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二,丧礼

发布时间: 2006年03月24日   来源: 中山政协   
  代设吉、凶、军、宾、嘉五种礼制。丧礼称凶礼。《周礼·春官·大宗伯》:“以凶礼哀邦国之忧,以丧礼哀死亡。”《礼记·曲礼下》:“居丧未葬,读丧礼。”疏:“丧礼,谓朝夕奠下室,朔望奠殡宫及葬等礼也。”   时丧礼仪式麻烦琐碎,从服丧(服孝)一节为例,可知一二。死者生前的亲属宗戚,均服丧,亦称居丧,披麻戴孝,依照与死者生前关系亲疏,服丧服分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等到。《礼仪·丧服》与《清会典·礼部》记载:“斩衰”服,用最粗的麻布制成,不缉边,使断处外露,以示元饰,故名。凡儿子及未嫁女为父母服丧、承孙(长孙)为祖父也服丧、妻为夫服丧,均服之;服期三年,称斩衰期。   “齐衰“服用粗麻布做成,以其缉边,故名。孙为祖父母、夫为妻服丧,均服之,服期一年。曾祖父母服丧亦服之,服期5个月,玄孙为高祖父母丧服之,服期3个月。   “大功“服用熟麻布做成。凡兄弟、堂兄弟、未嫁姊妹、已嫁姑姊妹、已嫁女等为伯叔父兄弟服丧均服之,服期9个月。   “小功”服用较细麻布做成。凡为本宗族曾祖父母、伯叔祖父母、堂伯叔父母、未嫁祖姑、堂姑、已嫁堂姊妹、兄弟妻、从堂兄弟及未嫁从堂姊妹、外亲外祖父母、母舅、母姨等服丧,均服之,服期5个月。   “缌麻”服用细麻布做成,为服孝最轻之一种。凡为本宗族高祖父母、曾伯叔祖父母、族兄弟及未嫁族姊妹、外姓表兄弟、岳父母等服丧,均服之,服期 3个月。   近代以来,香山治办丧事习俗,比之古代礼制有所从简。服丧期一般为七七49日,埋葬死者之后,每7日于厝中所设灵牌前祭拜一次,谓为死者修福,称“做七”,首次称头七,尾次称尾七。祭完尾七之后,居丧期完结。俗话死者于断气之后第49日才算真死,灵魂转世投胎云云,《北史·外戚传·胡国珍》:“诏自始薨至七七,皆为设千僧斋”。境内个别乡镇服丧期为100日。服丧遗属以夫妇、儿女、媳孙等致亲为主,堂亲与外戚等一般不用服丧。而服丧服则多采用素色(黑、白)衣裳,穿草鞋,缠白巾;孝妇、孝女、孝媳头戴尖顶垂带至脚的白色头盖,且止于治丧期间穿戴。凡趋前致误用送殡之亲友,无论亲疏,一律送以白布缠腰,送殡之后解除(近年多以毛巾代替)。   丧礼煞费苦心一件事是报丧。报丧称“讣音”,即通传噩耗。凡死者断气后,须于第一时间,迅速遣人向宗族亲人及外姓亲戚通传死讯。尤其是妇人逝世,必须道德向其外家(娘家)报丧,求舅氏人等到前来验尸,吊唁致祭。妇人辞世,外家亲人若不来检验认可,旧例不得进行殓葬,必须遣人上门再三央求舅氏派家族代表前来,始可装殓出殡。   讣音牌格式(讣音父,报丧的意思),又称讣告牌,讣闻牌。   处理身后事的内务工作,首先是替死者抹骸,载冠(生前结婚时所戴的丹顶礼帽或毡帽、出阁时所戴凤冠或束髻礼帽)、穿寿衣寿袍、寿鞋等,然后移尸摊置厝(居民前厅)中,称落地。尸骸头部靠里,足向外,仰脸,使遗容向外,接受生人至厝门口致哀叩拜。随即请道教法师(南无生)进厝施法为死者“开路”,意即指引死者的灵魂安然上至“西天极乐世界”,也称“超渡”。“开路”时,从直系遗属衣丧服围跪于尸体两旁默哀思悼词等。接着举行买水(亦称扛水、行水)仪式,由法师带路,长子嫡孙捧小瓦盆,在两位族亲左右扶持下,众至亲佣簇,走至乡规特定水河舀水于瓦盆,由原路返回。完成买水仪式后,远房族人及外戚、世交等始来向死者致哀悼唁(谷称悼面、趋面)。旧例,若不举行“开路”、“买水仪式”,亲友们不来悼唁致哀。   致哀礼仪,以关系亲疏而别。三服内的宗亲,以及女婿、亲家、姊妹丈等外戚,一般致送香烛,冥宝以及“铺被”(用一幅长形如被单的布料,上绣或书寿字,加盖于死者身上),同时致送若干现金(称祭金或帛金)以示同情遗属,赞助后事所需;也有加送挽帐挽联者。其他亲友,致送挽帐、挽联、香烛、冥钱之类,一般不拘什么物类,各以所好的形式表示哀悼,但致送不拘数额的现金,则早已成为定例。小榄等乡镇,俗以毛毡做挽帐,送殡。摺起,用竹等扛抬游行,送灵柩至山坟后,扛加灵堂。   一般小康之家治丧,多于一天内办完,争取停尸不过夜。死者夜间或早上断气,迅速为之办妥装身落地、开路、买水等事宜,让亲友人等前来瞻仰遗容,悼唁致哀;尽可能于中午办妥“入殓”(将尸体装入棺材、钉盖和用油灰黏密棺木缝合部位),然后开冥寿宴,宴罢,下午2时至3时出殡。若死者于午间辞世;或因遗属居外,即日不能返回处理丧事,则有翌日或后日才妥办殓葬事宜的。   官宦或富有之家治丧,多数停尸于厝2天至4天,白天让亲友悼唁致哀和安排致祭事宜,夜晚聘道士、僧尼设坛打斋、诵经、敬佛、拜观音、祈求阎王等,为死者超渡亡魂,说是祷求护佑“平安升上西天,避免遭打入十八层地狱之苦”云云。通宵达旦鼓乐轰鸣,诵经声嘈杂不绝,搞得左邻右舍睡不得、坐不宁,令人心烦意乱,疲劳不堪。且非常不卫生,因为尸体没有经过药物处理,于秋冬气爽凉冻时节尚可勉强保持不腐;若于夏天和秋初,往往有皮肉膨胀,甚致腐化出水发臭的现象出现。而孝子孝媳孝女孝孙们,每天围坐跪拜于死人周围,且要哭泣,没有眼泪也要装假哭,竭力把眼擦红,更是苦不堪言。晚上各拿烛火,排着队跟着法师围着尸体转圈圈,转一圈站定,法师诵一轮经,谓之“巡尸”超渡,转转站站两三个钟点,真是死人拖累生人痛苦,假若真有魂魄英灵存在,亦会认为不应该。   亲人辞世,去不复返。遗属悲痛乃常情,生人向死人致哀,亦情理之份。可是,人死已矣!却为之做什么法事,无论何等隆情厚意,死者亦无灵领情即等于废。更可笑者,有的孝夫、孝妇、孝了、孝媳,于死者生前,百般冷酷亏待,残暴苛刻。至断气之后,才表示千般爱慕与孝顺,大行无伦道德之道。当然,生离死别,只为表现生者个人之“恂情与孝心孝德”,假惺惺作态,以博取亲友与街坊邻里好感,图个沽名钓誉耳!或为谋夺遗产之类经济私利等等不可告人的目的罢了。   有个别小康子弟,思想束缚于封建道德以孝悌为大,和迷信神灵鬼有无形超能力之观念中,以为先人可于“西天极乐世界”法力保佑孝子孝孙发家致富而富甲一方。所以,宁可倾囊负债,誓为先父先母设坛打斋作法祷告。因致治丧而破产,不能自拔。愚至此等地步者,亦非鲜有。   生离死别见真情。水网地带治丧习俗,基于民间同样信仰,崇尚道教与佛教,在仪式上大致与小冈平原地带的习俗相同,所不同的是:遗族对死者的哀矜表现出无限真情,孝子孝孙、孝弟孝侄等到亲自动手为先辈的尸体作洗抹、装殓,出殡时扛抬灵枢下艇,撑棹至安葬地等。治丧家很少雇用仵工,间或公雇一名作帮手;或安葬地远在冈平原地带,艇只不能直达的,将灵柩运至水陆运输接驳地,才雇用当地仵工扛抬上山安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