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二、四月八舞狮龙与浴佛节

发布时间: 2006年03月27日   来源: 中山政协   
  香山近代名士郑彼岸于1944年所撰《新新乐府·四月八》吟曰:“四月八,拜菩萨;家家做饼捣西,捧出蒸笼热辣辣……昨天锣鼓响咚咚,知道村前在转龙……何来一个伯爷公,人面龙头一样红,拈起木龙来乱舞,居然姿势似游龙。入夜头锣声嗙嗙,观众填街兼塞巷,狮子儿童在后跟,惹得人人烧炮仗……”。农历四月初八日,于邑城和乡村圩镇、澳门,皆有舞龙耍狮巡街过巷,百姓焚香烛燃炮仗迎龙狮活动。在水网地带、邑城郊区、澳门渔村,则有扒龙舟……赛龙夺锦活动。此俗始于何代?未考。而沿袭至今。   四月初八日,是汉族地区佛教界的一个节日,称“浴佛节”。相传是佛祖释加牟尼的生日,佛寺于是日举行诵经,用各种名香浸泡清水,灌洗释迦太子诞生像。效法传说中关于龙王以香水洗灌龙太子的故事,以纪念佛祖的诞生。地方史家称:此是则中原传入香山云云。一说佛经预言:未来56亿7千万年,弥勒菩萨将降生于华林园,并将于华林园“龙华树”下开法会,普渡众生。后世衍为庙会的一种,四月初八诸寺设斋供佛,以五香水浴佛,以为弥勒降生的象征,称“龙华会”。《荆楚岁时记》云:“四月八日,诸寺设备以五色水浴佛,共作龙华会”。   旧时,邑城和乡下的庙坛寺观或宗祠,或乡镇公所,多常备木龙(亦称柴龙)、醒狮(瑞狮);个别大村庄则有竹木布绣结构的巨龙(称金龙、银龙),平时叠置于庙堂或功夫馆(国术教馆)中,四月初八取出舞耍,由午至晚,先舞拜祖庙祖祠,然后巡游大街小巷。私人宅第燃爆竹迎接,则舞入院内拜谢。一些村庄还有以儿童为伍,取芭蕉树茎,用草绳联结为龙身,以竹篾扎成龙首龙尾,插燃着神香于上,扎持竹竿撑舞,随大男儿所舞的龙狮巡游;又有舞耍小麒麟者。凡信仰佛、道教人家,于自家大厅或院子设果品、栾西饼,焚香烛迎拜狮龙,谓祈求驱邪逐鬼,保佑安宁云云。入夜后,在村中地嵉(晒谷场)、庙祠前广场或学校运动场继续舞耍,唯以耍狮和比试表演“功夫”(国术)为主。在澳门,俗称木龙为“醉龙”,于酒后舞耍,舞者手持小酒甑,边舞边饮至醉。古镇、海洲等地,则于夜间舞耍内燃蜡烛的纱龙。   四月八舞龙耍狮,赛龙夺锦于香山历久不衰,究其原因有二:基于宗教信仰,受“神龙瑞狮”说所使,一也。与农事节令有关。每年四月八,多数于24农事节气中之立夏与芒种间,珠江三角洲农彦云:“插田插到立夏,插唔(不)插就罢。”气候所关,早造秧苗移植必须于立夏前完成,立夏日及其后移植的不结谷;接近立夏前5天内所植,结实率亦颇差,二也。所以,四月初八已是禾苗茁壮,完成第一次小中耕时分;蔗苗地亦已完成首次松土中耕,塘鱼放养完毕,桑地解枝、松土、追肥亦已完成。农事进入了较闲暇时节,功夫馆亦已复馆练功矣。因此,四月八的活动亦包括庆祝春耕完满结束,和向神龙祈福,求保佑风调雨顺;祷告瑞狮护卫地方安定,人口康宁;及企望稻粟丰收,六畜兴旺等意思。   栾西又称栾荽,是多年丛生矮小木本植物,多栽于园边、场畔、村场空地。俗于四月初摘其叶晾干捏成粉状,或将鲜叶切碎捣成蓉,混合粘米粉制成甜软饼,于四月八供神与家人自奉。俗谓栾西有清热散毒、预辟暑气之功和驱邪之效;神佛龙狮享之,保佑人们健康;凡人食之,对身体有益无害云云。   郑诗“入夜头锣声嗙嗙”中的“头锣”。是仿照古代状元及第荣归故里或达官贵人巡游时,于轿前鸣锣开道的一双薄铜制成的大锣。龙狮巡游时,由两个小伙子,各自扛着前头悬大锣,尾端挂旗帜的长竿,手持以纱布卷扎而成的软锤子,敲击着行进,双为前导,因名头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