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第一节 农商渐兴  香山建镇再擢为县

发布时间: 2006年04月25日   来源: 中山政协   
  经历残唐五代54年的动乱,到公元960年,赵匡胤建立宋朝,天下又归一统。远处南海珠江口的香山岛,从此又归宋朝版图。按宋朝行政体制将唐代曾在此建立的行政单位——文顺乡和军戊单位——香山镇,两者结合起来,新设一个与语言顺乡同等级别的香山寨,作为这边防海岛的军事行政统一单位,隶属广州的东莞县。   [B]香山岛与珠江口西岸的间距继续缩小[/B]。   从唐代到北宋,珠江口西岸滨线又向香山岛扩展了一大步。其北段从大良地段扩至黄圃地段,中段从江门地段扩至礼乐地段,南段从司前地段扩至双水口地段。再南面的牛扑岭和黄杨山周围的浅滩和小岛也处处成陆,成为香山岛与新会县陆岸间的天然跳板,仅空出一个又宽又深的出口——磨刀门,与腹部经已大大缩小了的古海湾西海(逐步变成磨刀水道)相通。   再说香山岛本身的情况,岛域也较前扩宽了许多。除原有的长安、丰乐、仁厚、永乐、长乐等五个渔村、农村地段外,岛的东、西两侧岸滨附近又有大片海滩成陆,吸引着不少渔民、农民到此定居。这个海岛确实优越,岸滨沙田宜农,港湾水网宜渔,丘陵平原宜居,深山平埔宜林,无疑是一个蕴藏着无数资源的宝岛,眩惑着珠江口两岸人们的眼睛。于是又有一批批的居民,或从东劳动横过伶仃洋,或从新会跨着牛岭、黄杨山跳板来到香山岛“辟地以种食”,使香山岛的人口日淅圉加,渔村、农村聚落也日渐扩大。   [B]岛上除渔、农外。又出现小工、小商[/B]。   正当香山岛居民陆续增多之际,宋太祖于开国之初就下了一道诏令:自唐朝及五代以来,南北各地所开的荒地和现在所种的无主土地,就作为开荒者和耕种者本人的地土地,统归农民所有。接着又下一道诏令:今后农民还可以继续开垦荒地的居民,开的荒地官家不收租,只纳税,就作为农民自己永久的产业。宋太祖的两道诏令,无疑是香山岛农民的莫大福音,是香山岛农业开发的强大动力。多年来跨过海洋到岛上来开垦荒地的居民,现在获得官府承认正式有了自己的土地。多年来继承祖业从事渔务的渔民,现在也分出人手,开几亩荒地,兼营农业。已经在岛上安家立业的农民,在皇旁诏令的推动下,纷纷进一步开荒、围垦,尽力扩大自己的田亩。   这样一来,香山岛自耕农的数量就大为增加。唐代以前,这个岛的居民以渔民为主,自耕农的数量是很微小的。至北宋中期,自耕农便占很大比重。北宋时有土地的农民称为主宋户,佃耕农称为客户。据有关史料记载:当时主户约占三分之二客户约占三分之一。而主户当中,地主户数不足10%,而90%为三等以下的户(即自耕农)。这些农民在自己的土地上努力耕耘,提高产量,把多余产品拿到集市主交换,这便是岛上商贸活动的萌芽。   也有些农民、渔民,将自己的农获、海获,以及上山采集得来的香山特产——桂花、兰花、吊钟、草蒲、神仙茶等等,拿到东莞县或新会县的集市上去进行交换,这便是香山居民跨岛、跨县商贸活动的萌芽。   更有些农民、渔民在农事、渔事之余,就地取材或利用自己的农获、渔获进行加工,制成种种小商品提供给集市,这便是岛上小手工业的萌芽。如当时仁厚村一带的农村妇女,利用自己种植的大麻、亚麻纺织成麻布、夏布出售。香山岛同东莞、新会一样,早已有种植麻类的习惯,妇女纺织麻布的托,也就一代一代地流传下来。当时香山岛上一的居民,每逢夏季,不论男女都喜穿麻布衣裳。少女出嫁,必备数匹麻布作为嫁妆。东莞、新会一带也是这样。丰乐村一带的妇女。利用山坡地种桑养蚕,缫丝织成茧绸出售,既名贵又耐用,更是富裕人家喜爱的衣料。这是香山早期的蚕桑丝织业。丰乐村一带的男丁,则上山伐木,制成箩、和木桌、木凳,供应集市。长安村一带的渔民,则将渔获制成于鱼、咸鱼、虾酱、蚝汁之类,供应集市……。   此外,还有一些人口较多的农户、渔户干脆腾出部分人力,专门从事手工业或贩动掮卖等业务,这便是岛上手工业、小商等自由工商业阶层的起源。也有些农户、渔户腾出精壮劳动力,参加官营的大型场坊劳动。如宋元丰《九域志》中所记载:“东莞有香山崖银志。”香山崖就是今日的鸡柏村,位于凤凰山南麓,北宋时期已在此设立采银的矿场,其中采银工人多半来自长安、丰安等附近村落。《九域志》又称有“金斗洋盐场”,这是大型的官办盐场,地跨新会、东莞两县,其中的晒盐工人,不少也来自长安、丰乐等附近村落。   [B]香山岛建镇,继续招来新居民[/B]。   香山岛由于岸地不断拓广,人口不断增加,经济方面除了传统的渔业外,又逐步兴趣农、工、商业,各方条件经已超过一般的“寨”的水平,于是有些有地位有见识的居民,便产生请求建县的念头。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家住香山岛、进士、任鄂洲通判的梁杞,与广南东路运判徐九思合议,联名向朝廷奏本,请将香山寨升建为县。但未获诏准,不果行。   朝廷未批准也并非没有理由的。当时香山岛经济虽逐步开发,但程度尚浅。岛上虽建立农业,但生产水平尚低。商贸、手工业虽已萌芽,但基础尚未差。事实青蛙,各方条件虽胜于一般的“寨”,但比“立县”尚有一段距离。这些情况,广州及广南东路的官府也体察入微。为了鼓励香山加快开发,朝廷虽未诏准香山镇。按宋朝行政体制县以下的小商业都市称镇,是处于县与寨之间的一级行政单位。本来设镇之后,应委任镇级行政官员,专司行政之责,而寨则专管边防戍军务,但香山升格为镇以后,上级长时间未有正式委任镇官,而是“止设寨官一员”,这说明当时香山升镇也还需要一段过渡时期,条件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但不管怎样,香山寨已合法地改称为香山镇,下墨守成规长安、仁厚、丰乐、永乐、长乐、永宁、德庆等七条村,区域包括香山岛本身及周围星附的许多小岛。   现在回过头来谈香山岛建镇前及建镇后居民增加的情况。建镇前,各地不少士族人家及官宦大户,于年老倦勤敌谋选个隐居田园以安度晚年的理想之所的时候,恰恰看中了香山宁青安劾、秀丽幽雅的环境,因而举家迁此定居。例如北宋天圣中(1027年前后)任广南东路惠洲通判的郑菊叟,就举家从福建莆田迁到香山寨丰乐村榨树埔定居。至北宋庆历四年(1044年),郑菊叟发现榨树埔西面是一片肥活的平原,又再度举家迁到平原的中心点——桥头一定居。又如北宋嘉佑中(1060年前后),身为武官、先祖是南雄府保昌县人氏的陈文龙,又举家从冈洲德行里(今台山市冲泮乡)迁到香山寨仁厚村青山(即仁山)定居,并聚一如既往伍氏,在此生下陈天伦、陈天觉、陈天钗三个儿子。   再说香山建镇后,名声传及遐迩,各地市镇不少居民,在敌谋选个创立家业、大展宏图的理想之所时,终于看中香山镇这个蕴藏丰厚、亟待开发的处女宝岛,因而举家迁此安家立业。例如香山建镇后,先后有外县彭、关两姓人入住丰乐村的茅湾外埔。至北宋宣和中(1122年前后),又有南雄府的林鼎英举家迁到丰乐村的平岚,还有洪姓人迁到丰乐村的洪化定居。也是在北宋宣和中年间,曾任广州太守的郑贤的三世孙郑继文,举家从广州迁到香山镇仁厚村莲塘定居。与此同时,辞官归隐的梁促卿从官所回到香山,偕其子梁溪甫鱼遇上台风,急将渔船船驶入溪角暂避。台风过后,渔民发觉此地既可渔船避风,也可上岸耕种,是一片肥活土地,遂定居下来,亦渔亦农。后来子孙繁衍,至北宋末,溪角的村民为纪念先人建村之辛劳,特在里巷之东立一园形石碑,作为纪念(注:传至明代,溪角村民又将石碑外层加建为共事,保存至今,故现在看到的这座古塔,是外为塔内心碑心的。)   资料表明,当时迁入香山定居的,以丰乐村、仁厚村两地为多,这也是此两地日后人杰地灵的原由。有大批官宦、士族和经济人才移居香山,不仅充实了该岛居民的数量,而且也大大提高了居民的文化质素,丰富了居民的社会经验。   [B]宋到南渡,促使珠江三角洲日趋繁荣[/B]   约在香山建镇之后30年,中原形热急剧变化。从黑龙江流域凯起的女真族完颜部统一各部落后,于此宋宣和五年(1123年)建立金国。北宋宣和七年(1125年)0,金灭辽,随即长驱南侵宋朝。宋和风细雨宗丑弱,将帝位袢给钦宗。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金军攻陷宋京,和风细雨宗、钦宗成为俘虏,北宋亡。康王赵构随即南渡,次年在临安建立南宋政权,改元建炎,四年后再改元绍兴,是为宋高宗。   南宋政权对外采取妥协政策,既将淮河以北、西至大散关的大片国土,送给金国,且答应年年纳贡;同时还极力压制本土人民的抗金运动,甚至杀害抗金英雄岳飞,以换取暂时偏安。对内则进一步实行改良政策,以安定社会和发展经济。比较有突出的有三件事:一、提介兴修水利,促使长江以南以及珠江流域地区,将所有堤、堰、塘、陂、坝等好好修治了一下。还鼓励围垦造田地,发展农业;二、扶持新兴的工业和商业,炼刚、炬铁、冶银等工场有了发展,城镇商业及乡村集市,都相当发达;三、发展对外贸易,广州、泉洲均设市舶司,专管本国商船出洋贸易的事务。对出洋的商人给予补助或免税优惠。在偏安的环境下,加上改良政策的贯彻落实,长江以南及珠江流域一带,逐渐出现安定繁荣的景象。特别是珠江三角洲,既远离抗金前线,又占出洋通商之便利,丰富的资料有待开发,吸引着众多来自江南及中原的垦荒者和开拓者,促使这个地区的经济,有较书的速度的发展。   当时珠江三角注经济比较发居的主要特征,是出现了一个市民经济基础雄厚的有近百万人口的大都市-广州,以及四个农业比较发达的县份——番禺、南海、东莞和新会。   广州自秦代开埠(番禺)及南越国建都至南宋,已有1300多年历史。随着秦征南越、晋都东移及宋室南渡带来的三次中原汉人大规模南迁,广州人口以倍数不断增加,逐渐成为拥有数十万、近百万人口的都会。又郁着盛唐、北宋两代水陆交通的速治及沿海航线的扰展,促使广州成为既是广南诸洲的交通枢纽,又是岭南地区同蕃邦通商的重要口岸。交通的拓展原自商务交流而内外交通的高度拓展,又推动内外贸易的迅速发展。当时广州这个大都会,从事商贸活动的有两种人:一是地主、官傣和巨商。他们经营的大型商业体系及大商号,资金雄厚,总店之下分支多,业务范围广;二是为数众多的自由商人。他们经营的小商号,还有小商贩以及行商、掮客等,资金虽小,但经营灵活,能广州地接触居民顾客。这两方面的商业活动,互为补充,相辅相成,促使广州的商业走向繁荣。据《永乐大曲·广州府》载:广南东路的广州,“舟行陆走,咸至洲而辐辏焉”。广州城内的稻米、食盐、矿产、木材、布匹、槟榔、瓷器等多种商品的销售量是很大的。城内已有专营米业的米市街,又有经营广米出口至东南诸蕃的外贸业务。据〈宋会要辑稿·食货〉载:当时广州城的商税额,20年间增长154%,可见商业发展之快。仅就槟榔的税项,也足以令人咋适。由于当时居民普遍嗜食槟榔,婚嫁喜事及节日祭祀等,也用及槟榔。中下平民每日为此花百钱以上,光税收广州每年就达几万贯。各地许多土特产长途贩运至广州后,可获厚利钱。如钦言辞产乌婪木船柁,长约5玫,“一双在钦真钱数百缗,至番禺……价十倍矣”(《岭外代答》)。商业发展,工业、小手工业自然也发展。当时官办场坊、地主官傣办场坊以及自由手工业者自营的场坊,数量也非常之多。因此,在南宋之初,广州就同临安、建康、襄阳、鄂洲、扬洲等,同列为上百万人口的大都市。这说明南宋期间珠江三角洲的经济岂起,竟可同长江流域的都市并驾齐驱。   而珠江三角注的四个历史修久的县,经济也发展得较快,特别是农业,已具备相当的基础。如早在秦始皇二十七年(公元前220年)建县的番禺,“当时东南部成沙最多,迁户云集开耕,其中沙湾李氏落夭两代,‘居族最钜,灯火万余家’”(见《简明广东史》)。又如隋开皇九年(589年)建县的南海,经已大量拍围,其中有南庄的罗格围、西樵山桑园围东西基、桂华(佛山)存院围等等,普遍从事翻腾作(见《珠江三角洲农业志》)。同是隋开皇九年建县的新会,到南宋已是“海有膏田活壤,仓廪舟楫多取给”(见广州新图经))。至于唐至德二年(757年)建县的东莞,先后兴筑了东江堤、莞城南的咸潮堤浅泽“的蔡山,宋代善水利条件后”诸姓始从此居“,逐步变成一个农商兴旺的“巨镇”(见《珠玑苍民族南迁记》)。以上四个县,当时已成为珠江三角洲农业比较发达的县,名列岭南前茅。   珠江三角洲的发展,有力地带动香山岛的发展。香山岛独处于珠江口中心,四周与莞、番、南、新四县毗邻,行政上虽隶性东莞,但经济上与四县关系密切,前辈理所当然要对晚辈给予提携照顾。况且香山建镇以来,适逢朝廷推行保护农民发燕尾服农业的开明政策,可谓沾尽天时地利人和之优先,经济自然发展得更书。南宋绍兴十三年(1143年)起,香山镇寨官由仁厚标陈文龙之子陈天觉充任。陈天觉本绍兴成午科进士,曾在朝廷任官。因言词切直,为时贵所忌。遂归里安家,仍受寨官。在寨官职守期间,陈天觉可谓克尽全力,为乡梓服务。他积极贯彻朝廷大兴水的方针以及县令姚孝资治水兴农的计划,九年在香山岛各农业区“筑堤护田,水利大兴”,一批又一批地奠建防旦抗涝的农田,做到农业丰产,“民蒙期惠”。至南宋绍兴中,香山岛出现四方面的新情况:   香山镇南北两个具规模的农业聚落经已形成,以农立县有了基础。南部的丰乐村,拥有五桂山与之间的广阔平原——平岚平原,有源自五桂山的茅湾涌、白石涌为藻溉,从唐代至宋绍兴中,已开发农田过百顷,聚结农家上千户。整个聚落以桥头、乌石、平岚为中心,四周还有神湾、金斗湾岸滨平原及马鞭埔、锣鼓岗等丘陵地带,发展农业大有可为。而北部的仁厚村,拥有五桂山与卓越旗山之间的广阔平原,有源自五桂山的斧涌流域及来自西北江的石岐海为灌溉,从唐代至宋绍兴中,亦已开发农田近百顷,聚结农家近千户。整个聚落以石岐、为中心,南面还有沙涌至北台的广阔平原,发展农业也大有可为。   香山镇东西两侧的大片新成陆已露出水面,为发展农业提供大量的新沙田、新潮田、东侧的永宁村,岸滨已从南莨地段扩展到崖口地段,形成广诹“七十里”的新老沙田。西侧的德庆村,原来分散的鞭蓉沙=溪角沙和莨?沙已连片成陆,古海湾的西海已缩窗近半,形成以沙溪、大涌为中心的“三十里”沙田水网。这两片新成陆地面广阔,而居民尚少,是开发农业的适宜地区。   连结珠江口西岸的陆路交通条件也逐步具备。由于镇西北部永乐、长乐两村的岛岸迅速向北伸展,古海湾的东海也在大为缩窄。??、南海两县的岸滨线,也迅速向南扩廷,浮沙、黄?、小榄、大榄等地?亦已成陆。两岸之间进一步靠近,只要通过晾网沙、鸡笼沙、白鲤沙等浅滩作为?板,陆路交通便可实现,从旱路直达南海县城及广州。到时,“隔海三百里”的香山岛,?日便可变成襟连大陆的滨海农村了。   由于大批居民聚落想继出现,居民安家业、安土重迁的观念?步确立,汉越两族居民经过长时间的文化交流与融汇,在共同实践、共同提高的基础上,?步形成一种新的、没有明显民族界限的乡土文化和风俗习惯,同时也造就出一辈知我乡土、爱我乡土、热心治理好和建设乡土的人才。其中突出的代表人物有:仁厚村的现任?官、进士陈天觉及陈天伦、陈天?兄弟三人,丰乐村的庆历年间?州通?郑菊叟儿子郑廷哲、郑廷辅兄弟三人,他们既有文化、有才能、有远见的乡治人才,又是有声望、有地位、受尊敬的乡亲父老。除了这两个家族外,各地培育出来的乡?优秀还有:治理农业、专利专业人才,从事商贸和手工业的经验才老及土木建筑工程的能手老行尊等等。   以上的新情况表明:从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条件以及干部人才条件来看,香山镇已具备立县的基础。重新申请立县,已摆到议事日程上来了。   [B]香山再次申请立县,终获诏准[/B]。   大概是在梁杞、徐九思第一次申请香山建县未果70年之后,南宋绍兴?二年(1152年),香山镇寨官陈天觉与东莞县令姚孝资重新商议请求建县事,并联名上书,“请州闻於朝”。所持的理由是:“役属东莞,以船输役,港督经常被盗,输役往来不便。”故请求改“役属东莞”为役属广州,“以便输役”。经广州向朝廷上奏后,“终获诏准”:以原东莞县香山镇(即文顺乡)的行政区域为基础,“又割南海、番愚、新会三县滨海地益之”,建立新县,称香山县,属广州。   香山县的行政区域,从原有的香山岛,扩大到包括古海湾西北岸,及其沿岸的海岛、海滩。随着镇升为县,村也就升为乡。新建的香山县,下辖10个乡:长安乡(山场、鸡柏、上下栅、濠镜澳一带的渔盐矿区)、丰乐乡(桥头、平岚、乌石、茅湾一带的农业区)、仁厚乡(石岐、釜涌、沙涌一带的农业区)、永乐乡(濠头、宫花、神涌一带的渔农业区)、长乐乡(黎村、小隐、横门一带的渔农业区)、永宁乡(南蓢、翠亨、崖口一带的渔农业区)、德庆乡(沙溪、溪角、大涌一带的渔农业区)、宁安乡(从南海、新会两县划入的大榄、小榄、海洲、曹步一带,属古海湾东西海的岸滨、岛屿、浅滩地带、渔农业区)、古海乡(从番禺、南海划入的黄阁、黄圃、浮虚、万顷沙一带,属古海湾东海的岸滨、岛屿、浅滩地带,渔业农业区)、潮居乡(从新会划入的斗门、赤坎、三灶岛及金斗湾西部一带,属古海湾西海部及磨刀门之间的岛群及浅滩,渔盐业区)。   香山县的陆地海域面积,相当于今日中山市、珠海市,再加上番禺市的黄阁、潭洲、大岗镇,约2800平方公里。   香山县的人口,近万户,约5万至6万人。   香山县的农田面积,除新沙田、潮田、海滩、新开垦田未计外,经核明按例交纳赋税的正式农田约200多顷,相当2万亩。   香山县的建制,属小县,下等县。名为升县,但连续17年未派县令,仍由寨官陈天觉权理县政。过去香山寨、香山镇的治所均设在香山场(即今捍洲地段),因就近东莞及职掌边?的原故。而身为寨官的陈天觉,却家住石岐,恐怕需要来回策马或者是乘搭渡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