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重阳节
发布时间:
2006年03月27日 来源:
中山政协
《香山县志·风俗》云:“九月重阳登高放纸风筝,采百草木等叶,捣粉为九以食,名百件药”。夏历九月初九称重阳节,又叫重九。《易经》将九定为阳数,月日逢九两阳相重,因名重阳。《楚辞·远游·洪兴补注》云:“积阳为天,天有九重,故曰重阳”。重阳节是历史悠久的节日,究竟源于何代,尚无定论。古籍记载,西汉时重阳节已成为固定的节日。曹丕《九日与钟颻书》云:“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杜甫《九日》诗云:“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
香山旧俗于重阳节登山“采百草木等叶,捣粉为九以食”。按照阴阳五行学说推理。古人视重阳是灾难日,这一天要离家躲灾避邪。《续齐谐记》云:“奴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曰:’九月九日奴家中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景如言,齐家登山。夕还,见鸡太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日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囊,盖于此”。茱萸即常用中药艾叶,草本植物。古药书说它“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元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暧子宫,止诸血。温中开郁,调经安胎,治血紉崩带,腹痛冷痢,霍乱转筋,杀蛇治癣。以之炙火,能透诸经而治百病”。古人视茱萸为驱邪神物,重阳节人人佩带。魏晋时,人们将茱萸插在头发上。后来,有人称重阳节为茱萸节。香山九登山采百药持九食之俗,缘于此。菊酒即以菊花酿制的酒。菊花傲寒,凌霜不枯,古药书云:“菊花冬苗春叶,夏蕊秋花,饱经霜露,得金水之精居多。能益肺肾,养目血,去翳膜,治头目眩晕”。“可药、可饵、可酿、可枸,仙经重之。”古人每于菊花含苞待放时,采之杂以黍米酿酒,封存至来年重阳开坛取饮。
岁月流逝,科学日渐发达;社会进步,重阳避邪、驱疫等不科学的意识,在人们的观念中日渐淡漠。而重阳节正值秋高气爽,山青云淡,花宾飘香的节候。九九登高远足,已成为人们十分重视的传统节日。此俗于香山盛行,沿至今日,青年男女,是日结伴攀五桂、卓旗、凤凰、黄杨等山之巅,居高临下,遥眺周围景色;饱览家乡青山绿水,浩瀚园田,毗连城镇,潋滟波涛,舟轮竞放纸风筝,选林荫平坡烧烤野餐,不亦乐乎!文人雅士则登山赏景,咏诗作赋,描图写生……。有些家庭则于和风丽日之下,举香花异以供,然后共叙野餐。而佩带茱萸,采药捣九之俗,已自然消失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