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前言

发布时间: 2006年04月27日   来源: 中山政协   

[center][B]遥遥南疆头,滔滔珠江口。 两岸策马急,凯报传不休。[/B][/center]      位于主将口西岸,与深圳隔洋相望的中山市,1990年又传喜报: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5亿元,人均超过3520元,提前实现中央提出的小康的战略目标,被评为全国36个步入小康的城市之一;并与捷报频传的东莞、南海和番遇一起,被誉为珠江三角洲的“ 四小虎 ”。这是勤劳勇敢的中山人在改革开放大潮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奋发图强,开拓进取创下的佳绩,也是全邑人民“ 爱我中华,爱我中山”的具体行动表现。   但话说回来,名虽同列“小虎”,,实则难与相副。论立县历史,中山番遇、南海、东莞分别晚1300、560、390多年;论运筹韬略拓展经济,份属晚辈。今夺取佳绩,算是勇于开拓,后来赶上,仍须再接再厉。   然中山亦有其与众不同的独特之处:虽僻处江口海海隅,却扬四海,誉满遐迩,盖为伟大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祖籍,也是辛亥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期间,广东的一处著名根据地和桥头堡也,是革命胜地和重要纪念地。   邑境虽只占广东行政区的弹丸之地,邑民却志在四方,鹏程万里。乡亲中投身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星布全国;立业、建树于海外及港澳地区的,竟占在邑人数之半(海外华侨、港澳同胞各30万),侨居地遍及全全世界65个国家和地区,是个著名侨乡。   本邑旅游事业资历虽浅,但装点事业的旅游文化却蕴藏丰富,优待开发。现代、近代的有孙中山、陆皓东、杨鹤龄、杨殷、杨仙逸等革命先烈的故居和纪念设施,有鸦片战争、抗日战争时期邑民抗日英、抗日的战场遗址有孙中山领导中山人民进行辛亥革命和反袁讨龙斗争的战斗现场,有中国共产党中山地方组织在大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指挥部、战争现场及群众大会会址等遗址,以及革命里程中留下的大批文物、胜迹和纪念低等。古代的则有宋帝行宫、宋工部侍朗马南宝故居的遗址,有宋绍兴始建、明洪武重建的香山城遗址,有宋绍兴进士、香山开县先贤陈天觉的故居遗址及夫妻合葬墓,还有唐、宋以来历尽却难幸存下来的历代本邑诗人、学者的诗稿、墨宝,以及清嘉庆年间创立,60年一届的小榄甲戍菊花会的珍贵史料和咏菊诗画等等。再往上溯,则尚有炎、黄尧、舜时期(新石器时代晚期)和厦、商、周三代(青铜器时代)的古居民生活、文化遗址,先后挖掘出极其丰富的文物和史料,是个理想的考古重点。   虽地处单一冲积层土壤的沙田水乡,但发展起来的生产基地却非常不单一。改革开放前,传统的生产基地主要是商品粮和“四大家鱼”两项。到90年代,商品粮、“四大家鱼”基地已逐渐向“三高”农业过渡,并积极创办中山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卓有成效地办好电子工业基地、健康科技产品基地和轻工业基地等等,而且大部分是外向型的,产品打入国际场。   以上所列,仅中山邑史牵牵大端中之显显者。若放眼现代革命史,气贯斗牛\可歌可泣之事例,更如恒河之沙,数不胜数。   中山邑史虽然悠久丰富,但可惜史籍、文献亡?严重。唐宋元代的原版典籍,绝无仅有。这几个朝代的香山史实,靠明代出版的典籍如《香山县志》来补叙。但明代出版的三套《香山县志》,现能索者仅其一。典籍亡?的主要原因,是兵?毁坏。从今上溯800年间,就先后经历祥兴的宋元大决战、元末的农民大起义、清初的对抗清义明民大镇压、民初的各系军?对邑境的大??及抗战期间日、伪对城乡居民的大烧杀等等。据记载:1939年10月5日,日军攻占石岐后,并无长驻迹象,却日夜忙于?掠县政府的文卷。至7日晚,将掠得的大批档案、文件,分载6部军卡,向江门?走。1940年3月7日,日军从唐家登陆再犯中山。当时县政府将5个月前日军?掠余下的档案、文件,转移到八区黄杨山麓一个山洞内掩藏。谁料大半年后,这些档案、文件全部被白蚁蛀?净尽。这便是本邑从民初至沦陷这段时间档案史料奇缺的原因。随后县政府迁鹤山,重立档案文卷。故沦陷后至解放前夕,档案文卷尚称略有。但前期的亡?损失,却无法祢补。尚幸散存民间的典籍谱牒,流传里巷的口碑歌谣,埋藏地下的金石资料和葬品等,仍然浩瀚丰富,有待今人深入挖掘。本书仅就初步搜集和研究所得,对本邑的地域沿革和区域社会发展历史,作一粗浅述介,以期抛砖引玉,齐来动手,稽古阅今,共匡邑史。   先说地域沿革的概况:   中山,古称香山。远古时,五岭以南,珠江口外,岛群簇簇。其中靠西有一个大岛,岛上山脉蜿蜒,主脉间有五座高峰,产木犀(桂花一种)、岩桂,后人称之为五桂山(清道光《香山县志》)。又因该岛“多奇花异?”,“多产芝草?蒲”。   “神仙茶丛生焉,色香俱绝”(见清光绪《香山县志》),“地多神仙花?,故曰香山”(见宋乐史《太平寰宇记》)。秦始皇统一中原以前(包括炎、黄、尧、舜及至厦、商、周这段很长的历史期间),香山岛乃中原以外、五岭以南的“南蛮”、“陆梁”地的一处荒岛。秦王政廿六年(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原并平定岭南,香山岛属秦朝南海郡番?县南端的一处海岛。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香山岛属南越国南海郡番?县南端的一处海岛。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香山岛又归属汉朝南海郡番?县南端的一处海岛。汉献帝建安十五年(210年),香山岛属东吴孙权?下交州南海郡番?县南端的一处海岛。吴景帝永安七年(264年),东吴将南海、苍梧、郁林、合浦色郡从交州划出,成立一个新州,名为广州(吴景帝命名),州治番?。香山岛属东吴广州南海郡番?县南端的一处海岛。西晋因之,东晋成帝咸和六年(331年),将南海郡东部划出,成立一个新郡,名为东莞。并将该郡珠江口东岸地区立为宝安县。香山岛属东晋广州东莞郡宝安县西南端的一处海岛。?文帝开皇十年(590年),废郡,香山岛属?朝广州宝安县西南端一处海岛。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宝安县改名东莞县,香山岛建制为文顺乡,属唐朝广州东莞县?下的一个乡———文顺乡。五代因之。北宋后期(1100年前后),文顺乡升格为镇———香山镇,属北宋广南东路广州东莞县?下的一个基层行政镇。南宋绍兴廿二年(1152年),经?准:以香山镇为基础,将南海、番禺和新会三县濒海之地划人,设立香山县,属南宋广南东路广州?下的一个新县。元朝时香山县属广州路。明、清两朝香山县属广州府。1866年11月12日,孙中山诞生于香山县的翠?村。1911年10月中华民国成立,同年11月香山县光复,属中华民国的广东省。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逝世。同年4月15日,香山县改名中山县,以纪念伟大革命先行者孙中山。1949年10月1日,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同年10月30日,中山县解放,属中华人民共和国广东省珠江专区。1952年11月,中山县划出石岐市。1953年5月,中山县划出珠海县。1955年8月,中山县改属广东省佛山专区1958年12月,珠海县、石岐市并入中山县,县城石岐改为县?镇。同年内,中山县先后将大岗、万顷沙两公社和大岗镇划归番禺县,将小黄圃、高黎两小乡划归顺德县。1961年10月,又将珠海县划出。1965年6月,中山县划出 斗门?务和白蕉三公社,归新成立的斗门县。1986年中山改属佛山地区。1983年6月,中山县改属佛山市。1988年12月22日,经国务院批准,中山县改为县级市。1988年1月7日,经国务院批准,中山升格为地级市,属广东省。   再谈区域社会发展历史的概况:   中山(香山)邑境区域社会发展的历史,可分五个阶段来叙述,现简介如下:   (即“黄帝、??、帝?、唐尧、虞舜”,见《史记?五帝本纪》。公元前2800年至公元前1100年,约为新石器时代晚期)。当时香山岛尚处于原始公社阶段。居民为岭南古越族的祖先,一原始群、小氏族和小部落形式,聚居于岛岸之滨或近岸山麓,以手捕、?刺和钩钓等方式,进行简单的渔猎、兽猎为主。   三代时期(即厦、商、周三代。公元前1100年至公元前221年,约为青铜器时代)。香山岛逐步进入奴隶社会。居民仍是古越族及其祖先。聚居形式从原始群、小氏族和小部落过渡到大氏族和部落联盟。聚居范围从岛岸、山麓扩展至五桂山周围的平原。各大氏族及部落联盟之中,出现了脱离劳动、居统治地位的奴隶主,以及长年劳动、处于被统治地位的奴隶。生产力有所发展,过去的手捕、?刺和钩钓等渔猎、兽猎方式,已为箭射、飞镖、索套、陷阱捕捉以及木排撒网舟?拖网、江中设缯、岸边设网排等方法所代替。而且,除渔猎、兽猎外,也逐步出现刀耕火种、原始锄耕的农业,以及开石、造木、烧陶、编织、?炼等原始手工业。从秦统一天下、香山岛归属中华版图时开始,至清朝晚期鸦片战争爆发、列强入侵、香山县农村破产时为止(公元前221年至1840年),香山岛、香山县经历漫长的封建社会阶段。其中有五个特点:   从秦至宋中原华厦族人四度南移岭南:一是秦派50万大军攻占并长驻岭南;二是东晋初逃避“八王之乱”和“匈奴入侵”,大批中原人自发流徒,南渡珠江流域,史称“流民”南徒;三是北宋末金兵长驱直入,宋室南渡,大批中原人先南渡江南,因人满之患,再南移岭南;四是南宋末蒙古贵族入侵,京师临安失守,大江南北大批汉人逃离家园,南移珠江。其间也有一小批一小批中原人陆续选中香山岛,作为南移的落脚点和终点站。这些中原人带来汉族“善兄弟为友”(见《尔雅?释训》)的虚传统,认真亲善?邻,以越人为兄弟。如东汉顺帝时,香山岛汉人陈临官至太守,处处躬亲爱民,“导民以孝帝”(见明黄佐《广东通志》),被越人?为“爱民太守”,立祠年年拜。中原人又以汉族的文化和农业生产技术,同越族邻居进行交流。越族人仰慕中原,渴求进步,枳极接受中原的文化和农业生产技术。经过1000多年的中原、南越居民的融合相处,亲密无间,互相通婚,血统混合,出现中原人以岛为家,南越人逐步汉化,汉越融为一体的社会进化过程。汉族之名,始于汉朝,指当时人数最多、同一血统的主体民族,亦即是分布于黄河、长江和珠江三大流域主要地区的区一民族。因此,秦汉期间入住香山岛(也包括入住岭南)的中原人,同世居香山岛(也包括世居岭南)的越族人,经过两汉400多年的血统混合和生活同化,民族界限逐渐看不出来,彼此同属汉朝子民,自然应当取得合法的“汉”籍。   封建的郡县制、田赋制的施行,再加上中原地区以农业生产为主的生产方式以及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的有效转播,促使香山岛的社会生产,从传统的以渔猎、兽猎为主与原始的农业兼作的落后状态,迅速向以农业为主的生产方式过渡。两汉、魏晋时期,岛上已陆续出现农业耕作和处女地的开垦并初步形成占有土地较多、专事土地租佃的封建地主阶级和靠租佃土地进行耕种的农民阶级。例如唐咸通年间,香山岛已经出现“家世殷富,??布满山谷,皆?依鼎食”(见《香山县志》)的大地主郑愚家第。以农业生产为主的生产方式和封建体制的加速实现,使香山岛(也包括岭南地区)尽快缩短通中原的差距,摆脱“南蛮”、“陆梁”、“部落分治”的落后状态,从奴隶社会甚至仍带有原始公社色彩的社会,一蹴而就地进入封建社会。   积极推行北宋、南宋先后颁行开发土地、维护农民利益的政策,从推动了香山岛的农业经济迅速发展。香山立县后,丰乐、仁厚和宁安三大农业地带的基础得以奠定并继续扩展。与此同时,也促使一批农民从土地束博中解脱出来,成为自由农民。既可作自耕农,也转化为自由手工业者、自由商或其他自由职业者,形成一个新兴的市民阶层和推支城镇、都会全面发展的市民经济,带有资本主义萌芽的性质。自由手工业者、自由商贩两支队伍的出现,打破了盛唐以来由大地主邸店(多为邻县的老牌地主)垄断地方工商业的传统,带来市场竞争局面,自然要受到封建地主的大邸店为了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新兴市民阶层按照朝廷颁的政策,分别成立手工业行会和小商贩行会,同封建地主的大邸店相抗衡。有了市民经济这种新生的社会经济成份,香山县的城乡市场空前活跃。一方面是小生产场坊、小商小贩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另一方面是作为城乡、生产者与商贩,及生产石岐十八间周围的石岐街市、平岚圩、小榄圩和山场街市等。历史事实表明:香山从立县到宋末,由开政策、条件和机遇,以及官民团结合作,出现了历史上第一个城乡经济大发展的黄金时期。据史家评述:这种情况,也出现在岭南甚至整个南宋治区领域。   进入元朝,香山县出现逆转迹象。首先是县官以蒙古人为首,县政听命于蒙古人。县官第一把手称“ 达鲁花赤”,乃蒙古语头目之意。首任达鲁花赤名答夫蛮,到任后这即宣布开始执行“监治县政”之职,并指示担任县?、主簿、典史和吏等职之本地人,必须听命、服从。其次是实行种族歧视政策,处处迫害自香山人。答夫蛮“监治县政”之始,便向全县居民颁忽必烈关于“发分四等”的规定:蒙古人为一等,色目人为二等,长江以北的汉人为三等,长江以南的汉人(南人)为四等。香山邑民均属南宋遗民,等列第四,社会地位最低。科考、任职则受严格限制。劳役、刑罚则加重、加倍。过去积极于建设经济、发展家乡的香山人,如今却消极抑郁,敢怒不敢言。再有遗是战争的后遗症折磨着香邑社会。元大德《南海志》有如此记载:珠江三角洲各县自王师灭宋平广后,“兵革之间,或罗锋镝,或被驱掠,或(为奴转?于他所,不可胜计”。而香山的苦难更甚。元军人境后,对忆顽抗者恣意刹戮,自不待言。而对那些驯服归顺的都里居民,则仍告示声言要”屠潮居里”,”籍仕宋者”,”搜匿藏的宋军官兵”等等。一旦搜出宋军官兵或曾仕宋者,或则当场辟杀,或则拘作俘虏。邑民惶惶不可终日,一部分隐匿海岛,一部分逃生海外,成为华侨。据统计:从绍兴立县至祥兴宋亡这120多年间,香山县居民由11000多户增加到15000户以上,但转入元朝后则突然锐减。据元初至元?七年(1290年)统计,香山县原居民(蒙古人、除外)下降为11348户,回到100多年前立县时的数字。不有遗是人奴隶制,将蒙古地区盛行的奴隶制播植于长江以南、岭南、香山县。达鲁花亦令:按朝廷颁制,举凡俘虏、犯人和失业欠债者等等一律充作奴隶。或人官奴,在官府或官办场坊服役;或作役奴,在元军中服役;或作私奴,在蒙古人、色盲人家中服役;或作寺奴,在佛教、回教寺宙中服役。充作奴隶之后,便丧失了户籍,居民户数丁数均不包含奴隶为数字。与此同时,达鲁花亦贯彻朝廷意旨,将市民私营的场、坊、店不合条件者均转为“官办”,以增加赋帑收入。从此,城乡的工商业统归“官办”及大地主办的机构,市民经济濒于泯灭。而被取缔的场、坊、店主,有不少又因犯上“失业及欠债者”条而被拘捕,再转为奴隶,安置到民办场、坊、店中去服役。基于上述原因,香山县长期处于社会动荡、人心惶惶、经济倒退和市场萧条状态中。在蒙古贵族的重重压迫下,香山县的农民,受到华北、华中农民大起义的影响,也在邑内组织起义。据史料心载:香山农民先后在元至元十九年、无泰定一年、元至正六年、元至正十一年和元至正十二年组织过五次起义。其中以元至正十一年(辛卯)李祖二组织的农民起义规模最大,攻城时先后击杀巡检曾之喜和代巡检张德兴。达鲁花亦朵罗歹弃城逃走,移县治于古香山?山上(今莲峰山),“筑垒凿堑据守一十八年”(风清光绪《香山县志。郑荣叟传》),而李祖二起义军占领县城、县治也长达同等时间,至明朝军队进入香山县为止。   明朝和清朝上半叶,香山县致力于消除元朝遗留下来的消极因素和治理创伤,并朝着民族和睦、经济恢复、城乡重建和文化复兴的方向前进。   明朝时香山县卓有成效地做了下列工作:一是积极贯彻朱元璋制定的“一视同仕”的民族政策,彻底消灭“民分四等“、“达鲁花亦”等制度的痕迹,并对邑内由元朝官府划定的奴隶实行解放。二是积极贯彻朱元璋颁准的“督修水利”、“奖励垦荒”政策,先在沿海、沿江修筑提、坝、窦、匣,巩固现有农田,然后大力围垦开荒,先后将西海十八沙和东海十六沙“圈筑成田”。从洪武?四年(1391年)至崇祯十五年(1642年),不仅原有的39万亩增修水利而趋巩固,而且还新增加75。6亩围垦、开荒田,为进一步发展农业奠下基础。三是积极贯彻朝廷关于扶持自由商人、自由手工业者的政策。凡从事军民日用品、红白喜事用品、食物等加工行业的产品一律免税。于是被摧残的市民经济迅速匹规定免税限额,超额才抽税。于是被摧残的市民经济迅速恢复,规模还超过南宋时期。四是重建城乡公共设施。凡毁于元代的优先重修重建。如县治毁于元末,洪武三年重建。学宫于元末损毁严重,洪武三年重修,万历三下三年重建。县城于元末损毁严重,洪武三年重修,洪武?六年重建。一些有关南宋史事人物的纪念设施,于明代陆续兴建起来,如沙涌的宋帝行宫——马南宝侍郎故居——马氏大宗祠,石岐山三元宙右的“宋末殉端宗吴相公庙”等。有些留存至今的名胜古迹,也是明代兴建的,如烟墩山文塔、西山寺、六棉古道和小榄双美桥等。当时,全县城乡,大兴士木,修桥补路,修复祠庙,修建衙署,扩建民居……,一派升平的景象。五是重视科举,渴望人才。元朝时因种族歧视,香山县科举应考者不多,上榜的更少,90多年中无进士,仅得举人七中。而明朝时学子应考蔚然成风,榜上有名的:进士16人,举仕为民服务于人国各省县自不待言,也不不少热心家乡的文化建设的,如永乐年间编撰第一套《香山县志》的容悌与、三套《香山县电》和嘉靖版《广东通志》的黄佐,以及《建霞楼集》的作者李孙?《普宁宦稿》、《西墉?刻》等五种卅二卷文集的作者何藻等等。除文史哲的学者外,还有画家、书法家等,香山县出现文化建设第一个高潮。   转入清朝,香山县的建设按原定路向进行。清朝仍奉行“一视同仁”的民族和睦政策,还加句“满汉一家”口号,这就确保邑内建设更有效进行。当时的工作重点之一,仍是加快农业建设,强调抓好“水利”、“垦荒”两项。效益大、规模大的项目,往往由知县亲自抓。据县志载:康熙初知县申良翰疏通沙冈蚬涌并筑堰,解决于塞。乾隆十一年知县张?霖继续疏浚蚬涌,并筑长堤以防洪。同年,张?霖还修复罗婆陂,使斧涌田300余顷得灌。嘉庆十四年,陵冈、上巷村民疏通濠头涌、江尾涌。嘉庆?三年,海洲乡民筑永安围,使80余顷田得免失收……。垦荒方面,继续进行西海十八沙、东海十六沙的围垦。至嘉庆?四年(1819年),全县农田增至125.3万亩,比明崇祯十五年时增加49.7万亩,户口增至9.5万,人口增至43万。农业生产水平大提高,成为珠江三角洲的粮产区之一,被列为大县。   还有一事值得一提。乾隆十三年知县张?霖到任后,即发动县民寻觅南宋忠臣张世杰、马南宝进骨之处。经过长达一年的反复查勘,终于找到忠骨长眠之确实地点。张?霖立即为之修墓并刻墓志。   张世杰墓在黄杨山麓。墓志为:宋太傅枢密副使越国张公讳世杰之墓。墓前表柱对联为:云山空望侍郎宅,海水犹瞧永福陵。   马南宝墓在黄杨山北鳌鱼岗。墓志为:宋工部侍郎配亭大忠讳南宝马公之墓。   据史家称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为宁末三忠。自张?霖尊马南宝为“配亭大忠”后,人们便把马南宝列人宋末四忠之一。   从1840年鸦片战争至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包括汪朝下半叶及中华民国时期,香山(中山)县经历了109年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阶段。其中有五个要点:   鸦片战争与香山农村的破产。   1840年英帝国主义发动的侵华战争,长达时间。虽然主战场在广州,但有一次哨战却在香山县境进行。清道光二十年农历七月?二日(1840年8月19日),英人华滔伦率兵船1艘?板10余只,从九洲洋驶澳门海,突袭关闸。澳门守将易中?率香山县同知蒋立昂\县?汤聘三等从南面反击肇庆协副将多隆武率部从北面反击,香山协副将惠昌耀率部从表洲水陆夹击,从下午1时战斗到7时,卒将英国船队赶回九洲洋,并击沉英?板3只,击毙英军10余人,拴获大小炮弹200多枚,英指挥船的桅杆也被击毁。关闸保卫战虽然行胜,甚至主战场广州的抗英战斗也是得的,但狡猾的英国人绕过广州却北上攻打浙江定海,甚至攻打天津以威胁北京。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反过来 向英人求和,订阅了丧权辱国的《广州和约》、《南京条约》和《北京条约》。中国从此逐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   鸦片战争以后,香山县出现两种不寻常的现象:一是帝国主义的资本、商品乃至鸦片,加剧入侵,使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香山农村,加速破产,大批破产农民,惶惶不可终日。二是有洋人在澳门、香港两地设馆招工,招募劳工到美洲、澳洲等地的英法属地去做工。这些招工馆(即猪仔馆)还派人到?粤沿海去广为宣传,香山毗邻澳门,大批农民蜂拥而至应募出洋,这便出现历史上第一次“出洋潮”。据《古巴杂记》载:1853——1874年,从澳门、汕头、厦门、广州、香港等埠运载华工直驶古巴的共346航,计143040人其中260航次从澳门开航,所载华工以香山东西两乡破产农民为多,不下七八万人。除古巴外,香山农民以“契约华工”形式前往谋生的地区,还有美国三藩市、澳洲墨尔本、夏威夷王国、秘鲁、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   香山县爱国志士努力探求救国之道与辛亥革命。   香山县不少爱国志士痛心祖国沦为半封建殖民地社会,正努力探求救国之道。县南部恭常都沙尾村的农民信效太平天国运动,在村内组织“拜天地会”,邻近几条村都有农民参加,举起反封建反帝国主义的旗帜,实行武装起义,但被清军残酷镇压,实行“清乡”式的大屠杀,并将沙尾村改为“南平”村。又如四大都、恭常都和隆都等地的三合会会员,于清道光?三年(1843年)大卓旗山聚集起义,曾一充玫打县城并俘虏小榄巡检。后来省派千总领兵前来镇压,起义失败。也有爱国学者提出改良主义的主张。如?陌村人郑观应,在戊戌变法前两年便发表著作《盛世危言》,提出“欲攘外,亟须自强;欲自强,必先致富;欲致富,必首在振工商;欲振工商;必先讲求学校,速立宪法,尊重道德,改良政治”。他的政见同戊戌变法有点相近,但戊戌变法后来彻底失败了。孙中山1894年6月亲自去天津呈《上李鸿章书》,提出“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但遭李鸿章拒绝。这促使孙中山酌情改良主义之不可为,必须下次发动群众、武装起义的道路,才能实现救国的目标。于是1894年在檀香山组织兴中会,1905年在日本成立同盟会。1911年10月10晶(辛亥年八月十九日)举行武昌起义,一国响应。而同年11月6日(辛亥年九月十六日)香山的同盟会会员举行香山起义,一举光复县城,建立共和体制的香山县政府。   孙中山号召二次革命与香山讨论龙战役。由于代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利益的袁世凯、龙济光之流篡夺辛亥革命的成果,孙中山组织中华革命党,号召二次革命。   1916年4月9日,香山的中华革命党人林警魂等响应号召,组织一支包括水、陆两路的民军,发动讨龙战役。由于龙济光派来的纳顺洪旅、龙济光委任的知县蓝和光和代表封建、买办势力利益的护沙统领袁带(邑人)紧密勾结,对这次讨龙战役实行残酷镇压,民军遇挫暂时隐蔽。随后珠江两岸讨龙的战事迭迟,龙济光日渐孤立。适澳门中华革命党支部派人前来动员纳顺洪反正,当纳顺洪犹疑未决时,林警魂率民军再逼县城,勒令纳顺洪缴械。此时邑绅梁鸿光出面调停:只要纳顺洪、蓝和光离开香山,纳旅可不缴械。纳顺洪接受谈判条件。5月4日,纳顺洪旅及蓝和光同时撤离香山返省。5月5日,民军进入县城,公推陆绍裘为香山县长。   孙中山的“三大政策”与香山(中山)的两度国共全作。   1924年,孙中山在俄国“十月革命”影响下,以及在中国共产党帮助下,提出“以俄为师”的口号,制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香山县同全国一样,1924——1927年实行第一次国共合作。1925年香山县成立中共的地方组织。在国共合作推动下,全县的工人运动、农民运动、学生运动和妇女运动蓬勃高涨,矛头直指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买办。又成立工人纠察队和农民赤卫队,有力地支援了省港大罢工。1927年因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和广州国民党发动“四。一五”政变,中山的中共组织受到破坏。中山的中共党员和工农武装为挽救革命危局,举行“四。二三”卖蔗埔起义,结果失败。   1938年中山县的中共组织恢复,再度埔行国共合作。经中共中山县委书记孙康同国民党的中山县长张惠长直接会谈,张惠长答应开放抗日群众运动。中山县的“青年抗日先锋队“、妇协等抗日群众运动。中山县的”青年抗日先锋?队“和民兵组织,不断扩大。1939年7月——9月,日军进犯横门。在国共合作形势推动下。中山县展开强有力的、大规模残的侵略者赶回海上,有一只敌舰触我水雷沉没,保卫战大获全胜。但这次国共合作后来受到国民党极右派的干扰,制造“反共逆流”,“青年抗先”和妇协组织被封,县委书记孙康被通缉,结果全面抗战的局面被破坏,导致1940年3月的中山沦陷。这时,积累了一定斗争经验的中共中山县委严密隐蔽,继续领导全的抗日群众运动,其中最迫切最重要的,是建立起党直接领导的抗日武装。县委协助中共南番中顺中心县委和南番中顺游击指挥部,先后成立中山县抗日游击大队和中山人民抗日义勇大队,并配合中心县委和指挥部,坚持卓有成效的抗日游击战,最后迎来了1945年8月的抗日战争胜利。   (五)国民党发动内战,中共展开保卫解放区、解放全中国的斗争,中山解放。   刚驱走日本帝国主义,美帝国主义接踵而至。他们同代表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利益的国民党右派紧密勾结,一面疯狂地进攻解放区,一面继续压迫人民。中共中央号召解放区军民“彻底粉碎国民党的军事进攻,把解放战争进行到底”。中山特派室坚决贯彻中共中央的指示,军民团结,开展游击战,誓死保卫五桂山解放区。从1945年11月至1948年7月,五桂山解放区的军民连续粉碎了国民党强大军警的四次围剿。不但保存主力,还逐步扩大武装。而国民党方面正处于强弩之末、风声鹤唳的窘境中,这正是“多行不义”的应有后果。1949年3月,中共中山县委成立,书记黄旭,宣传委员黄乐天,武装委员梁冠。刚恢复的县委贯彻中共珠江三角洲地委的指示:“抓紧发展武装,努力发展上百名党员来迎接解放事业。”同年9月,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中山县筹委会在长江乡成立。同时,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中山独立团也在长江乡成立。中山境内由中共领导的武装已发展到1800多人。同年10月3日,中共中山县委在长江乡召开五桂山区人民代表大会,讨论支迎解放军南下的有关事宜。10月中旬,经上级批准,中山县人民政府成立,县长谭桂明,副县长黄乐天。与此同时,中国人民解放军石岐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也宣布成立,主任黄旭,副主任黄乐天。   国民党县政府方面,10月22日中山县长郑天健和省保安司令部第一指挥所主任薛季良逃离石岐,县务交县府军事科长杨志诚代理。10月24日,杨志诚将县府印信交县参议会议长郑道实代管,也逃离石岐。至此,国民党的军、政领导机构已经解体,中山面临解放。   10月30日晨,中国人民解放军两广纵先遣队300多人,由郑少康率领,从虎门乘轮抵石岐。同日上午9时,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中山独立团和五桂山区群众1000多人进入石岐。两支队伍入城时,受到石岐城区各机关、团体、学校的代表,以及上万群众夹道欢迎。随即在仁山广场召开中山县群众欢迎人民解放军两支队伍会师暨庆祝中山解放大会。自此,意味着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已成过去。中山同全国一样,即将进入社会主义社会这个新的历史阶段,为实践中山人民义勇大队成立宣言中提出的目标——“建立独立、自由、幸福的新中国、新中山”而努力奋斗!   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山同全国一样,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在逐步开展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一项带根本性质的任务是:在巩固人民民主政权和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前提下,改革旧的生产关系,建立新的生产关系以达致解放、发展社会生产力的目标。   1949——1979年为革命、建设的初步阶段。在恢复国民经济和加强政权建设的基础上,开展农业、工商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通过三项改造,全面建立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全民、集体),生产力得以从私有制的束缚下解放出来。广大劳动人民在“共同富裕”的思想鼓舞下,生产积极性不断提高,社会经济获得较快的发展。以1979年同1949年相比:中山的工业从155家以人工操作为主的小厂,发展到2331家机械化半机械化的中、小型时工厂,工业总产值从0.2亿元上升到4.52亿元。农业从人锄、牛犁、插大行,发展到田园化、水利化、翻耕化,并大量普及农机具。水稻年亩产从150公斤上升到485公斤。工农业总产值从0.58亿元上升到7.97亿元。回顾这个时期社会生产虽然有了罗大的增长,但由于实行过分单一的公有制,对解放了的生产力保护得不够,或多或少损害了劳动人民的积极性,出现妨碍生产力更大发展的新矛盾。   1980年以后,革命和建设进入新阶段。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引下,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实行改革开放,旗帜鲜明地将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通过总结前一阶段的经验教训,运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进一步改革生产关系。将过分单一的公有制体制,改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私有制(个体、私营)、混合制(全民、集体、私营、个体交叉结合)为辅的所有制体制。这种复合式的所有制体制,既保持公有经济的主导地位,又能让多种经济成分存在并展其所长;既保护了生产力,还有利于推动生产力进一步发市已拥有市一级人全民、集体、“三资”工厂655家,乡镇(区)级的集体、个体工厂27189家。建立起以电子、家电、化工、机械和建材为骨干的完整工业体系。其中包括现代集团公司10家,现代生产总厂20家。产品共64大类3000多个品种,形成了面向全国、面向国际、有一定竞争力的“中山货”。工业总产值增至69.4亿元。全市农业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股份合作制和四级科技网责任制、粮食、禽和“三高”农业基地。水稻年亩产增至848公斤。全市工农业总产值达到75.1亿元,国内生产总值为42亿元,人均超过3520元,提前实现中央提出的小良目标,被评为全国36个先进城市之一。   在取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初步成果后,中山人民不骄不绥,再接再厉,满怀信心,勇往直前,为完成现代化建设规划,把中山建设成文明富庶的现代化海滨城市而加倍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