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中元节与盂兰盆斋会
发布时间:
2006年03月27日 来源:
中山政协
《香山县志·风俗》云:“七月十四日浮屠盂兰盆会,剪纸衣祀先人,各乡盛设黍粽。农户饷耕侣,曰田了节。”
夏历七月十五日为道教中元节,道观于是日作斋举醮。道教乃中国国教,由战国末及秦汉间带有阴阳色彩的方士,取老子(李耳)、庄子(庄周)思想而形成雏形。东汉沛国丰人张道陵(张陵)于永建(公元126-144)年间,与弟子前往四川鹤鸣山修道,作道书24篇,又用符水咒法为人治病,创立道教主要教派天师道,是为道教定型化之创始人。陵自称老子授以“天上三元正法经”等篇,并命为天师。灵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天师道弟子张修曾领导汉中百姓在巴郡乐事,后由张道陵裔孙张鲁继承,占据汉中,自立政权,自称“君师”,下设:“祭酒”管理民政。献帝末年(公元220年),曹操平服张鲁,加以分封,从而使天师道为上层社会所接受。西晋永嘉(公元307-312年)间,天师道从四川移至江西龙虎山,教产世袭,受历代帝王笼络、封赐,世称“张天师”。东晋名士陶潜等,均为天师道道徒。北魏道士寇谦之托言太上老君授予天师之位,并赐与《云中音诵新科之诫》20卷,要他整顿道教。时北魏大武帝拓跋焘崇奉道教,排斥佛教,全力支持寇谦之奉李耳为教祖,张道陵为大宗,改革道教,制订乐章诵诫新法,在首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建立新道场,称新天师道。至此,道教的理论与实际大备。李唐时代,因老子与太宗同姓,道教风行朝野,玄宗李隆基追尊老子为玄光皇帝。至宋代,真宗赵恒尊祖赵匡胤为太上混元皇帝,令谪宫张君房编道书《云笈七签》122卷。微宗赵佶自称道君皇帝。元代,天师道在北方新发展易名全真教。传统的天师道在南方与儒者结合,隐藏民族意识。元、明、清帝王对张道陵后裔都加以封爵,以为笼络。是以道教信仰普及于民间。道教的修养与仪式大抵为:斋诫、诵持、服食、沐浴、烧丹、炼汞、醮祀、图签、符笋等。崇拜元始天尊为最高的神,太上老君次之……也拜吕洞宾、林默娘(即妈祖、娘妈、天后娘娘、天妃)等。
天师道于何代人传入香山?未孝。然邑城与乡村,到处都有以天师道为宗的庙观社坛,于《香山县志·建置》立册列名的就有50多间,其中建于宋代的有石岐城隍庙、丰山东岳庙、怀德里三元庙、凤山七仙庙、月山南阳庙、麻洲街三仙庙等。明代的有社稷坛、风云雷雨山川坛、香山盐场城隍庙、邑城文昌庙、文武这帝庙、天妃庙、禾谷夫人庙等。清代所建的更多,每一村庄都有宇神社,都有以施行道教仪式替人拜神祭鬼、许愿、诵经作法为职业的道师,即南无先生或南无佬。每一间庙坛,每年皆有一两次醮祀、图签等活动。
天师道教义崇尚三元(三官),称上元、中元、下元,即天官、地官、水官。农历一月十五为上元节,俗谓元宵节,即天官生日,香山旧俗“元宵灯火装演故事,游戏通衢,舞者击鼓以三为节,歌者击鼓以七为节”(见《香山县志·卷五》)。香山以农业为主,是俗日因逢春耕伊始,渐次农忙,故乡村活动较淡略,止于邑城、榄镇等处较为热闹,唯近代以来,日见淡薄矣。七月十五为中元节,俗谓浮屠盂兰盆会,即地官生日。《修行记》载:“七月中元日,地官降下,定人间善恶,道家于是日日夜夜诵经。”《田汝诚·熙朝乐事》云:“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俗传地官赦罪之辰。僧家举行盂兰盆会,集僧诵经超渡无祀鬼魂。”《王建·宫词》有“看著中元斋日到,自盘金线绣真容”句。
夏历七月十五日,通常在24气节之立秋后14天,处暑前一天或后10天之间。农彦云:“小暑小割,大暑大割;立秋栽尽,处暑不栽。”意即大暑期间早造稻收获完毕,立秋间插完晚造秧苗,处暑之日夏种工作应该结束。因此,迷信鬼神之习俗与庆祝完成夏收夏种大忙,自然结合起来。香邑镇村广大百姓,从七月初十至二十日,各家各户按照自家农务或商务闲忙,择日举行拜神祭鬼与烧衣纸仪式,最盛行于十四日举行,泛称“做七月十四祭”,说是提前一日或数日拜祭,好让无主孤魂与漂流饿鬼早得飨餐与衣着、冥钱,俾安定不犯凡人云云。人们一般以煎熟整条鳊鱼、卤熟整只肥鸭或浸熟一只鸡、煮熟一块猪肉,合称“三牲”;加豆腐块、腐竹枝、莲藕整枝,同盛于一大盘碟中,与米饭茶酒等一起供奉。邑城附近镇村则附新糯裹制的咸肉蛋黄粽。拜祭分层次进行,首先在大厅门内拜天神地官,次则至门外拜土地神位,同时燃香烛冥宝;然后将三牲与粽等供品取回厨间,碎件分别炆煎调味,分三大盘供拜本家祖先神位;再则移至大门口,拜祭游魂野鬼,烧纸衣神靴冥钱等等。拜神祭鬼烧衣功德完成之后,将所有供品加热,阖家共叙一顿丰盛的晚餐。一些大耕户则将“田了节”与“中元节”同时举行,在家里和家门口拜祭的仪式完成之后,将供品移至田头拜祭土地神。晚餐邀长工、放牛童等辈共叙。
所谓“十四日浮屠盂兰盆会”,是将道教的中元节与盂兰盆斋会混为一谈。佛教有盂兰盆会或盂兰盆斋会。世俗于夏历七月十五日,请僧诵经施食,以百物供佛、法、僧三宝,相传可救七世父母。盂兰盆是佛家语ULLAMBNA译音而来,其意即倒悬,比喻死者之苦,有如倒悬。盂兰盆斋会乃佛家弟子救度亡魂的法会。佛教徒称七月十五日为“僧人自恣日”,亦云“僧众夏季安居终了日”。寺院于此日设斋供佛祖,菩萨及众僧,祈求他们以法力救度先亡亲友倒悬之苦。《盂兰盆经》云:“是佛弟子修孝顺者,应念念中常忆父母,乃至七世父母,年年七月十五日,常以孝慈所生父母,为作盂兰盆,施佛及僧,以报父母长养慈爱之恩。”北宋时称祭祖先的器皿为盂兰盆。《东京梦华录·八》载:“以竹竿伒成三脚,上织灯窝之状,谓之盂兰盆,挂搭衣服冥钱在上焚之……十五日供养祖先素食,才明即卖祭米饭,巡门叫卖,亦造诚意也。”今人七月十四拜神时烧衣纸,缘于此。
佛教起源于古印度,相传公元前6-5世纪,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悉达多·乔答摩(SIDDHARTHAGAUTAMA)创立。是当时反婆罗门思潮之一,以无常和缘起思想反对婆罗门的梵天创世说,以众生平等思想反对婆罗门的种姓制度。其基本教理有“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等,主张依经律,论三藏、修持诫、定、慧三学,以解除烦恼得道成佛为最终目的。释迦?尼(即乔答摩)以自己所说的教义为原始佛教。其后发生分裂,形成上座部、大众部等派别;最后,一部分派别与婆罗门教互相调和。佛教在印度广泛流传。东汉永平10年传入中国,经三国、西晋至南北朝几百年间,佛经的翻译与研究日渐发达。到隋唐时代,产生了天台、华严、唯识、禅宗、净土、密宗等具有中国特色的许多宗派。盂兰盆会始于释迦牟尼十大弟子之一,称神通第一之目连,即梵文MAUDGALYANA音译“目建连延”之略称,意译为彩氏,是婆罗门种姓。《盂兰盆经》载:“目连以其母死极苦,如倒悬,求佛救度,佛令他在僧众夏季安居终了日备百味饮食,供养十方僧众,即可解脱。”于是,他设了“盂兰盆斋会”。相传中国梁代(503-589年)间开始仿行,后世除设斋供僧外,还加拜忏、放焰等,因相沿成习。香山民俗“做七月十四”祭,与道教“中元节”及佛教“盂兰盆斋会”合在一起举行拜祭仪式。
夏历十月十五日“下元节”,古代于京城等大都市在夜间举行挂灯活动,以迎水官莅临,保佑解除厄运。于香山少闻有“下元节”活动,究其原因,亦与农事繁忙有关。十月十五通常处于立冬——大雪间,所谓稻田“小雪满田红,大雪田空。”时值秋收大忙,人们没有闲情雅兴去搞“下元节”活动,且一年之丰歉,此时已经定局,什么厄运解与不解,亦无关紧要矣。
天师教宣扬“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旧时,各地多有三官庙、三官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