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第三节 魏晋及唐 夏越居民兄弟相处

发布时间: 2006年04月27日   来源: 中山政协   

  从汉顺帝至汉灵帝这60多年间,东汉政局尚称平稳,郡县体制尚能维持。逮至汉献帝时,黄巾起义失败后,逐渐出现群雄并起、拥兵割据的局面,南越的版图归属,又出现新的变化。赤壁大战后开始显露魏、蜀、吴三国鼎立的新形势,此时之南越,处于动荡之中。先是分裂为中部和西南部两个片。当初荆州牧刘表派部将吴巨任苍悟太守,扼住交州(州治广信)的中枢(包括珠江三角洲)。与此同时,东汉丞相曹操又委任苍梧郡的望族豪绅士燮为“董督七郡”,据有交?、九真、合浦、南海四郡,同吴巨抗衡。至汉献帝建安十五年(201年),亦即赤壁大战后的第三年,东吴孙权任命其亲信步骘为交州刺史,令其率领“武射吏”数百人从湘桂水道南下。并利用苍梧郡的内部矛盾,首先袭杀吴巨,夺得苍梧郡。然后立稳脚跟,扩充军力,建成一支拥有两万人的精锐水师,矛头直指南海、合浦、九真、交?四郡。这时士燮迫于形势,看风驶舵,宣布脱离曹操,归附东吴,于是整个岭南地区,又划入东吴孙权的版图。步骘挥军开抵番禺,认为此城“宜为都邑”,就平整番山之北,扩建“佗城”。他又对南海郡为中心的四周地势详为查勘,认为这是一个广阔平坦的农渔地区,又是东吴的可靠的战略后方,并将情况向吴主汇报。至吴景帝永安七年(264年),东吴将南海、苍悟、郁林、合脯四郡(今两广大部)从交州划出,新设一个州名为广州(广阔平坦的州),州治番禺,广州之名遂由此始。这时的香山岛及大奚山岛,则属东吴广州南海郡番禺县南部的两个海岛,隶属番禺县。晋朝仍旧。   至东晋成帝咸和六年(331年),东晋分出南海郡东部立东莞郡(据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洪亮吉《东晋疆域志》及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并将珠江口东岸地区置为宝安县。这时,香山岛与大奚山岛均归属东莞郡宝安县,南朝仍旧。至隋文帝开皇十年(590年),废郡,以县直属广州。至唐?宗至德二年(757年),改宝安县为东莞县,香山岛、大奚山岛均属东莞县,隶广州。五代因之(据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及南宋顾祖禹《方舆纪要》)。   要补叙一下东晋时期出现的又一次汉族大规模南迁的历史。东晋元帝(司马睿)于建武凶年(317年)得到南方大地主的拥护支持,在长江以南建立了汉族的东晋王朝。而与此同时,长江以北的中原地区,正处于“五胡”“十六国”的大分裂、大动乱的局势,分别由鲜卑族、拓跋族等少数民族掌握政权。汉族人民由于受到严厉排挤和迫害,于是出现大规模“士族南渡”、“北方流民南下”的历史。据史籍记述:当时中原的农民、士族离开本土,南渡长江,数以百万计。他们初时本想到江浙一带立足,但这里已被南方的大士族、大地主所占有,他们只好继续南移,相当一部分越过五岭,来到岭南地区,抵达珠江三角洲一带。由于这里地较广,人较稀,资源有待开发,特别是珠江口滨岸及海岛一带,有海滩,有平原,有山丘,既可以事渔、盐,又能经营农垦;既可择地散居,也可连家成村,故又有不少中原汉人在东莞地方以驻香山岛、大奚山岛落户定居,与当地的南越居民结为邻里。   史籍还有这样的记载:从中原来的“流民”大众,将中原地区种植稻、麦、茶、蔬的农业技术,以及晒盐、炼铁的经验等,都一起带来,对开发南越,特别是开发珠江口、香山岛这些边陲地区,立即受到南越居民的热情欢迎和以礼相待。从中原来的士族,具有较高文化,不但保留治学、求仕的传统,而且也带动居民学习中原文化,提高文化水平。而南越族居民也深深懂得中原的生产经验和文化成果,能推动南越地区开发进步,故非常乐意学习和接受,这便为汉越文化交流及越族人民的逐步汉化,打下了基础。长时间的历史事实也表明:中原汉人与南越海岛的当地人,世代和睦相处。既无汉人歧视越族的记载,也未发现越族排斥汉人的事例。经过长期的共处和通婚,南越地区的大部分越族人同汉族人已融合为一,成为珠江流域的汉族人民。   由于香山岛居民逐渐增多,按地理环境逐步形成自然村落,加强岛村的行政管理,就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唐至德二年将宝安县改为东莞县之后,便将香山岛立为文顺乡,隶属东莞县。而在文顺乡中,按居民聚落,形成五条自然村:(一)长安村,指岛之南端的岛岸和岛屿,即濠潭(山场)、鸡柏、濠镜澳一带的渔村、盐场聚落;(二)丰乐村,指岛中南部、五桂山以南和金斗湾以北的丘陵、平原地区,即桥头、平岚、榕树埔、马鞭埔、茅湾一带的民田、潮田农村聚落;(三)仁厚村,指岛之西部、五桂山西北面的河网、平原、丘陵地区,即石岐山、仁厚里、釜涌、沙涌一带的渔村、农村聚落;(四)永乐村,指岛之北部、五桂山以北的河网、平原地区,即宫花水上游、神涌、濠水、西桠一带的渔村、农村聚落;(五)长乐村,指岛东北部的滨岸和岛屿,即宫花水下游、小隐涌、珊洲和马安岛一带的渔村和农村聚落。 唐朝时不但在香山岛设行政乡建置,同时也在此设军镇建置。原因是来自海外的“番人”“番舶”越来越多(番舶进泊番禺的历史始自汉代)。这些“番人”“番舶”,分别来自阿拉伯、波斯、印度、暹罗、安南等国家。其目的主要是通商,但也有传教(佛教、伊斯兰教)和文化交流的,另外也可能夹杂有海盗船。当时的“番舶”尚无机动,全靠风帆。洲际远洋航行,需要掌握季候风,运用季候风。来自印度洋、阿拉伯海一带的“番舶”,必须乘西南季候风东航,经南海到达珠江口。经过一段远洋航程后,他们多半先在珠江口两岸稍事停泊,既可休整和补给,也作一些进港前的打探:了解航道和有关广州城的商情、社情等。这样一来,香山岛和大奚山岛一带,便成了“番人”“番船”临时停泊的理想滩头地区;同时也成为唐朝国家南大门的海边防军事要地。基于这种形势需要,朝廷按戍边兵制,在香山岛南部之濠潭澳(即山场)设置香山镇,有镇将及兵员驻守。据《新唐书·兵志》载:“镇将只掌防戍守御,品秩与县令相等。”故唐朝的镇属军事机构,隶兵部系统,与州、县等地方行政系统无关。关于这个问题,清光绪《香山县志》曾有考证注释,曰:“旧志又云:唐至德二年更宝安为东莞县,设镇香山,其说尤属凿空。唐之镇,戍官,不属于县。县立镇寨官,宋制始有之。《舆地纪胜》云:‘元丰止置寨官一员。’《元丰九域志》各县下皆详其乡、镇、盐场,而东莞下不云有镇,则设镇更在置寨之后。元丰时尚无镇,何论至德?旧志妄误明矣。谨录《大清一统志》而订其误于此。”清嘉庆《大清一统志》关于香山县的沿革是这样记载的:“香山,汉番禺县地,晋以后为东官郡地,唐为东莞县地。宋地绍兴二十二年分置香山县,属广州。元属广州路。明属广州府,本朝因之。”其中并无“唐至德……设镇香山”字样。   唐朝时东莞县内与香山岛同时设立军镇的,还有县南珠江口东岸大奚山岛北面的屯门澳,称屯门镇。据刘泽生《香港古今》载:“古代屯门又有广州外港之称,史籍上说的‘其欲至广州者,则自屯门而入’即指此。唐代政府更在此设立屯门镇,守以重兵,成为屯门驻军之始。”   说到屯门,顺便谈一件古迹故事。据《香港古今》载:屯门山上有“高山弟一”四字摩崖,落款“退之”,相传是唐代韩愈的笔迹。这么说韩愈便来过屯门了。而印证者,就是韩愈的诗集确有游屯门的诗句:“峡山逢飓风,雷电助撞?。乘潮簸扶胥,近岸指一发。两岩虽云牢,木石互飞发。屯门虽云高,亦映波浪没。”据传这是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韩愈因谏迎佛骨而被贬为潮州刺史,赴任途中经屯门时写下的诗句。   再谈香山岛佛教之源流,最早是经海道传至广州再传人。南朝梁武帝大通元年(527年),印度高僧达摩经珠江口到广州登陆,在“西来初地”的“西来庵”讲道传教之后,佛教便逐步传入香山。但香山的佛教也有来自中原的,因佛教早在东汉明帝永平十年(67年)已经由西域传入中原。再经过三国、两晋、南北朝历代,中原汉人信奉佛教的为数不少。至唐朝之初,遂有信奉佛教的夫妇两人从中原南来香山结庵出家的逸事。   据香山古香林寺谱记载:古香林寺于唐朝贞观年间正式开山,第一个和尚是正芳祖师,第一个尼姑是正机老师太。正芳、正机出家前原是一对夫妇,家住北方。正芳是达官贵人,信奉佛教,后因某种原因弃官出走。夫妇两人乘船南下,欲觅个风水好的地方削发出家,以终天年。当他们来到香山岛,进入石岐海周围,发现古香林山山清水秀,峰回岭转,有龙腾虎跃之势,是个风水胜地,即命有丁把船泊于桥仔头侧,并亲自徒步上山,前后勘察,终于选定古香林山为落脚出家之所。正芳在山上一处山窝地盖起茅舍,取名为“古香林寺”。并把这处山脉,定名为“南岭小雪山”。而正机则在山下结一茅舍,取名为“善慧庵”。他们两人还商定,今后改夫妻关系为史弟关系(尼姑虽是女性,但按出家人例规可称师兄师弟的)。两人同时削发,男的取法号正芳,女的取法号正机。以后这一僧一尼,专心修行。除参禅悟佛外,还行医占卜,方便世人。佛课之余,或琴棋书画,或采野垦荒,或躬耕垅亩,踌躇满志,怡然自得。消息传开后,到古香林寺来拜佛问签、求医取药的人,逐渐增多。甚至还有人自愿削发,遁入空门,拜正芳、正机为师。数十载之后,正芳、正机百年归老,众弟子为纪念他们两人,特尊正芳为“开山祖师”,尊正机为“善慧庵高祖老师太”。正芳的骸骨灰安放在寺内,供后人拜祭。正机的坟墓也在此山之上(据《中山文史》第28辑:《古香林寺史迹考》)。   经历了近千年的改朝换代和社会变迁,一批批来自中原的不同阶层、不同职业的汉人及其后裔,不仅能在香山岛安家立业、安居乐业,而且能以岛为乡,以邻为亲,热爱香山,热爱南越,也热受包括香山、南越和中原在内的整个华夏民族和祖国。   请看香山第一位诗人、唐开成进士、中和初拜尚书左仆射的郑愚的两首诗吧!   其一,《醉题广州使辽》:“昔年百姓受饥荒,太守贪残似虎狼。今日海隅鱼米贱,大须惭愧石榴黄。”   这四句诗中,前两句充分体现诗人体恤民请、关心群众疾苦的思想感情;后两句则强烈表达诗人歌颂人民勤劳、智慧,获致海滨、海岛鱼米丰收的喜悦心情。   其二,《泛石岐海》:“此日携琴剑,飘然事远游。台山初罢雾,岐海正分流。渔浦来笛,鸿逵翼去舟……。”   这六句诗不但写出诗人在香山岛安居乐业的情景,而且具体描绘当时利山岛的秀丽山川和纯朴民情。特别是对石岐景貌,写得活龙活现,由衷表达了诗人对香山岛及香山人民的亲切感情。前两句诗庆幸自己欣逢盛世、身居乐土的境遇。中两句诗描写步出家门首先看到的两幅景物:“台山”指南台山,位于石岐以南12公里处,主峰海拔380米,是一个纵横4平方公里的山列。是说太阳已出,霞雾已收的早晨时分。“岐海”指石岐海。唐朝时岐江周围宽阔如海,上接来自西江、北江的水道,下分东河口、西河口两百流入大海。当时的长洲、沙溪、大涌一带,皆属石岐海的海面。《香山县志》称这一带为“三十里海”。上游来的滚滚河水注入石岐海后,在石岐山面前即东西分流,流入古海湾的西海和横门海出珠时诗人身处石岐海与南台山之间,驽能眼见“台山初罢协雾”,的早晨景貌:渔浦传出青少年吹奏的清脆悦耳的笛声,而东、西侧两条出海的大江,则有无数鱼舟,如大鹏展翅般疾驶而去。诗中描绘的种种景物,使人感到历历在目,身临其境。   然则郑愚家居何处?所《香山县志》记载:“郑愚家世殷富,驺僮布满山谷,皆纨衣鼎食。”既然他的车夫、仆童、牛倌布满山溪山谷之间,可见其诗园、寓宅不在渔村之中,而在渔村以外不远的山麓山脚之处。仆童、牛倌劳动于溪、谷之间,显然是从事山坑梯田的农业生产,是种粮苗瓜豆之类的农作物的。“驺僮”虽是使役之人,但均“纫农鼎食”,穿细绢布,吃大碗饭大钵肴,可见郑愚是不分贵贱、厚待仆童的大病况人。郑愚既爱香山岛和香山人民,更爱整个华夏民族和祖国,有为华夏鞠躬尽瘁的伟大志向。帮他青年学成后即诮考科举。唐文宗开成二年中进士,擢第后,授秘书省校书朗,累迁尚书朗。唐甏宗咸通初,为桂管观察使,再领崔南西道节度使。有御守功,征拜礼部侍朗。唐舍宗中和初,左奉命出镇南海。以抚绥载,召拜尚书左仆射(尚书省长官),三载后甍。郑愚为官近50年,最后卒于官守中,可以说得上是为国为民,奉南一生。香山能有如此先贤,实引以为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