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七夕乞巧节
发布时间:
2006年03月27日 来源:
中山政协
《香山县志·卷五》记载:“七月七日曝衣书,家汲井华水,贮之以备酒浆。儿女乞巧。”天上西有牵牛星,东有织女星,银河系为之隔,俗谓“牛郎织女”。神话:“天上有织女者为天帝孙女,称天仙。长年累月织造云锦。自从嫁与河西牛郎,织乃中断。因而触怒天帝,责令与牛郎分离,只准每年七月初七相会一次,俗称‘七夕’。故事初见于《古诗十九首》;至《荆楚岁时记》出,故事内容有所发展。”《风俗通·佚文》云:“织女会牛郎,鸟鹊于天河为之搭桥。”故有“鹊桥”之称。杜甫《牵牛织女》诗云:“牵牛出河西,织女处其东。万古永相望,七夕谁见同。”
香山七月初七的活动俗例,较普遍的有汲井水或到附近取山泉水,用以制甜酒(糯酒),或生浸冬瓜、甜桃;女性开七娘会,向织女星乞求智巧,称“乞巧”。俗话七月七日的井水、山泉和河溪水,是天河掉下来的,特别晶莹洁净,用以沤制糯米酒特别甘醇;以浸冬瓜片或甜桃肉,密封经年不腐,暑天服用,有消暑散热、瞼咳止嗽之功云,因自古以来,此俗一直沿行。又谓七月七日曝晒衣服、书籍,有防霉杀虫之效云。然近代以来,民间多兴于端午日曝晒衣物箱笼。
乞巧节。旧时,各地妇女于七月初七夜间,在户内举行向织女星乞求智巧的聚会,称庆祝乞巧节或七娘会。唐和凝《宫词》诗云:“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嫔乞巧忙。”《荆楚岁时记》有载:“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是夕,人家妇女结彩缕,穿七孔针,或以银瑜石为针,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
香山圩镇乡村,有娘姐会。七娘会为民间妇女组织,逢农历七月七夜间,会员聚集于居屋宽敞的会员家大厅,摆拢数张八仙桌为供台,上置果品、鲜花、饼食为供品。又置预先浸焗出芽绿针近寸的谷秧(称七娘秧)小盘若干,及布块、剪刀、针线等,以示乞求织女,教以种田巧艺和裁缝刺绣技术之意。台上香炉上,点燃高级神香与檀香木,虔诚叩拜,众姊妹妯娌静坐于供台周围,或伏案以歌祈祷,至凌晨后始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