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三、做年

发布时间: 2006年03月27日   来源: 中山政协   

  做年,又称团年。即阖家相聚吃团年饭,欢渡除夕的意思。一般于夏历十二月廿九或三十日,设各式食品佳肴供神。香山俗例,不一定于腊月最后一日做年,而是先查阅通胜(通书),于二十至三十日之间,择其中一日举行;或相约旅居于外的家庭成员,共同商订返家同叙之日做年。是日备鸡鹅鸭、猪肉、塘鱼、豆腐、腐竹、以菜、香芹、茨菰等物供拜天神、土地、门官以及先人牌位。晚上阖家吃团年饭。家道富裕的,还备山珍海味等名巽供神与自奉。餐罢,家中的长辈分给晚辈每人一封红包利事钱,称压岁钱,意即祝贺平安,来年又长一岁;而晚辈通常将压岁钱置之床头枕下。   各户务必于除夕之前,作好备为新岁年初所用各物。所谓各自乡村各处例,都里之间各有差异。邑城、隆都、良都、得都、四字都、大字都等地,兴蒸甜糕,通称年糕,俗称大笨糕;以糯米粉混合糖浆、生油或猪膏拌匀之后,取蕉叶垫着置竹质大蒸笼中,经10小时以上量旺火蒸煎始成,因称制作甜糕的工序为炊糕。不少人家,蒸制多笼大笨糕,用一个灶口,一个2.4尺大锅,一次过炊三笼,蒸熟之后计算,一般每笼的重量,分别为25-40公斤、15-20公斤、10公斤以上。历来有备为炊糕专用的木质通窿锅盖。蒸煎时,将大笼的放在锅上,以通窿锅盖盖之;中等在的置于盖窿上,加小型通窿盖盖之;最小的置小窿盖上,顶加密盖。经过11-12小时蒸煎,三笼糕一锅熟。腊月廿二至年廿晚之间,居民较密集的村场和石岐民居里巷,上空浓雾烟霞滚滚竟日,乃各户参差择日炊糕,炊烟日夜不断也。蒸熟的年糕,整笼置放于厅中,至新年正月初二(有的乡镇初六)始开笼切件供神、自奉和奉客。有的地方俗例必须敬送给外戚前辈,如女婿、外孙、外侄、姨生等晚辈,于正月初二至初六间,亲自携年糕块,敬奉岳父母,外公外婆、姑妈、姨妈等长辈,以及师尊世叔伯等辈。这糕是人有我有,并非稀罕之物,但世俗所趋,若不送或漏送,会遭“不近人情”,“尊卑不分”之非议。在农家,年糕还用春耕劳动的田间小食,或作为正式午餐。有些人家,男女老幼皆嗜食之,每天都尝,但每次所吃不多,只当作口果;时至清明节,还有年糕吃。藏置三个月之久,这糕是否发霉变质?自有存藏保质之法。从正月初七始,每隔数日,将糕置锅中复蒸一次,以表面热透为度。保存半年也不变质。食年糕,可冷可热,可硬可软。切块冷食,微硬略松,嚼碎之后,溶于口中,有特别的甘润滋味,取大件块置碟中隔水蒸软,然后用果刀削小块食,则软滑微韧,又是另一种风味,老少皆宜,切成稍薄小块,蘸以鸡蛋清,置油锅中慢火煎香,然后上碟,皮酥香,内软滑,色香味俱佳,以作口果,乃上品。   凡于居丧服孝时期,不炊年糕,于除夕蒸粘米粉加糖,调以发酵粉而成的松糕,其状若马拉糕者,以代年糕。   古镇、曹步、海洲、小榄以及斗门,乾务等地,兴制炒米饼过年。腊月下旬,每天早晚于街头巷尾,皆闻确确要打饼声和焦香气飘溢。制炒米饼俗称打饼,其制作过程经五道工序:炒米、磨粉、施糖拌粉、压印捶打、烘烤;烤至干硬浓香,即离火晾冻,置器皿中密封以防变软,于新春时才开封,取以供神、奉客和自用;亦作春种春养期间,于劳动小歇时作口果。也有于烤好时即孝敬长辈,或致送亲友的。这饼气香味甜,而硬实耐啃,食时先敲碎,逐粒入口细嚼,始觉滋味珍珍,口齿留香;老人家缺牙崩齿,不堪啃嚼,则置饼于饭面焗软才吃,又是别有风味。富裕人家以爆米、炒香花生粒、白芝麻等混合米粉打饼,则香甜酥脆,是老幼皆宜的珍品。将炒米饼密封经年始取出食用,其特有的香气不变,而焦燥味已全消,风味又是迥然不同。   广大沙田区农户,俗于年卅晚泡煎爆谷米煎堆,留为新春期间供神与奉客。用糖水搓匀糯米粉,以混合糖浆的爆谷米作馅,将含馅粉团捏成球状,置入沸油中泡煎而成。爆谷米是用糯谷经稻草炭烘爆,然后筛簸扬去谷壳尘埃,取爆松的米花粒。这煎堆风味独特,刚晾冻时,皮脆软,馅香酥;一般单只重半市斤以上,须切件品尝。经日之后,则皮硬难啃,须置饭面焗软切件食,其风味变为较滑微韧,馅仍香酥。民田区农户和居民,所制煎堆小型,每只2两左右,有咸有甜的,其馅精良,脆皮软韧,十分美味。   张家边、南蓢、沙溪、大涌等地,旧俗喜制糍粑(白糍、糍团、糍块),其制作工艺较烦琐,先将糯米煮成软硬适中的白饭,晾冻后,渗注花生油或猪膏油,用碓慢慢舂捶,使饭粒软结成团,然后捞起,搓捏研压成大饼状块件,置于清水中浸,隔日换水一次,以防腐镊。一般于腊月廿四、廿五日制作。糍糅是纯淡无味品,须切件配以肉菜炒拌调盐,或炒煎至微香蘸糖浆食,具有香滑、软韧而爽口不沾,可调咸调甜食等特点,是脍炙人口之物。但因制作工艺烦琐,而旧时没有电冰箱,必须靠生水浸泡以防变质;气温在15摄氏度以下,每天换水,可保不腐,若升至15摄氏度以上,则极易变馊。因此,嗜之者亦不轻易制作,近代以来,少见制糍粑的。   各地也有间中于除夕或年初二蒸箩卜糕的。先将萝卜切成幼丝,捏干水份,混入已搅拌成稀适中的粘米粉液中,加虾米、肉粒等拌匀,调少量盐和生油,注入蒸盆炊蒸成薄片糕。食用时先切件。若经油锅煎香食,其风味更佳。   客家人则有制爆米糖或爆粉丝糖之俗。爆米糖与爆粉丝糖,俗称通米糖。爆米用冷饭粒制成,旧时没有爆发器,将硬度适中的粘米饭晾冻,人工拌捏使不成团,利作阳光晒至干硬,然后混合少量粒盐或粗砂粒,用铁锅文火炒爆,热量升到一定程度时,盐砂粒在锅中爆裂,以引发干饭粒连环爆松,变成中空外涨酥脆的爆米,歇火后,经过筛簸,将盐砂扬弃。然后将爆米注入极黏稠的糖浆中,拌匀即置切板上摊压成薄块,刀切使成小件。制作工艺最讲究煎煮糖浆这个环节,掌握火候,勤搅拌使不致焦,及稠黏状恰到好处;若糖浆过稀,则爆米不结块,形同散沙;而煎得过稠,变成硬实糖块,不能搅拌,糖米不相合,亦不成通米糖。用米粉丝或薯粉丝制作,工艺较简,将干粉丝置沸油中泡通,使内空外涨,迅速捞起,沥干油滴,待冷却,即捏成散碎小条状,然后混入糖浆中拌匀摊压切件即成,唯煎糖浆工艺亦同样讲究。若加入少量花生米、白芝麻、黄豆粒炮制,风味更加惹人垂涎。正所谓入乡随俗,世居香山的客族,也有不少人家于腊月炊大笨糕、蒸萝卜糕为新春奉客与自用的。   以上所列糕、糍、饼、糖,通称压年糕、饼、糖。意即除夕前制备,置家中,象征家有余裕,备为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