅房。故此,人们最怕火灾,特别是秋高气爽,干旱物燥时节,真是星星之火,可以类原,顷刻之间,若三国时陆逊火烧刘备连营七百里。一有失火,于火苗未扩散时可以年救;火势稍高,劲风助势,则很难灌救矣,加之没有机动救火器械,扑救更加困难。全村寮舍付之一炬者,时有发生。清末民初间,隆都涌头村趟头烧灰窟失火,时值秋高气爽,微有北风,火借风势从东北而移向西南,烧至涌边村心通过杜婆桥至涌头村趟头之驿道;当时杜婆桥两侧为相当发达之商业区,店铺、式场林立。这场大火烧了两天两夜,毁店逾50间。   自清光绪年间起,各村庄皆置有人力救火水车,建水车馆于中心地点置放,有专人保管。这些古老水车,于今仍见置于水车馆内。   人们对火灾的警惕性颇高,一闻咕救火之声,不论男女老幼,即携水桶、戽斗、锄铲等器械直奔火场,奋力扑救。   在乡下,平时切莫敲锣、击锄头。自古以来,平白无事时忽闻啼啼、当当之声,即是救世主火信号,已成例规。无知者乱敲锣击钥,必引起一场虚尺,于今亦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