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日篇
一、清明节与寒食节
发布时间:
2006年03月27日 来源:
中山政协
清明。通常在阳历4月4日或5日,是24农事气节(节令)中之第5个气节;亦即上年冬至后第106日。其时气候渐暖,日趋湿润,常细雨濛濛,杜牧《清明诗》云:“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俗话:“春分清明两相连,开耕下种莫迟延”。尤其珠江三角洲地带,无论粮、蔗、桑、鱼及油料、花、瓜豆等,皆已是播栽种养大忙,或中耕精管迫不及待时分矣!
清明又是汉民族日扫墓节日,自唐代(公元618-896年),中原人已普遍于清明之日到郊外山麓拜扫祖先坟墓,杜甫《清明》诗云:“著处繁华矜是日,长沙千人万人出。渡头翠柳艳明眉,争道朱蹄骄藤。”
相传,北宋时,珠江沿岸地区已普遍兴起清明节扫墓风俗。所谓扫,即剪除墓地周围杂草,略加整理之后,用白色墓纸、冥之类遍布于坟上,用小泥团压住;还包括拜日意思,布完墓纸之后,于坟前摆置糕饼、蛋品、猪肉等供品,点燃香烛,跪拜和恭焚冥纸钱,然后燃放爆竹。基督、天主教徒也有于清明节扫墓日,但不设肉类供品,不燃香烛冥钱,仅插鲜花或摆少量糕点。
邑人俗称扫墓为“拜山”、“拜太公”、“送灯”、“踏青”、“压纸”。所用供品为整只烧猪或烧肉块,也有用烧鹅鸭或鸡者;还有饼食包点、生果、甘蔗等。五桂山脉、卓旗山脉周围村镇居民扫墓,所设供品,增加煎马鲚(凤尾鱼),取尾巴长,子孙昌盛之义;煮熟猪粉肠,寓意油润多资,稳阵长久;又在烧肉盘底垫上萝卜丝,表示对祖先长追思;又设发菜煮豉,以示发财好事。设甘蔗则含三层意思:子孙读书才学节节高;越高家道越甜美;拜祭完必在坟前削蔗啃啜留蔗皮渣于坟前,以作祖先之柴火云云。
邑城及东西乡人扫墓,于剪除坟地杂草,略修墓基之后,一般不布白色墓纸,而锄取带草连根茎的大泥团(称草饼)分别于墓首、墓尾及墓后土(称山家)上各安置两个,并于草饼上插上以铜丝结竹篾贴以红金两色纸而成的纸花(称金花),草饼下压附具规则孔纹之熨金红纸一块(称红钱或利事钱)及微纹白纸数条。又在插燃的香烛两 旁放置竹木质粗筷子一双或数双(称山筷),然后以茶酒饭菜、纸钱冥宝等祭品。
有的地方习惯于清明之日扫墓。而邑俗谓:“清明之日墓门开,时至立夏关鬼门。”说由清明起至立夏前一天,则30日间,才均可择日拜山。旧时,清明日拜扫族中最老的祖坟;之后,各家各户择日或按照各自的农工商务安排,以及兄弟姐妹中居外者相经贸约返乡等,才确定拜扫本家祖先山坟之日期。有的乡镇,俗于立夏前一天,在家中设烧肉鸡鸭鹅之类食品,燃香烛冥宝,供奉祖先神位,说是虔诚欢送祖先魂魂返回地府云。有的乡村,习惯于农历九月扫拜同姓同宗的老祖坟。
清明节扫拜祖坟,乃子孙后辈追思祖先,表示慎终追远之深意,此俗沿袭至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党政当局亦于清明之日组织百姓,集体扫拜革命烈士以及历史伟人陵墓。信奉洋教者与西方人士,也有拜扫祖先坟墓习俗,不过并非一定于清明之日举行。
如今,一般人家扫墓,家族中所有男女老幼,凡有登山活动能力的,几乎都参与其事。旧时多数地方只准男丁参与扫墓活动,绝不准任何女性参与其事;富有的宗祠公堂,于扫墓之日,按男丁平均分配烧猪肉,叫“太公分猪肉”。有的男性多者,一户所得数十斤,而有女无男户,唯男家长一人,仅得一份;有的寡妇当家的无男丁户,连烧肉的香味也没有资格去闻一下,只得眼光光瞧着别人大嚼特啃。而所谓“忠贞守节”的寡妇,缅怀亡夫情深,也不得亲自到坟前扫拜,只可请侄辈代劳。而更为可笑可恨的,当今文明社会,竟有些村镇,仍禁止女性参加扫墓活动!此种陋俗恶规,源于“男尊女卑”、“唯男可以传宗接代”之封建伦理教化。其流毒,于此可见一斑。
寒食节。上年冬至后105日,即清明节前一天或两天,为寒食节。源于晋文公悼念介之推,禁火寒食三日,因名。《邺中记·附录》云:“寒食三日,作醴酪,又煮粳米及麦为酪,捣杏煮作粥”。俗传春秋时晋国贵族介之推(子推)于晋穆公5年(公元前655年)至惠公14年(公元前637年),随晋献公子重耳流氓国外,惠公夷吾被秦国俘虏,重耳于公元前636年在秦国帮助下回国为君,即晋文公。他登位后遍赐功臣,而不及之推。之推亦不求功名赐禄,与母亲归隐于绵山。文公知悔,屡往寻找均无结果,遂将绵上地方封与之推,仍不见之推出山。于是下令放火烧山,以图迫使之推出山相会。不料,之推宁烧死山中,不愿出见,与母同变为灰烬。文公哀念之,令定之推被烧死之日为寒食节,全国禁生火三日,只吃寒食。
一说寒食节又称龙歌节。《史记·晋世家》云:“介之推于晋献分子重耳返国登位后,作《龙蛇歌》曰:‘龙欲上天,五蛇为辅’。龙已升云,四蛇入其宇;一蛇独怨,终不见处所。”
清明节扫墓之源,是否来自寒食节?或曰然。未作考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