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四、舞龙耍狮

发布时间: 2006年03月24日   来源: 中山政协   
  旧日邑城,各乡村有宗祠或庙坛公尝设立的功夫(国术)馆,也有私人开办的。邑城于寒暑假期,农村于农闲其间,教表少看习武,耍弄拳脚,弄棒舞枪、舞龙耍狮,于新春期间和四月八等重大节日公开表演,向父老百姓汇报武艺成绩。   龙。是传说中的远古圣灵动物,说龙、麟、凤、龟为四灵。龙居长,有鳞有须,四足五爪,能兴云致雨,可长短巨细变化自如,是一种神异动物云云。《说文》载:“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梦辞·屈原·离骚》云:“麾蛟龙使梁津兮,诏西皇使涉予”。   封建时代以龙为皇帝的象征,《广雅·释诂》说:“龙,君也。”《易·乾·疏》载:“飞龙在天,此自然之象,犹若对圣人有龙德,飞腾而居天位”。说皇帝为真龙天子。实为皇帝统治臣民天理化制造论证,以欺骗百姓,使之驯服,甘受皇帝主宰一切耳。   龙舞、龙灯,香山称舞龙。为汉族与一些少数民族民间舞蹈形式之一,自古流行于国内很多地区。世俗以龙为吉祥的化身,又说它能驱魔镇鬼,呼风唤雨。于喜庆节日举行龙舞,玩龙灯(亦即舞龙与舞纱龙)活动。   用以舞耍的“龙”,用竹篾扎成骨架,分节连接,节数不等,但多取单数,如小的分13节,大的分51节等,外以纱绸缎锦或轻布铺盖,称龙被。每节镶扎柄竿,曲舞耍者一人持一节进行舞蹈。舞耍时要全体配合得当,才显出优美舞姿。由两人各持彩珠在龙头前耍弄为前导,又在舞鱼灯者在龙两旁作回游状随行耍弄。龙舞的动作颇生动迫真,左右翻滚,卷叠成塔,跳跃奔腾等等皆表演自如。纱龙则以幼薄的丝布为龙被(也叫龙衣),每节内燃油灯或蜡烛,于夜间舞蹈。   隆都象角,龙头环村的金龙银龙,古镇六坊村的纱龙,均为名噪一时的著名舞龙队。邑城与其他都镇,也多有舞龙习俗。   耍狮。世称狮子为万兽之王,誉称雄狮。人们称舞耍的狮子为瑞狮、醒狮。我国自古以来就有“狮子舞”、“五方狮子舞”流行于南北各地。香山称“狮子舞”为舞狮或耍狮,属南方流派,通常由懂得国术者舞耍,由一首一尾两人配合,由另一有相当武术水平者以武士打扮,持棒珠(棒端置有能转动的彩珠)作前导,或由两名少年扮成大头老翁、老妇,摇着葵扇作引导。在大锣大鼓大钹擂响下,有节奏地作搔痒、舔毛、打滚、抖毛、瞌睡、觉醒、跪拜等温顺神态表演,称文狮。或作跳跃、跌扑、登高、腾转、采青等表现勇猛性格的表演,称武狮。   舞狮洛动于香山极普遍,各乡村皆有狮队。旧日石岐有专营制作狮子头和狮鼓的作坊。各地小孩,于入学前就以小狮鼓和小狮子为玩具,大人们购买小狮小鼓给孩子玩耍的相当普遍。很多男孩进入省年时期就到“功夫馆”学习舞狮子。   牙刷狮。作为舞具的狮子头,一般挂白长须,以示老练。但也有个别装黑短须者,称牙刷狮。是一些急于求名的功夫馆教头所为,这种狮子表演队,专门借口打群架,抢采青抢赏品。   狮子采青。每逢举行舞狮表演,,必有采青节目,一些狮子迷,为诱导舞耍狮子者表演非凡的功夫,设利事红包,卷烟等为奖赏品,以青树叶包扎,县挂于阳台或特设的高架上,燃爆竹引导狮子队来采取。舞狮队则以叠罗汉方式,叠数层人塔,扶长杉于中间,舞耍狮子者逐层向上舞攀,以摘取所挂悬的利事红包为目的,于中表演一番。也有将红包等物置于长条板凳上设3-5张条凳一列,舞狮者跃上凳面,在仅5寸宽的位置上舞耍一番,然后采青。   迎送狮子的例规。凡迎狮子进院表演,必先然放爆竹,在爆竹响声中,狮舞进院内表演,直至迎狮者再燃放爆竹送行,狮子才作辞拜式缓缓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