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战乱驱迫 部分县民过洋为侨
发布时间:
2006年04月25日 来源:
中山政协
自宋德祐元年监安失守,至宋景炎二年行朝共临香山,不少香山县人已预感到战争灾难将要降临。部分家境较为富裕,深恐战火会毁及家财和生命安全,而又曾经出洋经商或与外洋番邦的华侨有联系者,为逃避战祸计,纷纷买舟航海,出洋定居。据《香山县志》及《长洲黄氏族谱》记载,丰乐乡平岚村有林姓者一家,就是在这种情况下预选出洋,到安南南部的占城安居。林姓者到占城后经营生意,家境日渐富裕,其子女长大后也在当地成家。这些过洋谋生的县人,实是香山早期的海外华侨。
另当时南宋有一名朝迁命官,后来也成为香山的华侨或归侨。早在宋理宗景定三年(1262年),进士黄敬斋(福州人,29岁)“奉使往授一品封安南王陈日师,并加封伊父陈日炯(注:安南当时属宋藩邦。宋理宗时安南国王薨,无嗣,由相国陈日?为代王,并请宋朝确认加封,故宋理宗合黄敬斋前往完成这项外交使命)。舟回遇飓风,公(黄敬斋)分船而行。公舟为飓风所破,飘至安南南部,流漓多年。是进元兵日炽,济南、襄阳皆元兵所据。加以连年飓风、地需用,舟楫不达中原者十数载。公进退维谷,因启蒙历安南南部诸国,险阴务尝。幸有香山平岚林姓者,扒家避乱占城。公依之。林姓者以女妻黄,生一子名?。后中国信息稍通,辄闻宋帝在新会崖山,公立舟回香山,时已易代为元。……遂家于香山长洲焉”(据长洲《黄氏族谱》)。这个黄敬斋,原先虽非香山人,但侨居安南多年后回国,落籍香山县仁厚乡的长洲,也算是个香山。归侨了。后来敬斋子孙繁衍,他便成为长洲黄族的始祖。
此外,宋景炎二年(1277年),在井澳被迫跟随陈宜中前往占城的数十舟军士,其中不少为香山籍者,抵达占城及暹国后,他们自然也成为早期的香山海外华侨。
宋祥兴元年夏至二年春(1278年夏——1279年春),宋、元两军对阵特别是最后宋、元两军决战期间,不少宋军兵丁特别是香山县籍及潮居乡籍者,多因惧落入元兵手中难逃一死,故在征战中乘乱逃出,直奔安南各国避难。这些逃往安南的香山难民,自然也成为早期的香山海外华侨。
历史事实表明:华侨之所以离乡别井,前往海外,从一开始,就并非纯粹自愿,均为环境所迫,为外部条件所驱使。如战乱所行之有效或社会不景、经济破产等等。既是被迫,就不会死心崇洋而数曲忘祖。恰恰相反,他们本来是,出洋后更加是热爱祖国、热爱乡梓的。他们在海外成立同乡会,维系在外乡亲之乡谊;并通过同乡会,时刻同家乡、亲人保持联系。不少海外赤子于扎下根基、事业有成之后,或者是当迫使他们离开别井、飘洋过海的因素平息或排除之后,他们总会回乡寻根、探亲、认祖归宗的。甚至当他们年老后,还要“落叶归根“,回到”生于斯,长于斯“的桑梓本土,安享晚年和以终天年,总不愿自己的身后骨骸流落异乡也。这就是古往今来所有海外华侨的共同心愿。据《香山县志》记载,香山早期有文字可考的华侨如平岚安居吗?又如侨居安南多年的进士黄敬斋,不也是设法回国来到香山择地安居吗?因此,不论古今,对待华侨,居乡者始终应当同未出洋前一样对待出洋者,始终就作为同是炎黄子孙、现是华夏民族一分子对待出洋者,始终作为同种同源、本乡本土的亲人一分子对待他们。否则就将是在乡者对不起出洋者,将亲人推出乡邦了。这应值得我们永记切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