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葬礼
发布时间:
2006年03月24日 来源:
中山政协
完成了瞻仰遗容、致哀悼唁之后,在法师指导下,进行“入殓”,办妥一应事宜之后,暂放灵柩于厝中,待冥寿宴罢,由仵工们(专业殓葬人员)抬至村口停棺门(旧时邑场与乡村均有一处或数处特定停棺门,称辞灵地或别离亭)置于两张由专人备置的条凳上,仵工们再作扎扛,使灵柩稳定于特备的担架扛上,以保证搬运上山时不出失跌散架事故。其间,有法师的助手或拜神妇人,在灵柩前侧焚香烛、燃冥钱元宝虔拜,或有生前友好备设各式供品致祭,称“摆路祭”。待送殡队伍行至,再行一定仪礼,才扛抬上山。
送殡队伍从灵堂出发,以长子嫡孙或续嗣的养子或过继了捧灵牌(用竹礼盒盛着以篾扎成骨架,贴以黄纸书写而成的牌子),道师或和尚、鼓乐随行,后续队伍为以亲疏作序的亲友;按俗例规定的送殡道巷吹吹行进,服孝的遗族在先进中哭泣哀鸣。行至灵柩停滞不前放处暂停,由道师或各尚诵简短的咒语与悼词后,由仵工抬起灵柩前行,送殡队伍继续随尾行进,送至特定的拜辞地点,即古代所称“十里长亭”处以外,送殡队伍按照原来次序及原路线,返回灵堂散队。灵柩则由仵4人或8人扛抬至预抚挖备的墓穴埋葬。孝子孝孙返回灵堂,将灵牌恭置于特备的供桌后,即携香烛冥宝等至墓穴处,于灵柩即将落葬时,作最后一次拜辞。
送殡的道师与鼓乐队伍。一般人家治丧,聘道师1名,笛子手、鼓手、钹手、悲鸣器(用油纸贴擮成大喇叭形为前筒,接驳空心竹竿为吹奏管,音量与声调沉重哀切的吹奏器,俗称“唅唅”)手各1名,送殡是他们的最后一项法事。较富有的人家,则用道师4——6名,乐手则分类成双或4名,成为一较完整的组合,显得较为隆重。旧时每一乡镇或较大的村庄,均有职业道师(南无佬)、笛子手、鼓手、钹手,唅唅手等,应雇为人做吉凶红白事宜;这些人,多数兼做制冥宝香烛、黏贴神衣鬼服、扎作冥屋公仔等务以营生。官宦、富豪之家送殡,则道是、僧尼成队,和八音队(配备扛架、锣、鼓、钹、笛、箫、琴、胡、弦俱全的乐队)、大笛队等等;政治家从邑城雇来的铜管鼓乐队或西洋笛子队。
客家和东乡一些村落,送殡时沿路燃放鞭炮,送死者灵柩上山。说是炮仗可以驱邪制恶、镇压魑魅魍魉,使死者的灵魂安全无阻地飞升西天云云。
殡葬翌日或后日,举行“吉祭”,俗称“福山”。《礼记·檀弓下》云:“是日也,以吉祭易丧祭。”即认为死者已矣,以酒食等供奉慰英灵安息,表示遗属能节哀顺变,求存殁相安之意。孝子孝孙及亲,备“三牲”(熟鸡、熟肉、熟鱼,或以全只烧猪)以及豆腐、腐竹、茶酒等,到坟前焚香烛冥钱元宝,燃爆竹拜祭。拜祭完毕,回厝设宴以酬谢亲友(详见六、冥寿洒与吉祭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