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其七 生鱼与鳖

发布时间: 2006年05月16日   来源: 中山政协   
  [B]生鱼[/B] 学名鳢 俗称边中、贼鱼,野生鱼类。栖息繁衍于冲堑、荷池、潭?池和山塘水库间,小榄、古镇、东凤等地鱼塘区,有人工养殖者。此鱼全身披黑黄白相间鳞片,腹呈黄白色,圆口宽大,常以其独有的乌暗鳞色掩护,潜伏水草浮洋间,伺机突袭吞食小鱼虾。鱼苗塘中若有生鱼潜生,为害极大,一尾体重半斤以上者,日啖鱼苗数十尾,数月之内,可把全塘鱼苗吞食八九。人工养殖生鱼,则取其幼鱼放于养大鱼的塘中混养,任其捕捉野生什鱼虾毛和螺贝为食。生鱼每年初夏产卵孵化,体重一斤以上的成鱼,一次孵化幼鱼逾千尾,幼鱼群初生,成鱼回游其周围保护,其他食肉鱼类不敢侵袭。善捕鱼者利用此特点,以网具围住幼鱼群,便可捉获母鱼。至幼鱼稍大长鳞,四散觅食时,成鱼饥饿则吞食同类,故其孵人率高,成长率则低。生鱼有冬眠习性,冬天水浅气冷,潜息三至五寸深淤泥中,咀鼻微露泥面,有经验之捕鱼者透过澄清的浅水,瞄准生鱼藏身处伸手可捉之。小榄古镇等农村,有专以捕捉生鱼和鳖为业之家传绝技者,绰号“生鱼王”;炎夏仲秋季节,观“生鱼王”捉生鱼捕鳖,颇有趣:但见他先用特制之简单工具在池塘中扑水遂浪,涟漪波动,生鱼和鳖闻声惊窜,潜入水底淤泥中躲避,“生鱼王”眼尖,看准鱼鳖潜泥换气泛起之水泡,即潜水跟踪捕之,不带任何工具,瞬息间,手捏鱼鳖浮出水面,几乎百发百中,有时左右各持一浮出。   生鱼味极鲜美,营美与药用价值颇高,明清代名医对它推崇备注,谓之“有补心养阴,清肾水行渗湿,解毒去热,生肌发肉之功”,现代学者认为:“生鱼味鲜甘、性寒、无毒、含较高蛋白质,还有脂肪、糖、钙、磷、铁等。”广州、中山、港澳各地,人们喜将生鱼作病后滋补品服用;以之为手术后畏助食物,则更为病房,中西医家皆承认生鱼有发肉生肌作用,用之者见效,生鱼之名,由是得。   名驰内外之中山生鱼羹肴,首扒生鱼炒球蒸片连汤,即一鱼三味,取体重一斤以上生鱼一尾,起肉拆骨,头骨佐以小芥菜或西洋菜煎汤,将腩肉切件炒鱼球,背肉切片蒸,次则生鱼葛菜汤,葛菜是一年生敌小草相植物,野生于河边、塘岸、井边、田基等处,四季可采,医家说:“葛茶味甘淡,性闵,消热利尿,闵血解毒。”以生鱼、葛茶为主料,佐以陈皮、姜片煎汤服,疗骨火疼痛、肺热咳嗽、肝热尿黄、咳血、咽喉炎、失音、小便不利等症厅效。此汤为中山地方历史名汤,亦可称暑天家常例汤,常见旅外乡亲近进而时,著家人专门烹煎品服。   [B]鳖[/B] 俗称水鱼、脚鱼,水陆两栖动物,日间回游江河池塘中捕捉小鱼是为食,受惊扰时窜潜水底淤泥,夜间爬上草滩或桑甚蔗地歇息,怀卵成熟时,于月黑之夜,在隐蔽的沙滩或桑蔗园松土上控窝产卵,其卵若小乒乓球,白色,每窜产十只左右,下卵后控沙泥封疬,让卵子自然孵化;小水鱼蜕壳后,爬到水中潜游觅食,独立生活,中山多水网地带,且鳞蚧螺贝丰盛,适合鳖鱼栖息繁衍,尤其鱼塘地区,产鳖良多。   鳖肉味鲜甘,性平,有闵血补阴、治疗疟痢等功效;其壳即中药鳖甲,是治肝疾、劳瘦骨蒸、入来寒流热、温疟、腰痛、血瘕痔核、经阴难产、肠痈疮肿、尺疴斑痘等症之要药。   中山鳖肴驰名于世者有:一邺汤,以姜片、陈皮、淮册、杞子、贺肉,清水前煮或盅钵装隔水邺熟;二炆焗,或以蒜茸花生油起香锅爆香鳖肉,注入清水,加姜片冬菇炆煎;三鳖蒸鸡,先将鳖肉件放入汤中煎至八成熟,捞起沥干水分,与嫩鸡肉件一起放入碟中,调以通常蒸鸡之调佐料拦匀,隔水蒸十分钟,加葱花、芫荽上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