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第二节 秦汉之世 首批夏人入住香山

发布时间: 2006年04月27日   来源: 中山政协   
  跨越夏、商、周三代,进入秦汉(西汉)之世(公元前222年——公元20年),珠江口的岸滨线继续向香山岛扩展。西北面岸滨已从龙江地段扩展至大良地段。东北面已越过莞城地段,扩至莞城郊之西。西南面也进一步向香山岛靠近。今双水、礼乐、斗门地段的大片海潍,陆续成陆变成沙田。至于东南面即东莞南部,已形成半岛新陆,即今南头、深圳一带。半岛之南有若干岛屿,其中最大的一个名大奚山岛(又名?洲岛,即今大屿山),正好与西面的香山岛遥遥相望。   此时之香山岛,距珠江口岸滨的里程继续缩短。距西北面岸滨的大良地段,约45公里,比龙江地段缩短10公里多。距东北面岸滨的莞城西郊地段,约120公里,比莞城缩短30公里。西面岸滨虽仍是江门地段,但西藏自治区海陆续形成沙田和涌现岛屿,相对来说也缩减了海程。东面越过伶仃洋,正对半岛南面之大奚山岛,同为守护珠江口的两只眼睛,互距约70公里许。   至于居民方面,不论是香山岛抑或整个南越地区,都同样发生重要的变化,出现了秦军南进和夏族南移的新情况。大批中原华夏族人越过五岭(《史记·陈余传》:秦“南有五岭之戍” 。乃越城、都庞、萌渚、骑田、大庚五岭的总称,在湘、赣、粤、桂四省的边境),来到珠江流域一带乃至珠江口海面的香山岛定居。而过去不属“少康之后”的“自岭而南……蛮夷之国”,以及一向是南越部落氏族定居的香山岛,也就首次纳人华夏一统的版图——秦朝的版图。   《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说:“略定扬越,置桂林、南海、象郡。”这段历史指公元前221年(秦王政廿六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派国尉屠睢、大将任嚣、赵佗等领兵50万(据《淮南子·人间训》),从楚地出发,分三路进军南越:一路过大庚岭,下浈水;一路过骑田岭,下连江;一路过萌渚岭,下贺江。这时的南越,各部落各氏族的酋长、族老互不统属,军力微弱,力量分散,根本没法同人数众多、配备精良的秦军抗衡。秦军克服路陌、山崎、水阻、林障等困难,经过连续七年的征战,终于掠平五岭以南的桂江、珠江、韩江三大流域的广阔地区。公元前214年(秦始皇三十三年),秦朝在新平定的岭南地区置桂林、南海、象三郡,即在原七国地区建起的36郡再添三郡。今广东省的大部分地区属南海郡,郡 治番禺(即今广州),下辖番禺、四会、龙川、博罗四县。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大部分属桂林郡。海南岛及南路属象郡。秦朝的职官制是郡设郡守、郡尉、监御史分掌政务、军事和监察职能,但岭 南三郡是磨擦置的“初郡”尚属“军政”时期,官制还未完备,由郡尉统管一切。当时,任南海郡尉的是任嚣,赵佗任龙川县令。   随岭南并入秦朝版图后的香山岛,属南海郡番禺县地。此时的番禺县,辖珠江三角洲及珠江口地段(含珠江口东岸的东莞地段和西岸),附于珠江口东西两岸的大奚山岛和香山岛,同属番禺县管辖。   定居岭南。这些定居岭南的南下夏族人,当时称作“中原人”或“中县人” 。由于岭南三郡以南海郡人烟较密,而南海郡又以珠江三角洲开发较早,郡治番禺正位于三角洲北缘的西、北、东三光交汇处,水陆交通都比较发达,故定居珠江三角洲周围的“中原人”也特别多。香山岛和大奚山岛同属东莞地段的渔猎伸延区,而东莞地段成陆较早,部落、氏族聚居与较早,渔、农、盐业开发也较早,且邻近郡治和县治,故当时从番禺来香山岛的路程,是先经东莞地段再横渡伶仃洋,沿珠江口东岸来的。为什么当时不从西岸来?因为那时候顺德地段大部分还属海面,其北部大良地段虽是新成陆,但仍是半潮半沙的海滩,人烟尚疏,交通尚未开发也。于是乎战后复员的大批秦军及其眷属,纷纷择业而事,择地而栖。有的落籍番禺,有些定居莞地,有些甚至来到香山岛就史无前例地出现了来自天朝文化、经济发达地区的中原夏族人,并同本地的?族、黎族、产里等居民和睦共居,互通有无。   但料想不到岭南地区纳人中原版图才五年,秦朝政局起了变化,“万世基业”已经不稳,导至岭南一度又脱离中原。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三十七年),始皇崩,二世立,赵高弄权,推行苛政重赋,且大量征用民役:用30万人筑长城,50万人戍岭南,70万人修宫殿和筑始皇陵……。逼得民不聊生,群起反抗。公元前208年(秦二世二年)爆发陈胜、吴广为首的农民大起义。各地英雄揭竿,豪杰聚集,一致愤怒秦政之暴虐殃民。也正在这个时候,南海郡尉任嚣去世,龙川县令赵佗继任南海郡尉。赵佗审度秦朝不得民心及各地群雄并起的局势,作出拥军自立的抉择。他一面派兵封锁南越北部的横浦(大瘐岭)、阳山(今阳山县境)和湟溪(连江口)三个关口,切断中原南下的重要通道:一面排斥郡内原任的各级官吏,安插自己的亲信。接着就出动大军,并吞桂林、象两面三刀郡。经过两年的军政调措,将整个岭南地区,完全掌握在自己手里。公元前206年(汉高祖一年),赵佗就在境内中原人的支持下,建立了一个广?千里、夏越共处的南越国,以番禺在王都,自立为南越武(公元前206——公元前187年)。香山岛又成为南越国南海郡番禺县的一个海岛。公元前196年(汉高祖十一年),汉高祖派陆贾到番禺,说服赵佗接受汉朝给他的同名封号——南越王。自此南越国名义上臣服汉潮,成为一个半独立的藩邦,维护了汉朝国家的团结统一。   赵佗建坝越国后,注意尊重南越族人的传统风俗和社会习惯。在引入中原文化的同时,保留南越族人的文化风俗,促使中原文化与南越文化逐渐糅合。与此同时,在南越国各级官吏中,使用中原人与使用南越人并重,着意培养南越族的干部。而赵佗在南越居民群众面前,抒尊自称为“南越人” ;而在上书汉文帝时,也自署为“蛮夷大长” 。至于南越国的军队,原来的秦军士卒,多已年超级大国退伍,遂大量补充南越族人,使之成为一支有南越血缘和地缘的地方军队和子弟兵。甚至军队官兵死后,也采用夏、越文化融合的葬仪,体现夏、越互尊互爱。珠江三角洲至今尚未发现南越族人的专门墓地,从已发掘的南越国时期的墓地看,都是按地位区分的夏、越共葬的墓群。在同一墓葬的陪葬品中,中原夏式与南越越式的器皿兼而有之(见麦豪黎金:《汉代的番禺——广州秦汉考古举要》,载于《穗港汉墓出土文物》)。   刘邦当时也曾肯定过赵佗以民族平等政策治理南越的功绩。据《汉书·高帝纪》载:汉高帝曾说过, “会天下诛秦,南海尉佗居南方长治之,甚有文理,中县人以故不耗减,粤人相攻击之俗益止,俱赖其力” 。   南越国建立后,赵佗执政70年,以后再传四代,共95年(公元前206年——公元前111年)。第五代南越王赵建德一反赵佗尊汉和越政策,竟举兵叛汉。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发兵10万,讨平南越,从此岭南又回归华夏祖国,纲八汉朝的地方郡县体制。香山岛乃属汉朝南海郡番禺县南部的一个海岛。由于汉军征讨止于番禺,故又有大批中原人居留在珠江三角洲一带,寄寓莞 地和落籍香山的也进一步增多。   移居香山岛的中原华夏族人,在同?、黎、俚、壮等族居民和睦相处的同时,仍保持其原来治学、致仕、科举、求功名的传统。其中最突出的代表人物,要数香山古代乡贤祠中的先贤第一人——陈临。据清光绪《香山县志》载:“陈临,字子然,南海人(明黄佐《广东通志》云:‘今广州香山县’),家居海岛。奋志不同蛮俗,郡举孝廉。(汉)顺帝永建中,官至苍梧太守,推城而理,导民以孝弟。民有遗腹子为其父报怨杀人者,为吏所获。临知其无嗣,令其妻侍狱中,后产一男。郡人歌日:苍梧府君恩广大,能令死囚有后代,德参古贤天报赉……。后本郡以五月五日祠临东城门上,令小童洁服舞之。其后子孙蕃盛,播于岭徼(音缴,边界也),世以为阴德所致。祀乡贤。”   陈临是东汉顺帝(126年——144年)时人,距今已1800多年。从这位古代香山重要人物的事迹看,他青少年已能“奋志不同蛮俗”,专心攻读圣贤书,这应当同他的父辈长期以来循循善诱、谆谆教诲密切相关。由此可见,陈临一家在香山定居,并非陈临这一代人的事,而是他的父辈乃至祖辈的事。又看陈临从“奋志”攻读到“郡举孝廉” ,也绝非一人面壁、一朝一夕所能奏效,而必然是左邻右里、良师益友、同窗共砚、互励互勉的结果。可见当时香山岛上的读书人和中原夏族人,已有一定数量,陈临只是众多门第、若干望族中的一名佼佼者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