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谜灯活动简述
中山开县800余载,人民群众乐于猜灯谜,因此谜事活动,从不间断,很多隐谜,不限于灯谜,而是隐喻有所指.清代,小榄每逢元宵、中秋节和菊花盛会皆有灯谜征射,但由各菊社约定但没有正式灯谜组织,清末民初,邑人苏曼殊大师就是历史上颇负盛名的诗人和谜人。民国时期,中山纪念图书馆、中山县民众都市馆(今市139招待所对面,50年代是法院址),曾经常举办灯谜展猜活动,是时机关单位和学校也在节日举办灯谜助兴,甚至有些教师作谜给学生猜;身穿洁素衣,专走黑泥地,为了教学生,碎骨蚀肉也愿意——文具一——白粉笔。又如老师出题;九横六企,人尚未知,颜回问孔子, 孔子想三天——字一——晶。此字11笔无横无有撇又有捺——字一——淡。通过启发智慧,寓猜谜于教育中,比比皆是,本邑三份日报,每天在副刊中出一谜,多是以当时掌县政的张惠长及其夫人薛锦回、本邑名胜和土特产为题,藉以加深乡情。 新中国建立后,灯谜活动在中山得到重视和发展,每逢庆典联欢,中山纪念图书馆、文化馆、有线广播站等经常有猜灯节目。1955年春节石岐工人文化宫开幕后,每逢节日,必有谜条张挂,供工会会员猜射。50年代至60代初,石岐工商联也多次在联欢晚会中安排灯谜展猜。由宣教股长黄达飞、会员黄季骞作谜主坛,欢迎各界人士猜射,在奖品方面,视当时经费能力而定,一般猜中一条灯谜奖一条毛巾或一枝牙膏、一件枧、一包糖、一本笔记簿等。 有一点是极其明确的,就是新中国的灯谜活动很注意配合政治中心,起到宣传群众,教育群众的作用。60年代初,中山县政协开设“六棉艺苑”后,每逢星其四晚都在这里举行政协委员和社会人士文娱联聚会,有茶点供应,有象棋、书画、乒乓球作乐。笔者以民建会干部身份主坛设谜,猜射得奖者都给一件饼或一枝圆珠笔。 文革期间,正式灯谜虽已暂停,但民间的谜、喻、隐一直未曾间断,不过,此时的谜语,没有高水平佳作,多是民间通俗性地方性谜语,例如:岐江桥关闸——猜过渡时期。又如:春天经面光,白肉黑心肝——猜三月红荔枝。 改革开放后,遂步讲究弘扬中华灯谜文化,全国各市县、镇区的灯谜学会、研讨会、协会相继建立,通过猜谜活动和谜刊交流,结交友谊。中央有关部门都大力支持,中宣部首长曾作专门指示。全国总工会1979年5月在无锡召开省市工人文化宫工作会议,商定进一步开展灯谜活动。9月,再在南京市召开九市灯谜会议和会猜。1987年10月20日至26日晚中央电台、中国谜报社、<<中央电视报>>联合举办全国首届灯谜大奖赛,中山黄少文参加,获优胜奖。同月,广东省第四届灯谜会竞猜在深圳举行,中山何炯垣获奖归来。 我市从1980年开始有灯谜组织。1981年石岐工人文化宫成立了灯谜组筹备小组。1982年3月,灯谜组正式成立,组长黄润权。 1982年11月,佛山市总工会根据省委宣传部的指示精神,配合建国后首次举行的佛山秋色赛会,主办了首次佛山地区职工灯谜会猜,有五市县参加,中山工人文化宫副主任罗炯源、工会会员黄少文、林可荫、廖吐芳和笔者共五人正式出出席,经过公开展猜,内部会猜,专题评猜等形式,结果中山被评为单位二等奖,而个人谜条获一、二、三等奖比较多,从1985年开始,由顺德一宫、二宫、中山石岐宫、南海、三水、高明、佛山及石湾,轮回主办元宵灯谜。每次评比,中山均有获奖。 自从1980年中央电视台在春节“联欢晚会”上让灯谜首次登上电视荧屏后,引起各地重视,同年春节,汕头市举办了有全国40个市参加的灯谜会猜(中山廖吐芳出席)及函猜;1982年再主办全国函猜暨国庆节6省13市会猜;1984年又承办广东省首届职工灯谜会猜。1985年石岐工人文化宫灯谜换届,组长黄少文。是年国庆节期间,由肇庆市承办省二届职工灯谜会猜,以上各项活动,中山均有代歌正式出席。十多年来,上海、宁波、潮州、南海……各市谜协或宫谜协公开展猜、内部会猜和邮寄函猜,以及进行谜刊交流和谜友交往等活动,我五中山均有参与并在竞猜中获奖。 1987年9月,中山市职工灯谜协会正式成立,推举石岐工人文化宫主任黄志荣兼会长,正式向市民政局作审计署登记。 1988年元旦,广东省首届民间艺术欢乐节在广州东言 乐园开幕,后移往文化公园开展活动,时间共13天。据门票统计,每天参加活动均达10万人。在由中山负责的“灯谜一条街”中,中山负责悬挂的1100则谜,配以琳琅满目的灯饰花絮和人物景观,前所未见.。最引人注目的,是广州市灯谜学会在人山人海的谜坛宫灯脚高悬八尺长红联谜, “中山谜人胡三白”。“谜曰:征偶。奖金20元(一般奖品3元左右).主办文艺欢乐节的区长、省群众艺术馆馆长陆风和江门诗社社长陈一峰等均前来观看。陈说:“这联谜比‘烟锁池塘’还难猜,如有人对得上,我再加奖赏20元。”引起很多人取笔纸作对。此联谜由东方乐园移到文化公园继续征对时,<<广州日报>>文艺部主编谭子艺建议一直悬挂下去,直至有结果为止。最后,穗民伍显晃以"北浙学者赵一清"射对得了奖赏.香港同胞某先生以"外海隐士蔡一红"对之,略不及伍氏优胜,他打趣地说中山人考起了广东人了. 1988年春节初一、初二,我市职工灯谜协会与威力洗衣机厂在石岐孙中山纪念堂合办“迎龙贺岁威力杯” 灯谜晚会,初三、初四协会内部举办“新春谜林展猜”(邀请省内兄弟组参加)。此外,还支持市旅游委、玻璃总厂、环卫外……开展灯谜文娱活动。面年6月,广州万宝电器集团公司、<<南风窗>>杂志社委托广州市灯谜学会、中山市灯谜协会,在广州文化公园举办了为期8天8夜的‘88广州龙舟节灯谜展猜活动。是年上半年,中山市职工谜协审阅去年10月首办的函回应(见报邮猜),下半年向各大厂企、文联分会和谜协分会陆续发送新谜作。此后五六年,市职工谜协活动频繁,配合“五讲四美三热爱”、九届亚运会、广东六运会、党的十二大、十三大、十四大、全国工代会和劳模先代会等举办群众性灯谜展猜活动。 1989年1月,广东省灯谜学会首次研讨会在中山富华酒店举行,我市胡三白当选为学会副会长。 在此前期,中山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及市文化馆亦曾联合筹组各界人士参加的灯谜组织,多次召开“文虎雅集”座谈会,出版谜刊。1986年6月,中山市谜协会正式成立,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沈大启任名誉会长,胡三白任会长。1991年12月召开中山市第二次灯谜会员大会,沈、胡二人蝉任。市谜协<<章程>>明确中山谜会会徽为“赤日虎行图”,会刊为<<中山谜苑>>。通过开展灯谜活动,加强我市与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的联系及文化交流,为振兴中华文化、和平统一祖国服务。 值得一提的是,市谜协在谜事活动中,会长胡三白考证了台湾<<新竹县志>>记载的林占梅<<潜园>>和清光绪台湾巡抚唐景嵩<<谜拾>>(1899年印)是近百年台湾最早的谜书。这两本书原在幕僚之间趣猜,再流传到上流社会,断继面普及社会各阶层,带动了新作,致使今天台湾的灯谜益智活动有谜潮如海,彩笺如林万头攒动的。其间,香港谜事各人刘雁云(1967年以来到过中山6次)、高雄市谜会研究会副总干事陈村金、台北市马胜良和泰国华侨林仲杰等均来我市活动,并与我市谜协结下了永固的友谊。这也是与胡三白会长的积极联系分不开的。 1993后11月,广东省灯谜会第二次研讨会在中山市离退休干部活动中心举行,廖吐芳当先为会副会长。 至于我市的谜语、谜刊,早已有刊载、印行。例如柳亚子先生编辑的<<苏曼殊文集>>中,就收集有苏氏的“崇祯测字”及他的谜语:想当初,绿叶婆娑,自归郎手,歌少黄多,受尽几多折磨,历尽几多风波,莫提起,提起泪洒江河。“以谜语形式,表达对妇女的面情。1981年,石岐工人文化宫出版<<灯谜>>一集,1982年春节,灯谜组响应中宣部、广东省委“要过一个文明、健康、欢乐的春节”的号召,首次举办多种式素的新春灯谜展猜活动后,首期出版<<灯谜爱好者>>刊物,至1985年共出版8期(第4期起改为<<烟墩谜苑>>)。 1984年,石岐灯谜组组长黄润权个人出版了《灯谜之友》一书,近19万字,由广东新华书店发行。第一版刊印20700册,定介1。60元,销售一定,同年,县文化馆、总工会合编《职工迎春灯谜竞赛》一书,印出版,赠送给各单位。 1986年佛山市第二届职工元宵灯谜会猜在中山举办后,石岐工人文化宫灯谜组又编辑出版了《丙寅元宵谜刊》(黄润权、黄少文主编)。 1987年9月,后来成为中山市灯谜协会会刊的《中山迹苑》创刊出版,至1992年3月共出版10期,由会长胡三白主编,每期两三万字至十万不等。均赠阅单位及个人(其间,市文联与石岐工人文化宫亦联合编辑出版过《中山谜苑》,主笔为廖吐芳)。 1988年3月,中山市政协、市文联、市体委和市团委联合编辑出版了名为《中华之光》的迎六运征侍谜全国体育专题灯谜创作特辑,由市灯谜协会会长胡三白主编,印出后寄赠到港澳台及加拿大、泰国等地区、国家谜友,反映热烈。 关于邑谜,据传,早于明清两代,石岐、小榄和小溪已有悬谜于灯,射中者被邀请入厅,奉以茶果,赏给绢缎工或日用品的活动。尤其是小榄菊诗社的成员(大多是仕宦归里者),在自己府第门前张灯结彩,亲自招射。在某年元宵节,有一府第标出一灯谜,曰:清时前夜,谜目为:节令一,作者蓄意把猜者引入歧途,因为不附求凰、求偶,不必向其他节令对、配,但又必须从节令思考。但终于有人从当时的环境中触及灵感,猜答:元宵。其谜义是从清、明(朝代)倒溯到元,夜扣宵,因面猜对。小榄经常有人说:“一生难见两届菊花会”(60年一届),有一年近八旬的老花农,被一诗人赞喻说他“两度栽花人尚见”。“见”是指该花农从十七八岁起种菊,现在1934年再度为菊花会栽植,人还健在,面目看到肉次菊花会。当时花农知道诗人出的是联谜,遂即猜测答“三届盛会菊犹妍”,以工整、隐喻的手法,反映从他的祖父开始,几代人所栽培的菊花仍然妍丽,邑境北,多事桑茧,桑农曾作谜:细时兄弟多,长大各分疏,表壮不提婚姻事,死后还阳娶老婆。谜底是“蚕”,谜面和谜底恰如其分。 谜语是有地方特色的,如1979年出版的《谜语》中有“一块黑石板,钉了很多钉钉“的谜面,而在中山则是“戏棚大大,佬倌多多,只准你看,唔俾你措“。谜底同是天体,我邑群众,也善于根据本地的特点出谜语,如石岐中药店有一店员曾出谜:青绿采莲船,两脚把船摇,千年不怕此船沉,万年不见此船飘。谜底为:研药槽(手攀绳,脚踏辘的青铜研药槽)。石岐有人以“GOOD MORNING”出谜,请猜汉字一,谜底是:谭(英语说“早晨好”,谜解西言早)。笔者也曾出谜:中山港外咸水海,港内淡水河。谜目:学术词一。被旅游局人员猜中:不同流派。石岐城北有间关帝庙,某年时值五月十三关帝诞,有人出联谜:师卧龙友子龙龙师龙友。一善信射对:兄玄德弟翼德德兄德弟。如同1988年的“中山谜人胡三白”、1934年赞小榄花农“两度栽花人尚见“等一类联谜,在正规的灯谜中是少见的,可谓新、特之至。 北方以表,南粤以谷米为主食。依此,中山有谜曰:丰家足食;或曰:有吃有穿。猜“裕”字。笔者出谜:米饭不足血气唔够,好野。“益”字。又出谜:赌博以来未赢过一次。谜目:古籍一(谐音格)。谜底《竹书纪年》。 我邑有谜曰:“原在五桂山,落来到民间,熊熊锻炼视等闲,留得清白在人间。“表面象说:五桂山抗日游击英雄到了地方,在历次政治运动中经受考验,一贯清廉爱民,实是猜石灰,再有一谜曰:“生在海坦河叉梳妆嫁入人家,新婚洞房我陪夜,又陪死人又接苏虾(初生儿)。”谜底:草席。还有一谜:“似蔗无节,似竹无枝,似树无心,只吃皮衣。“谜底:葱。还有一谜:“八人抬大柜,两个耍手艺。” 谜底:蟹。不一而足。 中山人多用陷谜表达意思。邑人经常有说:“槎桥落土地”或“周身蚁”——唔得甩身(城南槎桥落村一石雕土地,被老榕运载盘根缠绕),又。某客入门道喜,对东主说:“目字加两点,加上不加下,若当米字猜,不是读书家。“——贺。晕些地方性谜,在北方是没有的。 雅谷共赏的雅谜,中山亦不逊色,但多是结合是时实际,例如工商联会员黄季骞主坛,先标一谜:今晚打灯谜。猜测字一。黄氏好像违反规例,有闲面字“今”,其实是重门格,灯谜扣虎,再扣寅,晚扣夕、武松在上,被打的虎在下。谜底:?。笔者也凑兴出谜:一对儿童不准打灯谜,——两小无猜(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