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三、端午节

发布时间: 2006年03月27日   来源: 中山政协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也称端、端五、重五,别称“天中节”。源于何代?未考。古时人们于端午节系彩带于脖子间,称端午索,谓以驱邪妖保吉祥。《帝京景物略·春场》云:“五月五日之午前……项各彩系,垂金锡,若钱者,若锁者,曰端午索。”   各地民间于端午节有作粽、悬艾蒲、龙舟竞渡等习俗。《初学记·五月五日》云:“仲夏端午,烹骛角黍。”《续齐谐记》载:“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水,楚人哀之,至此日,以竹筒子贮米投水以祭之……今五月五日作粽,并带楝叶、五花丝、遗风也……俗谓汉建武中,长沙人区曲忽见一士人,自云‘三板在夫’,谓曲曰:‘闻君常见祭,甚善。常年为蛟龙所窃,今若有惠,当以楝叶塞其上,以彩丝缠之,此二物蛟龙所惮。’曲依其言。”   《隋书·地理志下》云:“屈原五月望日赴汨罗,土人追至庭湖不见,湖大船小,莫得济者乃歌曰:‘何由得渡湖!’因尔鼓?争归,竞会亭上,习以相传,为竞渡之戏。”   香山自古以来,俗于端午节裹粽供神与自奉,水乡举行龙舟赛。《香山县志·舆地下·风俗》云:“五月端阳以粽祀神,龙舟竞渡,画船彩色。县城或数年一举,小榄乡无岁不然。”   粽或称角黍。以刺芦叶或竹叶、蕉叶、荷叶或萍婆(凤眼果)叶包裹糯米而成,煎煮或蒸至烂熟,剥叶壳食。民田区人喜用刺芦叶(称芦兜)裹粽,每只煎熟之后,其重量轻者1市斤,一般2-3斤,大者逾5斤,有红豆花生素粽、咸肉蛋黄粽、花生猪骨粽、莲子绿豆粽等品类;还有碱水淡粽,俗称泔粽,通常用稻草灰或花生藤灰浸水,泡约一夜,经过滤后,取澄清的含微碱性的水以浸糯米,或于清水中注入适量碱水浸米,待含碱性水分渗入米粒,呈微黄色,即滤干水分裹粽。碱水粽须蘸白糖或红糖浆食,其质软滑带爽微韧,不粘口齿,别有风味。碱水粽非香山特产,外地亦有。《太平御览·饮食部·粽》载:“俗以菰叶裹黍米,以淳浓灰汗煮之,令烂熟,于五月五日及夏至啖之。”水网地区则兴用蕉叶、竹叶、荷叶或甘蔗叶、竹芋叶、萍婆叶、玉米叶裹粽。而今商业发达,各地街市食肆常年有粽子供人享用;石岐、沙溪等集镇,每于农历五月初,有酒家与高级饼店制粽供市,任人选购,极之方便。   民田区,旧日于端午节家家户户煎五豆甜粥,阖府于午间食用,又食雄黄饼。五豆粥用红、绿、白眉、白扁等5种豆类混以粘米煎至稀烂,调红糖(俗称黄糖、片糖)而成。盖因红豆平补益血;绿豆干甘寒,行十二经,清热解毒,利小便,止消渴,治泻痢脚气;白眉豆中和,治脚气水肿;白扁豆甘温,调脾暖胃,通利三焦,降浊升清,清暑除湿,止渴止泻,解酒毒……;红糖青甜可口,补脾润肺,化痰止嗽。五月炎夏服用5豆糖粥,益于身体,老幼皆宜,美食也。   雄黄。矿物质中药,性温味辛,含小毒。具搜肝强脾,散百节大风,杀百虫,治惊痫痰延头痛眩晕,暑辟痢,泄泻积聚、燥湿,治疮蛇伤等功效。又说有辟鬼魂功力云。每年农历五月初至中旬,各地大小饼肆,均有配以适量雄黄粉末调制之米砂甜饼出售。   龙舟竞渡。邑城郊区及各水网地带区乡,历有端午龙舟竞渡,由庙祠分尝或富户出资设重赏给追逐竞取,称赛龙夺锦。其丰盛的奖项有金猪(烧猪)若干只 醇酒杯若干瓶、银两若干,以及锦旗、罗伞、健儿赛衣、毛巾等等;奖励1至20名不等。临近水网地带之民田区,于150至200年前,亦有此俗。如隆都涌边村,有称龙舟澳的特定龙舟竞渡河汊地带,近代以来,其处已是村边农田,仅存小河,而其名仍沿用。香山龙舟,有71桡(人)、41桡、13桡、5桡(称5 人艇)等类别。石岐郊区兴71或41桡长龙舟。古镇兴13桡,海洲、曹步、小榄、东风、南头、东升、横栏等水网地区则兴5人艇作赛。所谓5人艇,实际为6人,其特别瘦长形的小艇,由5位成年人为桡手,选用1少年坐于艇中专事戽水(称龙胆)。赛龙夺锦之俗,兴盛不衰,尤其风调雨顺,四境安宁,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百业欣荣之岁,更是热闹非凡。本世纪50年代后期,广东省当局明令禁止龙舟竞渡活动(因河堤未达标,主为防汛需要),至70年代末,龙舟敛迹。此20年内,水乡百姓曾以河面逐鸭、池塘棹桶(一人坐禾桶中,以手为棹,赛于池塘中)等嬉戏代之。80年代初,龙舟竞渡复出,且活动期不限于四月八与端午,中秋、国庆等节日,时有举行,龙以国庆节为热闹。无论竞逐场位于任何水道,观者皆人头涌涌,万人空巷,无论男女老幼或体强力弱,多赴赛场助兴。民间习俗,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