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打醮
发布时间:
2006年03月24日 来源:
中山政协
打醮,又称设醮、建醮。醮,康熙字典音较,又音樵;中山方言通称照。古代嘉礼中的一种简单仪节,用于冠礼与婚礼。如举行冠礼时,父亲斟酒使常驻冠的儿子饮用,并念醮辞以祝贺,《礼仪·士冠礼》记载:“醮辞曰:‘旨酒既清,嘉荐亶时,始加元服,兄弟具来,孝友时格,永乃保元。’”
道教形成于汉代后,为禳灾祟而设道场祈祝祷诵经,称醮事、醮祭。《虞集·中书平章政事蔡国张公墓志铭》云:“上命道士刘志清,以其法事以醮。”《汉书·郊祀志下》载:“或言益州有金马碧鸡之神,可醮祭而致”。后世称设醮、建醮、打醮。《张瑞义·贵可集·卷上》云:“徽孝(宋徽宗)宝箓宫设醮”。《红楼梦》28回:“叫在清虚观初一到初三建三天平安醮”。《水浒全传·七一》:“我欲心中打一罗天大醮,报答天地神明眷佑之恩”。
道教信徙设坛打醮祭祷诵经的仪式,与佛家的盂兰盆斋会诵经祈祷消灾的形式没有抵触。香山百姓大多数崇尚道佛两教,因而打醮俗历来风行。各乡村几乎每年都有打醮活动,搭葵棚于祖庙设神坛,请道士(南无佬)主持作法事,并沿街游行,至设于各街坊及村口的土地公神位拜祭(称过社)。富有人家举行婚礼或因发了大财酬神、庆祝生辰等,亦有于自家门口或厅堂设坛打醮的。一般小醮侍弄一昼夜,罗天大醮闹七昼夜,村中设主坛和道场、佛坛、或增设观音大士场;聘道士8-12名作法唱经,请和尚、尼姑一班,设斋筵祷诵;凡出得起所规数额神捐者,可于自家厅堂设分坛和吃斋,每天“过社”时,道士与和尚、尼姑们进门于分坛作短时间诵经祝祷拜。
凡打醮,均供奉玉帝、佛祖、观音、太上老君、财帛星君,祷告以求禳解灾祟与求降福。又向地藏王,本村所奉庙宇菩萨祭祀,祈求震慑野鬼恶妖,护佑凡间安宁。同时设醮荐(也称附荐)仪节,以祭奠生前属本村的冤鬼与孤魂;有些人家为附荐本家夭折冤魂,向打醮值理会交纳神金,为之举行哀送仪式使之能超渡,安然至“西方玄天极东世界”云云。附荐习俗古已有之,古剧《牡丹亭·遇母》载:“那一日春香不铺其孝筵,那时节夫人不哀哉醮荐。早知道你撇离了阴司,跟了人上船。”粤剧古典剧目有《附荐何文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