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儿歌(五)
[center][B]第二一首[/B] [B]你阿拜, 我阿拜, 拜到今年好世界—— 谷米又平, 囝囡又大; 我罗埋珍抱, 你嫁阿?。[/B][/center] “珍抱”:息妇。《辞海》:《淮南子。精神》:“虽天地覆育,亦不与之珍抱矣。”注:“珍抱,犹持着也。”言不以天地养育万物,故强与持着守其纯熟也。“按《方言》:”伏鸡曰抱。“钱绎笺疏收《淮南子》此文支云:珍抱,妪伏之意,抱与伏,语之转。“又按《礼乐记》:“煦妪覆育万物。”妪伏,犹煦妪,天地覆育万物,如鸡之抱卵。故云珍抱也。 翁姑所以求诸其息妇,如鸡之抱卵。广东人直接收用古语,与息妇(“息”是子息)一词,意义相同。“媳妇”二字,乃是俗称。 “罗埋珍抱”,替所有的儿子完婚。“罗”拣也。“埋”有最后完成意。 “嫁阿?”:嫁出最后的一个女儿。父母关怀儿女的终身大事,只有他们婚嫁一了,方感轻松快慰,方认为已经尽了一代的责任,方认作“好世界”的因素之一。 首二句的“你”、“我”,是指两个家庭。 这是拜月诗。 接:北京作家出版社出版之《中国歌谣资料》第一集第173页,收清朝夏曾佑《庄谐选录。童瑶》篇: 道炮前,奥中童瑶有云: [center]风车忒忒转, 番鬼扒龙船。 龙船扒得快, 好世界, 谷米又平仔又大, 生了女又一齐嫁晒。[/center] 按彼时西人尚未与中国启衅,且并无轮船,而儿童谣谚,竟若预知后日之事,斯亦异矣,晒:粤间,即完也,字书无其字,故以谐字音代之。 末三句意义与第二一首同,附录于此,可与参照。 [center][B]第二二首 摇嬉嬉, 把动车。 动车盘, 把尾圆。 阿对鱼, 阿对肴, 安得阿婆个笼头。 衙鹰啖了竭, 雀茧啖转莅。 毛茶毛水得个雀茧吃, 走?后门喊肚刺。 肚刺姑, 乌乌努。 喊伊买洒买到醋, 喊伊烧香捺烂姱, 喊伊吊水吊到黄土……水![/B][/center] “摇嬉嬉”:两面人面对面坐在地上,双手双足前伸,足板互相抵接,手指彼此彼钩爪,然后身子一前一后地摇,甲方推过来,乙方向后昂;乙方向前送,甲方向后退,摇曳嬉笑不止,而以不倒为度。这游戏是妇女们的。通常由一大一小或两个中童并玩,如少妇教引其小女,两个十多岁的女孩在天井石阶上拚等等,摇动急了,或者累了,免不了一主要跌倒,连带也把对方拉仆下来,又四只足板互顶,必痕痒难熬,痕痒时吃吃地笑;难熬时便软做一堆,倒下来了。 “把动车”:把即把持、把握;动车即几车、风转。是双方在摇曳时,四只手除紧钩外,还同时握方向相反的两只风车。”嬉与车”,香山县下的方音是押韵的. “动车盘” 盘:盘旋转动。 “把尾圆” 尾:末了,结尾。圆珠笔:运而不穷也。两人摇曳生风,风车的叶遂盘旋转动,两面三刀人合力把持着,直到收尾仍在运行不断。“盘”与“圆”不押韵,与上下文亦俱不押韵。 “阿对鱼,阿对肴” 鱼:鲩鱼;肴:猪肉。鲩鱼在香山县下风有池塘的地方就有。猪也是,猪圈、猪舍到处都有,普通人家总喜欢养一只在天井里睡着,醒时就赶它出外乱跑,喂以剩饭、红薯、布袋莲、洒糟等。猪长成后,卖给肉贩子,申明自留肉多少、油(猪膏)多少,余下的折现钞。猪肉与鲩鱼是香山日常最普遍的佐膳物品。另处加上鸡只,亦即拜神用的“三牲”。又如诞辰一类喜庆事,有卑辈彺贺,亦用猪肉及鲮鱼。所以“鱼”必指鲩鱼,“肴”定指猪肉,而不须理会鲮鱼、鲤鱼亦是香山物产,鸡、鸭、鹅以至牛肉亦可以做成肴的。“阿对”取成双义,盖志在吉羊,两尾鱼、两块肉方是礼数。 “安得阿婆个笼头”:放在祖母箱笼上面。“阿婆个”:阿婆的。“个”,时人写作“格”,或特造一个“唧”来顶用,似都不必。我的猫,粤语应作“我个猫”。不是我的,粤语应作做“不是我个”。以物的单位作语言学上的所有格,是很好的——当然这只是笔者私人的见解。“笼”:箱笼。箱龙本是竹织物,香山妇女随嫁的必须口,用以劢载主物者。后来用木料特别是用障木制成的,也叫做“笼”,叫做“樟木笼”。(市招有“?”字,商人自造,字书无之。)樟木笼能辟蛀虫、白蚁,利放家物,时至今日,已经是相当贵重的妆奁了。新娘的箱笼放入新房内,则终其一生使用,绝未闻有以其残相而另处买一只来顶替的。香山妇女常出示其所有物,告诉别人:“这是我的嫁妆”,而引以为慰。这种心理是可以理解的。妇女在自己的房间里面,一天开合第笼若干次,自然对之产生特殊的情愫,不独以其乃来自父母的慈爱为然也。“肴”、“头”押韵。 “衙鹰啖了?”:苍鹰衔去了。旧日官老爷之属多有畜鹰犬,因之香山凡苍鹰都叫“衙鹰”。“衙鹰啖了?”寓有“官府拿去了”的意思。 “雀茧啖转莅”:小鸟衙回去。鹰攫小鸟为食,故鹰与小鸟是两个极端,是彼此对立的;鹰喻官府,小鸟喻乡民(鹰雀拟人化,是儿歌的特色,这里是一例)。“雀”不专指麻雀,香山凡一切鸟均呼“雀”,“茧”指初生的、小形的,已见前第五首注。 自“阿对鱼,阿对肴,”到此,构成一组鲜明的意象: 官府——鱼肉——乡民 意义十分强烈,说来却很储蓄。“?” “莅”不押韵。 “毛茶毛水得个雀茧吃”:没有茶没有水给鸟儿喝。笼头上的鱼、肉官府拿走了,以给某一只小鸟带回家来,感激之余,思量报恩,报恩亦不外飨以茶水;而茶水竟无着。香山“吃茶”与“饮茶”无别。先前一边吃口果一边喝茶的,叫吃茶;单喝一味清茶的,叫饮茶。但后来却混起来了。 “走?后门喊肚刺”:恶行不制止,善意不能报答,怎么亦办呢?只好上山去嚷嚷吧。“后门山”;县下的房屋,例皆傍山而筑,尢以古老大屋即年代久远者为然大抵初初辟村落,背山面水,中国各处皆然,后来人口蕃衍,房子便建在任何一块平地上,紊乱起来了。香山多小山坡,山坡左右,每有小村落,小村落前面是溪涧河流大海以至地池塘,池塘周围复有田园;小山坡设墓地。于是生养死葬,都麻雀的五脏似的齐备了。古老大屋有前门后门,后门打开,便见山岭,山岭细小无名、即称之曰“后门山”,这是香山辈开口在前,而为后代所遵行的。有些后门山经风水先生评鉴,命名为“狮峰”、“象山”、“凤岭”之类,仍只见诸文字画册,普通老百姓讲起话来,一样是后门山的。“肚刺”:心伤。“肚”即心,如一肚子话、满肚密圈等,现在仍是粤语常用词。“刺”:创伤也。“喊肚刺”,义为“传扬伤心事”——亦即是姑娘们创作以至吟唱这首歌的目的。“吃”与“刺”押韵。 “肚刺姑、乌乌努”:申诉的人呀,可不够大方哩!“乌乌努”是闪缩、无知、不大方之意,是形容人性的口语,自这两句起,中国人的婉约之风又来了。它轻轻一转,姊妹妯妯之间开玩笑,使讥刺消逝于无形。正如这首歌从玩耍起来。迅速滑入主题,开始骂世,而不着一丝痕迹一样。 “喊伊买洒买到醋”:叫好买洒,姐买了醋。 “伊”指肚刺姑,换了另外一个人的口发言,又“伊”是第三人称代词,并不专指女性。 “喊伊烧香捺烂姱”:叫她做饭,她做成糜?,“?”:碎米饼,香山先民的主食。 “喊伊吊水吊到黄土……水”:叫也打水,她打了黄泥水。香山山区多黄泥,一场豪雨,群山饱汲,自井底涌出,井为之满,而色素深黄泥,浑浊不可饮,通称“黄土水”。 须忍耐数日,俟其自清。“吊到黄土”,极方井水浓浊。略去“水”字,意在顺口押韵。诵读时,“吊到黄土”的“土” 字,声音拖长,稍稍停顿,而后再读“水”字,补足语气。读“水”字时,双手一扬,双足一跳,逗小孩子一阵欢喜,表示歌儿过了,自“肚刺姑”以下,“姑”、“努”、“醋”、“土”,皆押韵。“”水不押韵。本篇所谓“押韵”,是指“提”香山县附近乡下方言的“韵”,读者当作谐音字乍亦可以。 粗略地译出来: [center][B]摇摇耍耍, 手持风车。 车叶运行, 到尾不停。 鲩鱼一对, 猪肉两刀,放在祖母的旧笼头。 猎鹰抢去了, 小鸟送回来; 拿不出茶水来款待, 躲到屋后的山上叫悲哀。 女儿哀伤, 失失慌心—— 叫我去买酒, 我买错了醋。 叫我去烧香, 我烧破了祷。 叫我去做饭, 我做成了锯。 叫我去打水, 桶裹有黄土![/B][/center] [center][B]第二三首 阿??, 舞鸡膈, 鸡膈紧, 舞王权。 王权??柴, 黄蜂顶到烂野?[/B][/center] “?”有二义二、排末的一个子或女;二、竞争失败居末者,此“阿??”兼摄二义,用意在模棱两可。 鸡胸近腹处,有小沙囊即“鸡膈”。县人杀鸡后,主妇常使鸡膈充气,用水草紧系,交小孩玩耍。在村路上“舞鸡膈”的小孩子是常见的,所以“阿??,舞鸡膈“是即景的话。不但即景,它同进还有”区别百姓的贫富“的涵义,因为”舞鸡膈“可知鸡的饥、饱。 “鸡膈紧,舞王权“:百姓有存粮,可以弄权榨取了。”王权“亦有二义:一、人的姓名;二、恶势力。用前义,“舞”字作舞弄解;用后义,“舞”字作舞弊解。 “王权??柴”:此“王权”是一个人的姓名。两可析语调已足,立刻回到单一的事实上来;你以为我在讽刺官老爷及其扑牙,因此,要加罪于我吗?不是的,我不过讲一讲王权老史的故事罢了,中国韵文多曲笔,现代人谓之含蓄,以为非如此便不是好作品,结果便走了晦涩的道路。殊不知曲笔因有其妙处,却不是诗文叭本的妙处;率直也有其天真可爱的一面。而且中国文人自有其不得不含蓄的苦况,不是单单为了诗文的“妙处”的。你想皇帝至尊玩上,认敢牙缝里吐出半个不字?把悲愤化为文字,流出外头,仍有按图索骥的巩惧。只好隐姓埋名,弄一两首儿歌出来,教小孩子到处唱着,伟到有心人的耳朵里去。这样,既可逞一已之快意,亦复高兴了小孩子们,间接扶正了世道人心。 “?柴”即打柴、采薪,是口语。“?”就是??(垃圾)的?,“敛取”的意思(简写做垃圾很好,倘作“垃柴”就失色了)。 “黄蜂顶到烂野?”是王权去?柴时候看见的事,于是用它来结束这首讽刺的歌,并顺便带听者去注意另外一个事实,以掩饰自己对权势的斥责。“顶”:用力相抵也,用在蜜蜂、蚊蚋的身上大概是一样的,是香山话,恐怕也是古语,今人多写作“叮”,不从。被蚊啮(或蜂螫),粤语叫“针”,痒而红肿处叫“难”,痊愈叫“谢”(花开花谢的谢),都是粤语精粹的一面。 “烂野冯”:“舒纵不节曰烂“(见《新方言》)。 《说文》: 师行所止,恐有慢其神,下而祀之曰?。 《周礼》曰: “?于所之地。”…… 香山人呼出墙红杏之辈,曰“?”。古之师(军队)皆男性,从“恐有慢其神,下而祀之”、“?于所之地”二句看来,“?”字自原始意义而延伸为一种方言的特殊用法,其途径大略可以窥出。 [center][B]第二四首[/B][/center] [center]齐高高, 高牛头, 问知阿妈擢猪抑或擢牛? ——擢到黄牛三担重。 马尾烧香第一头! 头比头, 一个鸡春对石榴。[/center] 孩子天天长大,高及黄牛的头,别人不信,央他到畜舍去比一比,孩子问明母亲,确知家中实的是一只一等一的大黄牛,便到畜舍去了,在畜舍里对准黄牛一比——真的与黄牛不相伯仲哩! “齐高高,高牛头”:高与牛头齐等。 “问知阿妈擢猪抑或擢牛”:问清楚妈妈,养猪还是养牛? “擢”,魇义为取,这里是买的伐称。香山人到市场上去买牛、买猪拿回家豢养,不用买字,换一句话说“买猪回家”,是用来宰杀的;用来养的,叫“擢猪”,此与纪讳有关。 “马尾烧香第一头”,在马尾烧香,马爱惊奔跑,乃得第一。 喻那只三担重的黄牛之了不起。 “头比头”:小孩子的头比黄牛的头。 “一个鸡春对石榴”:一只鸡蛋和一个石榴对比。 这一首,前面六行,作很平淡的描述,煞尾两句,才突然涌现主题,而构成为单一整体的文学意象,值得现代的诗人们学习。 但谁肯自嘲地把自己比做一只鸡呢? 注:《广东儿歌举知》第一辑“香山县儿歌”,已经刊登了25首,相信读者对香山县的传统儿歌也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本文作者彭家驹先生搜集到的香山东省县儿歌本来有60首,不过,其余部分本刊不拟继续刊登,日后如果搜罗到中国其他地方的儿歌,当再飨读者。 ——编者 (原载 香港《明报月刊》) (全文续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