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香港才女——西西

发布时间: 2006年05月17日   来源: 中山政协   作者:王一桃  
  西西原名张彦,广东中山人,1938年出生于上海。12岁即随家人来港。   早在香港协恩中学逸读时,她就喜欢阅读和写作。从17岁开始,即以“蓝子”的笔名给《诗朵》写稿,第一篇小说《醒哟,梦恋的骑士》就分两期连载在该刊上。到了七八十年代,西西写得更勤,刊得更多,据不完全统计,70年代写了123篇作品和评伦,80年代则更多,数量达至300篇。这20年,可说是西西文学创作硕果累累的黄金时代。中学毕业后,西西考入葛量洪教育学院,决心做个塑造孩子灵魂、培育社会英才的教育工作者。由于长期生活在天真无邪的小孩子之间,西西从语言到性格都充满了孩子气,连外貌也和孩子无异。   对于西西来说,爬格子确是痛苦的,尤其是她40岁那年因应教育司署裁减教师的决定,自动提早退休,专门靠爬格子维持生活。  她住在九龙土瓜湾长宁街美利大厦一个300平方尺的小单元里。同住的还有母亲和妹妹。这个单元除了一个小厨房、一个小洗手间外,只有一个大厅。两张单人双层床,占了一半空间;两个柜子、一张饭桌加上几把椅子,又把另一半空间占满了。平时母亲要看电视,假日兄姊要来陪母亲亲牌,加上母亲患重听症,电视音量要开得大大的,试问西西在这种狭小挤迫的环境和震耳欲聋的噪音中如何进行写作?于是她只有躲到厨房和浴室,坐在小矮凳上,以直径30厘米圆折凳作书桌,以有盖的垃圾桶人茶几,将工具书、参考书置于其上,就这样爬起格子来。白天光线尚可,晚上则不大理想了。也许由于这个缘故,她的视力越来越差了。她的眼睛本来就不大好,在灯光下看稿久了就会流泪,此后长期在这样的环境下读书写作,“飞蚊症”自然有增无减,其痛苦更是不言而喻了。西西一共有5个兄弟姊妹,父亲于十几年前去世,加上兄姊先后结婚成家,只剩下她和妹妹两人服侍年迈而又多病的母亲。一生不论婚嫁的西西为了孝顺母亲,任何代价都可以付出,甚至自己的一切都可牺牲。   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最值得西西回顾的是70年代编《大拇指周报》和80年代编《素叶文学》的两个阶段。在《素叶文学》出刊的4年间,西西以其短篇小说轰动了香港文坛。其中《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后来还在台湾“联副”刊登,并获台湾《联合报》小说推荐奖,还被各地改编成不同形式的剧本,影响既大且远。   《象我这样的一个女子》出自西西的手,实在令一些人感到愕然。因为西西根本没有这种直接的生活体验和恋爱感受,竟能写出如此细腻生动、感人至深的杰作,西西似乎版图以这一具体作品来证明一个创作原理:高明的作家凭间接经验一样可以写出惊人之作。   除了短篇精彩动人外,西西的中长篇也颇引人入胜。影响最大的是《哨鹿》和《我城》。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一直是西西所向往的。她曾经说过:“我的生活很单纯,以前是学校,现在是家里,除了旅行就是读书,很多写作的泉源都是从读书中得来的,我自己实际活动的空间很少,所以在头脑里活动。”她涉猎甚广,古今中外、文学艺术,几乎无所不读;不仅读,而且还评,从50年代到80年代这30多年中就写了数百篇的阅读笔记和文学评论,其中有的收入《象我这样的一人读者》等集子中。西西完全可以称得上是香港出色的文艺评论家。   谈到旅行,西西说她目前除了日本,美国西部还未去外,其它地方都遍布她的足迹。她游长江,游长城,游戈壁,游吐鲁番;她游尼罗河,游金字塔,游撒哈拉大沙漠……。埃及之行使她产生写《图特碑记》的灵感,这篇小说在“联副”刊登后,得到台湾作家杨牧的极力赞赏。她还游非洲的其他国家,写了许多游记和其它形式的作品,其中以刚果为背景的《玛莉亚》还在台湾获了奖。她游过巴基斯坦,带回一张当地朋友的波斯地毯,由于家居狭小,只能置于她的床脚,谁知却引来了写10万字长篇的灵感。除了大陆,西西对海峡的那一边宝岛也是一往情深,她特地登上阿里山看磅礴的日出,通过苏花公路到花莲寻找王祯和童年的足迹,然后转到宜兰,那里是黄春明写《锣》的地方。她到永和与台湾诗人痖弦喝豆浆,论文艺;她搭火车去莺歌访巴映真的故乡;她通宵沿着七等生的足印留连在海滩……。旅行,开阔了西西的文学视野,丰富了西西的创作领域,给西西带来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源泉。   1990年10月31日,香港《八方》文艺丛刊编辑委员会决定把首创的“八方文学创作奖”颁发给西西,赞誉西西“是本港最负盛名的小说家之一,她的作品,在大陆、港、台三地的文坛,都得到极高的评价,在台湾更屡获重要的文学奖。   文如其人,西西雅淡而流畅的文笔、生动而丰富的内容、纯真而拙朴的风格,和她平日给人的印象毫无二致;雅淡端庄,朴素大方,天真活泼。她留着短直的头发,衣着十分朴素,平时总合不拢那喜笑的嘴。然而透过那副近视眼镱闪烁的炯炯目光,却能敏锐地观察到人生百态和社会本质。和香港许多爬格子的作家一样,西西的生活是清苦的,她只要有一枝笔,一叠纸,一个安静的角落就行了。 (原载香港《华人》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