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边陲海岛 自古住有南越居民
发布时间:
2006年04月27日 来源:
中山政协
所谓宋前香山,实指宋代以前包括远古时期五桂山山脉及其四周丘陵、平原、海滨的这处地方,是珠江口西岸对开海面岛群中的一个较大的岛屿,也是同西岸大陆架相连的一小块古陆,名香山岛。岛上山脉蜿蜒,面积300多平方公里,连结9个山列。其中位居中部、最高最大的山列,有五个高峰,均产木犀(桂花一种)、岩桂,故称五桂山(见清光绪《香山县志》)。又据史载:五桂山“多奇花异卉,……多产芝草菖蒲,……神仙茶丛生焉,色香俱绝”,“地多神仙花卉,故日香山。”(见清光绪《香山县志》、宋乐史《太平寰宇记》)而香山所在的这个岛,也叫香山岛。这个岛西面为古海湾的西海,东面为伶仃洋。与之相对称的珠江口东岸对开海面,也有类似的岛群。其中较大的名大奚山岛(又名砜洲,今名大屿山),其历史与香山岛同样久远,也同负盛名。
据我国当代古孢粉学家和地质学家对珠江三角洲一万年来环境演变的考察结果表明:处于西、北江出口处的珠江口西岸,由于西、北江大量泥沙的冲刷,一万年来滨线变化极大,从江门沙、礼乐沙不断向香山岛扩展,西海大部变成陆地。
而珠江口的东岸,因无大江大河出口(东江的出口在珠江口之上的狮子洋),故泥沙沙冲刷较小,滨线的变化也较小,伶仃洋依然还是伶仃洋(见1991年版《珠江三角洲一万年来环境演变》,北京海洋出版社出版)。这便说明为什么古时位于珠江口古海湾中间的香山岛,后来竟会变成为珠江口西岸滨陆的地理因由和历史因由。
约在距今4700年前(公元前27世纪即黄帝时期)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珠江口西北岸滨线位于今新会城、江门市区、南海西樵、佛山市区这条线上,而东北岸滨线则位于今东圃、黄埔、东莞石龙、东莞虎门这条线上。砥立于大江口中的香山岛,距西岸的江门地段约50公里,距北岸的佛山地段约90公里,距东北岸的石龙地段约200公里,距东面的大奚山岛为70多公里。
约在距今4000年前(公元前21世纪即夏禹时期)的新石器时代末期。珠江口西岸滨线已从佛山地段扩展至顺德龙江地段,东北岸滨线(因东江口的冲刷)已从石龙地段扩展至东莞城区地段。当时香山岛距西岸滨的龙江地段约60公里,比佛山缩短30公里;距东北岸滨的东莞地区地段约150公里,比石龙缩短50公里。
而千百年来,香山岛本身由于山洪冲泻及岸滨积附,岛岸也不断向外伸延,出现浅湾变海滩、海滩变沙田和沙田变陆地的情况。五桂山周围,逐步形成一些大面积的平原,如南面的平岚平原、北面的石岐平原和东面的南?平原。
当时这些岛岸平原中有没有人类活动呢?从我市博物馆工作人员历年考古结果表明,答案是肯定的。1980年至1993年间,先后在石岐白水井、南?龙穴头、南?泮沙、沙溪秀山、张家边沙边等地,发掘出约5000年前的人类活动遗址。从数量和口种均极丰富的出土文物表明,当时确实已有居民在香山岛的岸滨、平原以及丘陵山区上活动。
白水井遗址出土的1000多件文物中,有新石器时代早斯的展现明显打击点的打制石器工具,如体积较大的敲砸器和体积较小的尖刺器等;有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磨制石器工具,如石奔、石饼等;还有日常生活用品,如磨制加刻的石器饰物,煮食用的陶釜以及盛食用的陶盘、陶碗等。
龙穴头遗址出土的几千件文物中,有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磨制工具,如有段石?、弧背平腹石?、扁平刃有阑穿孔石器、石网坠等;有日常生活用具,如夹砂绳纹陶罐、带菱格纹陶壶和泥质彩陶皿具的碎片等,而且还有青铜石范和青铜墙铁壁剑。
泮沙、秀山、沙边遗址出土的众多文物中,同样有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磨制石器式具如石?、石英网坠等,以及日常生活用具如夹砂陶釜、夹砂陶罐等等。
根据上述文物进行分析:石?、石网坠、石尖刺器等,均属渔猎工具。可见当时的居民,主要是居住在香山岛的岸滨或平原地带,靠渔猎为生。又人各种陶制器皿来看,当时的居民不但已经习惯熟食,而且懂得调制不同的食物和菜式,并讲求用陶盘、陶碗来盛载食物,有用陶罐、陶坛来保存食物了。考诸史籍,这类原始陶器,乃新石器时代晚期东南沿海百越族人的一项发明。各种软、硬陶制品,首先流行于江南地区和岭南地区,随后才流传到长江以北和黄河流域(注:难怪几个古瓷都均在东南沿海地区,景德镇在江西——古称扬越,宜兴镇在江苏——古称吴越,石湾镇在广东——古称南越)。故此,岭南的珠江三角洲地区,自然少不了这种陶制器皿。
再考察名遗址的现场,发现各类文物如生产工具、生活器皿和饰物精品等等,多是聚合于一地或集中于一点的。这表明当时的香山岛居民,是过着群居生活。他们成群进行渔猎活动,成群进行饮食烹煮,成群栖居于一处或多处密集毗连的简陋窝栅、栅舍之中。这些棚舍,体积较小,内无间格,比起后来的既宽敞开又有厅房间格的茅寮,要原始得多。据资料记载:当时南越居民多以石础加上竹木、茅草等,结成窝棚、栅舍,作为居所。稍后,有些地方条件较好,更用木桩搭成栅楼,上层睡人,下层堆物。窝棚、栅栅楼密集的地方叫窝村、栅村,一般是按大小部落、氏族进行分布。居民日常之主要劳动乃海上渔猎,至于耕种或手工工艺作业,则极少极少,这是后来中原人入住后越族逐步学习中原文化时才出现的。正如《越艳书》说的,南越人早斯是“水行而山处” ;又如《淮南子·原道训》中所说,“陆事寡而水事众”也。再看当时的生产工具非常简单,渔猎方式也很原始,主要靠手捕、竿钓、网捞、标刺等几种。每天群猎所得的渔获,数量不会很多,除了群成的部落、氏族(共猎的小团体)享用吃饱之外,所剩也已无几,乃将之加工、晒干、腌制,用大大小小的陶坛、陶罐储存起来,作为以晴补雨,以丰补歉的储备。
以上所述新石器时代香山岛居民的生活状况,也可以从香山岛对面、珠江口东岸的大奚山岛(即?洲,后称大屿山)出土的史前文物得到印证。据香港的无线、亚视两家电视台于1994年12月22日报道:在大屿山(即大奚山)北部青衣大桥工地上,在一片砍去林木、刨去泥土表层的山坡上,发现一处约4000年前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古村落遗址。经中港专家联合考勘,已挖掘出三间窝棚民居的遗迹;一间方形,两间园形,有建窝棚用的石础,以及生活用的石鼓、石凳、陶器碎片等,棚外还有煮食工具及经过长期焙烧可能曾经用作砌炉灶炉膛的几块石头。大奚山同香山岛相距不远,纬度也大体相同,当时两岛居民的生活状况,自然也大致相同。
然则香山岛(含大奚山)这些先民,又是些会么人呢?
据有关中华民族远古史籍记述:唐、虞、夏、商、周五代期间,“普天之下”,“四海之内”,约分为三大片。一是中部,称为中原(中土、中州、中夏),指黄河流域及长江以北一带。居民以夏族、诸夏民族为主,乃夏少康之后,是后来汉族的正宗祖先,?、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即其代表。这广阔地区的中原文化,以由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山东省章丘县龙山镇和甘肃省齐家镇三地发现的在新世界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大量文物为代表,公别称为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和齐家文化。二是北方和东北西北部,统称塞外、塞北,指燕山、贺兰山、祈连山、阿尔金山以北的广阔地区,居民以夷、狄、戎、胡、?等少数民族为主,又称东夷、北狄、西戎,是后来蒙古、满、回、藏等少数民族的祖先。因多是大漠、大山周围的游牧民族,故这地区的文化,称为游牧文化。三是南方和东南、西南部,统称为“南蛮” 、“南方陆梁地” ,指东南沿海、五岭周围及岭南的珠江流域一带。这广阔地区的居民,长期外于原始社会状态,少数民族众多,有些是一个氏族部落就是一个民族,各有各的族名(已无可考)。到春秋战国时,则以其中最强大的越国、越族为代表,统称为“古越族” 、“百越民族” 。这些民族后来大部分同中原诸夏民族融合为一,成为汉族;也有一部分保留为少数民族,如壮、苗、瑶、黎、?、?等族。这地区的文化,统称百越文化或吴越文化。
为什么称“百越民族” ?因当时这里的少数民族多至上百个的原故。按地域及大氏族言,安徽称山越,江西称扬越,浙江称东越,福建称闽越,广西称骆越(壮族祖先),广东称南越(南粤)。而南越本身也还是个综合名称,具体还可分为居住山区的苗、瑶、畲族,居住丘陵的壮、侗 、?族,以及居住海滨、海岛的黎、俚、?、瓯骆等族。南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记载:古代南越沿海蛋民,“太平寰宇记”载:南越蛋户“生于江海,居于舟船,随潮往来,捕鱼为业,若居平陆,死之即多”。这段史述说明?族何以长期与海结缘,靠海为生的历史根源。虽说不能居陆,但出于防避天灾以及群居生活互相支助的需要,也不能绝对地、永远地只居舟船,少不免也会偶然地、暂时地登岸居住。但思想上必须仍有两栖的准备,必要时重返江海,以海为家。这就是为什么旦族、黎族多居于海滨、海岛的根本原因。
稽阅史籍,对照古遗址的出土文物,香山岛居于滨岸、靠渔猎为生的先民,属于?族或?族的祖先,当是诧无疑问的了。
更何况时至今日,中山市大部分地区,特别是靠江近海的沙田区,还存在为数众多的经汉化了的旦民后代——水上人家呢!
除了?族之外,当时还同时居住着少量的黎族、产里(俚)族和壮族先民,也是很有可能的。因都是惯居海岛,生活习惯相同,语言也相似相近也。至于当时 五桂山区里面,是否也曾居住过一些以林猎为生的苗、瑶族人或祖先?虽还未获实证,但也并非完全不可能。
古遗址出土的文物还告诉我们一个事实:这些4000年前的物品,均产于岭南地区,是地道的南越居民自产自用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中原文化尚未传人。
然则当时香山岛的社会状况又是怎样的呢?印证史述及出土文物,香山岛乃至珠江口一带,同整个南越地区一样,于夏、商、周三代仍处于原始部落、氏族聚居和众多民族共存的原始共产社会阶段,居民还过着群猎和群居的原始公社生活。而对比当时的中原夏族地区,社会就发达得多,已进入阶级社会。夏朝已开始建立起奴隶主统治奴隶及平民的国家,进入奴隶社会。商朝也是奴隶社会。到周朝特别是东周,已出现封建主阶级和命运依存于土地的农民阶级,开始进入封建社会。而南越地区,不论夏、商或是周期,都将之视为“仓吾” 、“南蛮”和“陆梁之地” ,既无中原人问津,更不会来此定居。正如《吕氏春秋·恃君览》中所说:“扬汉之南,百越之际……,缚娄、阳禺、欢兜之国,多无君。”故三代之世,南越地区始终是南越少数民族之南越,未有中原夏族人入住。
但份属藩邦及落后地区的南越,当时已开始前往中原朝贡,崇仰大国天威。如《逸贮存器书·商书·伊尹朝献》中记载:南方的“瓯” 、“产里”等族,请令以珠玑、玳瑁、翠羽、菌鹤、短狗为献。《逸周书》还记载:岭南向周成王进贡的特产中,有“路人(即骆人)大竹” 、“仓吾(苍悟)翡翠” 、“越骆之菌(竹笋、菇)”和“南海之?(黑黍之类)” 。而在河南安阳殷墟和郑州商代墓葬中,就出土了产自南海部龟甲、海贝、海蚌和鲸鱼骨之类的物品,这应是当时南越部落、氏族作为贡品传到中原去的。有的物品可能就出自香山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