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力争智取 卜址石岐修筑县城
发布时间:
2006年04月25日 来源:
中山政协
新县既立,理应确定县治和修筑修筑府。立县前的香山镇,源溯唐代的军戍寨镇,设治于岛南之滨屿间是合乎情理的。现在升格为县,区域扩大了,人口增加了,还要考虑以农立县和发展工商,县治自应另觅适当之所。
古代都邑必筑城垣,挖护城河,以资防守。故建治筑城的地点选择,十分重要,也十分讲究,起码要考虑下列的几个条件:一要有村落,二要有农业,三要有水陆交通,四要有平阳广阔之地段,五要有山川津逵之险障。 如五条皆备,再加上风景优胜、人杰地灵、“风水龙脉”之类,条件更居上乘,便是建治、筑城的理想之所。
当时新建的香山县,既有香山岛本土及岛南的大群岛屿,又有增划进来的番禺、南海、新会三县的边陲滨地和海岛;县内有海,县外更三面为大海所包围,究竟应选择哪些地段才符合建治筑城的要求呢?
县内各乡的乡亲父老及有识之士十分关注建治筑城的地点问题,认为这不仅仅是本邑军事防守之堡垒,更是全邑政治、经济、文化之中枢,必须慎之又慎,准之更准。经过上下多次勘察和比较,初步提出的候选地点有两处:
一是五桂山南面的平岚平原,即丰乐乡的桥头、平岚、乌石一带。这里有农田6000亩,千户人家,是香山岛南北陆路交通的中心点,也接近濠潭、濠镜澳的海运出口。农业、手工业、集市贸易均较发达。乡中住有郑、容、洪、林、彭、关诸姓居民。特别是桥头村70高龄的郑廷举、郑廷辅兄弟,凭借其父、广南东路惠州通判郑菊叟(已故)的余荫,家业丰厚,拥有大片良田耕地及多处庄园毫宅,为人疏财杖义,热心公益,是乡中甚得众望的大乡绅。廷举之子郑念二,有才子之名,深得乡人仰慕。故桥头郑姓对当时县内的事务,有一定的发言权。
二是香山岛北部的石岐平原,即仁厚乡的仁厚里、石岐街市一带。这里有农田近6000亩,近千户人家,是县内南北水陆路交通的枢纽,又是香山县直通南海、广州的旱路驿道起点站。农业、手工业、集市贸易也比较发达。乡中有陈、郑、高、梁、毛、马等诸姓居民。特别是家住仁厚里的现任寨官陈天觉,才德兼务,急公好义,索为乡人敬仰。他有兄长陈天伦、弟弟陈天叙和三个儿子陈彦?陈彦迪,或出仕,或就学,或从事农商正业,均得乡人赞誉。故仁厚里的陈姓对当时县内的事务,也有一定的发言权。
除此两地以外,其余地区则条件略差。如县南端凤凰山周围的长安乡,乃一衣带水的海滨地和零星岛屿,渔、盐业为主,兼有银矿及造船工场。人口虽过千户,但农田极少,更无平坦广阔的平原。又如五桂山北面的永乐乡(宫花一带)、长乐乡(黎村一带),也是连片滨陆及海坦、岛屿,以渔业为主,人口虽过千户,但农田极少,更无平坦广阔的平原陆地。再如东西两侧新成陆的高少田永宁乡(南蓢一带)和德庆乡(大涌一带),以及新划入的宁安乡(小榄一带)、古海乡(黄圃一带)、潮居乡(斗门一带),不是海滨、海岛就是新成陆的大沙田,居民聚落刚刚形成,人口尚未密集,农业基础仍较薄弱,均未具备建治、筑城的基本条件。
为了选定合适的建治筑城地址,寨官陈天觉多次多次召乡绅父老、乡民代表,征询意见,交换看法。经过多次会议,意见未能一致。以郑廷举、郑廷辅兄弟为首的丰乐乡乡绅、代表,坚持要在桥头、平岚建治筑城的意见。他们认为:这一带还平原广阔,村落集中,北靠五桂山,南临金斗,形胜地势堪称一流,是建治筑城的理想地段。而以陈天觉及兄陈天伦、北陈天叙为首的仁厚乡乡绅、代表,也坚持在石岐、釜涌一带建治筑城的意见。他们认为:这一带地势平坦,民居众多、后有五桂山,前有石岐海,形胜地势并不比桥头、平岚差,也是建治筑城的理想地段。
基本条件既然不相伯仲,自然就要论及更高一层的环境景观条件了。丰乐乡的乡绅、代表们提出:从桥头、平岚到金斗湾岸滨,名胜不少,古迹也多。有桥头山的石仙洞、山头顶的乌纱帽石、锣鼓岗的石牛以及冷泉、热泉等等,可为县治增添景色。而仁厚乡的乡绅、不甘示弱,如数学珍,指出从长命水至石岐海一带,名胜古迹为数也多,更是风景胜地。如以仁厚里为着眼点,莲峰山、石岐山东西相对,釜涌河\岐头涌南北分流,其间还有胜景“七星伴月”(月山和七星峰——西山、仁山、寿山、丰山、盈山、福山、凤山的风景组合)、“长洲烟雨”和“石岐晚渡”等名胜景点,更建治筑城的风水宝地。
景观环境也难分高下,双方更进一步举例本地优越和独特的交通条件,以求胜于对方。丰乐乡的乡绅、代表自豪地指出:平岚平原不仅雄踞香岛的腹部,而且襟连金斗湾及濠潭、濠镜澳两处出海码头,出海方便,与番舶、番人做生意也方便。而仁厚乡的乡绅、代表也力陈石岐平原的交通优势:石岐津渡这处内河港口,东连古海湾,北通南海、广州,西接新会、江门,南也可抵达金斗湾和濠镜澳;而更为优胜的是石岐津渡也可以接驳旱路驿站,通过县之北部的浅滩成陆和岛屿毗连,一条新形成的旱路驿道可直达南海、广州,这将比平岚平原更胜一筹。
确实,平心面论,丰乐乡虽然各方条件均较优越,但终究地处县之南陲,有地区局限性。而仁厚乡地处岛北,却居全县之中,不但县内四通八达,且有近程旱路直通广州,这是县治选址必须优先考虑的。陈天觉虽然深明个中道理,但自己身为寨官,且家住仁厚里,实难强恃口舌相争,乃暗中谋求智取。据《陈氏族谱》记载:“斯时公(陈天觉)难以口争辩,但云:‘土重则贵,方可建城。’”又据清光绪《香山县志》载:“陈天觉云,建城必须贵地,地贵者土重,须兑秤两地之土,重者方可建城”。提出这个理论原则之后,根据《陈氏族谱》和《香山县志》记载:陈天觉使人“私炼铁砂和泥后兑,果重于雍陌(注:原文误作‘雍陌’,应是平岚才对。‘雍陌’本郑菊叟八世孙的名字,家居平岚平原的不洪化村,明代初获功各出仕,并参与修撰第一部《香山县志》,乡人为了纪念他,才将洪化村改名雍陌),其事始定”。经过深入讨论及“炼铁和泥后兑”相结合,城址终于确实下来,定在石岐平原。后来,“炼铁和泥后兑”的故事传开了,由于效果符合客观实际,人们视作乡土逸事和美谈,几个世纪一直流传下去。写到这里,顺便一说,解放后,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山一些考古工作者经过考查后表示:石岐平原位于香山岛之古陆地带,泥土里的石质、矿物质可能多一些。而平岚平原属金斗湾及茅湾一带的冲积平原泥土里的石质、矿物质可能少一些,两地泥土兑秤,自然是石岐的重于平岚的。这种说法,也有道理,可供参考。
回头现说县治、城址确实下来后,筹措建城便摆到议事日程上来。陈天觉通过招贤访能,先后访纳了大批能工巧匠和建筑专才。特别是仁厚乡曲涌村的梁溪?父子五人,两代均是有名的三行师傅,精于建筑艺术,对土木工程设计,有深湛经验。陈天觉遂聘梁溪?为建设城府工程的总管,其四个儿子则协助其父,成为工程总施工。在寨官领辖之下,负起筑城、建署总体责任。
梁溪?是一名精于工程技术又常识渊博的专才。他自动爱好工艺劳作,善于制作各种家具、用具。青年时代跟随其任北宋京官的父亲梁仲卿,历览中原各大都市的大型建筑工程,领略各地建筑艺术的精髓。北宋末年,其父辞官归里,隐居曲涌。家中藏书甚丰,梁溪?又广览史籍,研究古代的建筑艺术及历史。成年后在家乡专营建筑工程,并对岭南建筑艺术,进行长期的探讨,造诣颇深,并将技艺传授给四个儿子。
梁溪?父子挑起筑城的设计、施工重担后,立即会集其他专才和师傅,进行资料搜集、实地勘测、确实数据、设计绘图、制定规划,作好施工前的周密准备。
在陈天觉主持下,经过梁溪?父子及有关人士的反复研究,建城的总体规划拟定如下:
城址——选定石岐山以东、莲峰山以西、釜涌河以北\岐头涌以南的这块平原地段。该地段周围有长洲、釜涌、沙涌、莲塘等村落和石岐街市,居民比较集中。而且背山面水,后有南台山为依靠,前有石岐海为护障,不但是军事御守的理想地段,而且也是筑城工程的最佳地点,盖地势平坦,民工支援及沙石取料均称方便也。
城垣设计——方形,周边450丈,每边为112丈左右。垣墙高一丈夫七尺,上厚一丈,下厚一丈八尺寸。城里面积为300亩左右,相当于0。15平方公里。
城门设置:正南为阜民门(即今南门头民生路与民族路交界处),正东为启秀门(即今东门邮局处),正西为登瀛门(即今西山寺脚),正北为拱辰门(即今太平路与拱辰路交界处)。
垣墙构料——土垣规格,以三合土夯墙。其间,内墙为灰、砂、碎石,外墙间兼砌石或蚝壳之类以加固。
工程费用——公饷与殷户募集相结合。据有关史料记载:陈天觉带头捐粮数千斛(注:1斛=1石=120市斤),桥头郑廷举、郑廷辅兄弟响应陈天觉号召,也捐粮数千斛。当时,全县十个乡的殷户以及渔场、盐场、银场、手工业坊场等,亦相继响应募捐,合共募得建城工程粮在10万斛以上。
县署地址——县署乃一县之府衙,一城之中心,定在方城中心点即仁山之南处。
关于确实城址问题,有这样一段感人的故事:当筑城总管及施工虾仁们莆地测定,方城正中仁山之南地段,正是敦武校尉、邕州副将刘必从的祖传宅第,除厅堂廊等建筑物外,还有庄院园地若干亩,是一座宽大的庭院建筑。当筑城总管与寨官陈天觉正在研究如何同刘必从副将协商折价转让时,刘必从已经知道消息,立即主动提出:无偿将本人寓宅及相连的大片祖地,捐献出来作为署址。其本人则带同家眷,徙迁长洲,另建新宅安居。就这样,香山县的第一座县署,就按计划顺利地建筑起来。
这是香山地区旷古以来的首次建城工程,全县仕宦军民、乡绅耆老,莫不人人关心,个个献力。兴工之日,四乡车船,赶运木石;工地万众,营役夯作;士农工商,群策群力;能工巧匠,各献所长。计绍兴廿二年(1152年)工程告竣。一座簇新而壮伟的香山县城,便屹立在南台山下石岐河畔的广阔平原当中,为这个以花香著名、瑰丽而宁静的香山岛,增添一座威武的城堡。从此,这里再不是边远的渔村、荒岛,而正式成为中华祖国南方一个县城。
新县城落成之日,全县庆祝,举邑欢腾。军寨锣鼓,渔村萧笛,交织成乐,载歌载舞。山上小村,四边渔岛,群奔县城,一睹丰姿。人们回顾这次立县建城的全过程,皆赖进士、寨官陈天觉运筹之力,居功至伟,是申请立县及领导建城的第一个功臣,受到全县士民的崇敬和拥护。在称颂陈天觉的功绩的同时,结合选择城址中“炼铁和泥”和“秤土”的故事,人们就风趣地赞誉这座县城为“铁城”。这个名称,已经辗转流传了800多年,愈来愈受人们喜爱。
这次建筑县城的设计、施工过程中,梁溪?父子五人确实竭尽所能,尽献所长,统管工程全局,按质量完成,功劳至大,是建城工程功臣。为了表彰其工程劳绩,特在曲涌村建立“功建铁城梁公祠”,录载其事以流传后世。
县城建成后,城区内外的布局大抵如下:
县城内——正中为香山县署,署前街为一条东西向的大街,名为永宁街,横贯启秀门和登瀛门,县署左侧为拱辰街,右侧为武山街(即后来的龙母庙街)。县署对面为治安街和水关街。县署背后为仁厚里、寿山里、康灿里等。整个城区合十多条街道,居民多属官宦、豪绅、地主之家,当时称作城里人、铁城人。
县城外——四个城门唯西门外有街道和较密集的民居。从西门口至石岐津渡码头,有一条能能马驿的行车通道,横过石岐山之南,称作石岐大街。在石岐山正南路段两旁,当时开设有十八间商铺店栈,称为“石岐十八间”。在十八间周围,聚集了一批居民宅舍,多属商贾、渔民、蛋民之家,以及南来北往的临时客旅。石岐大街之西端,即石岐津渡码头。这里既是横水渡、长行渡码头,也是 一处军哨之地,称石岐闸,有小队军兵驻守。码头四周,则停泊着众多船艇,也有不少建在岸边的棚屋,都是蛋族、渔民住居之所。故《香山县志》称石岐津渡四周为“军蛋杂居”之地。整条石岐大街连同十八间和石岐闸的居民,当时称作石岐大街市人或石岐埠人,以别于城里人、铁城人。
石岐津渡的横水渡,穿梭来回于石岐海东西岸间,西接长洲、溪角及以西的各条乡村。北上南海、广州的旱路驿道,亦以津渡西岸码头为起点。石岐津渡的长行渡,则北通高沙、大榄沙、南海、广州,南抵金斗湾、濠镜澳浅湾及濠潭,这便是当时石岐水陆交通的概况。
铁城建成之后,邑内各方人士均认为城址选择得当。有人撰文描述和称赞县城四周的独特形势,原文如下:
“县城东南山陵,西北水泽,设治于屿北,而四围皆海,居然一小蓬岛也(近日谓类琼崖而差小)。大尖、胡洲(皆山名)笔峙於前以为望,乌岩、香炉(皆山名)屏障於左以为镇,龙脉拥入县治,隐而不露。登高而视,襟带山海,真岭表之奇境也。西有象角海口,北有县港海口,潮则弥漫巨浸,汐则浅隘难渡,虽近外海而无番舶之患,此莆溟海咽喉,自然天险,广郡之要津也。”(见明嘉靖《香山县志》)
县城建成后两年,即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为了崇儒兴学,培育英才,陈天觉再带头捐献粮谷千斛,带动全县豪绅殷户,募集资金创建学宫于县城东关、莲峰之阳。内设祀孔的先师殿及学子、生员求学、进修的堂斋?舍等。此乃香山首次设立学宫,全县男女老少,无不拥护。虽然规模较小,设备也简陋,但莘莘学子已深庆求学有所,乡民也咸称三生有幸、子孙有福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