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鹏光先生二三事
发布时间:
2006年05月17日 来源:
中山政协 作者:黎一乐 蔡庆添
张鹏光(1900——1944),原名振瑜,又名振儒、植农,鹏光是其谱名,中山县第四区(今中山港区)大环村人。乃父宝廉公曾任大环小学校长、云衢学校校长。1939年9月,日军飞机轰炸时,张家之屋中弹,宝廉公被压倒在地,救出后没几天,含愤辞世。
[center][B](一)[/B][/center]
鹏光在县立师范毕业后,于1923年回家乡任教,1926年就任大环小学校长。此时,他曾聘任黄弥谦(即黄伯楹,长洲乡人)、郑云松、黄宗凤等人到校任教。黄弥谦是中山县新学生社的执委、书记,又曾任共青团县委书记,发展了许多小学教师加入了新学生社或共青团。
在大革命浪潮中,中山的农民运动风起云涌,在黄弥谦、张鹏光的发动和组织下,大环乡成立了农民协会,张当选为会长。
1927年初党团合并时,张由团员转为中共党员。
大环农会成立后,立即组织了农民自卫军,实行减租退押,同地主豪绅进行面对面的斗争。同时兴修水利,修建道路。在农会委员吕计白主持下,把沿河岸边的村道,加宽至1.2丈。原来靠山边行走的村北闸门道路,也改为沿河边走。农会这些措施,使农民短期、长期均受益,因此村内村外群众皆交口称赞。
但当时村农会的工作也有过失误。如对乡绅李永保作说理斗争时,农军张妙成向李开了枪,误伤农妇张接欢之母。事后,农军却把死者抬到李家,要求偿命,停尸三日,草草收场。
[center][B](二)[/B][/center]
1927年,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全国各地许多工农革命群众受到镇压而倒在血泊中,在中共中山县委领导下,中山县成立了“工农革命行动委员会”,决定在4月23日举行卖蔗埔武装起义。张鹏光响应号召组织大环农军约100人于当天凌晨开赴卖蔗埔。由于起义计划事前被泄露,为国民党县军政当局所掌握。天亮前,卖蔗埔(起湾村与齐东村之间)已被军警、民团包围,起义失败。将近抵达卖蔗埔的大环农军,听到枪声,弄清情况后,即退返村中,分散隐蔽。
张鹏光回村后,镇定自如,还依时回校上课。11时许,他仍独自留在校内。“县工农革命行动委员会”委员、小学教师黄弥谦亦回到学校。人一见面,连忙约定到村东吕明谦(农会候补委员、归侨)家里,密商对策。但他俩还未到达吕家,吴义和已率民团100多人乘火轮拖载船队包围了大环村,先头队伍封锁了进入村东的通道。农协会员吕开枝见状,急往村东报信,却被吴义桥(吴义和之五兄)扣发手提机枪点射,吕当场倒下。用性命换来了枪声,张、黄听到枪响,急步躲到吕明谦碉楼里,加固门窗,才免遭捕杀,事后伺机逃脱。民团此次行动在村中抓走了农会妇女委员(黄北洪之妻)和农军负责人张纱成,押到火轮上,草率刑讯后,把他俩抛入河中溺毙。
在国民党军警民团的搜捕和迫害下,中山县各地农会的骨干、积极分子纷纷出逃。张鹏光、黄弥谦、孙一艺(孙康)等人都受到县当局的通缉,无法在中山立足。1928年初,他们一起到了马来亚,在吉隆坡开设“现代书店”暂作生计。张还开了“张植农之医”,自任医师。过了几年,马来亚当局发现了他们是中国来的激进分子,下令驱逐离境。
[center][B](三)[/B][/center]
1932年,张鹏光等人返回中山县谋生,联络原来的志同道合者,徐图发展。张鹏光到了一区竹秀园小学,任教导主任,不久与郑坤模女士结婚。
1936年初,孙子静在县立一小任校长,校址在学宫,后迁到石岐莲路郑氏三公祠。他先后聘请了孙康、张鹏光、孙继普和孙钦汉任教师。1938年初,县长张惠长任命孙子静为五区区长,任张鹏光为县立一小校长,任孙康为县立七小校长。张曾聘叶向荣入一小任教。
1937年初,张鹏光、何玉伦、孙继普、孙钦汉、杨兆华、郑振和刘紫云志立了中共小教支部,张任书记。1939年夏,县立一小、二小、三小合并成立“第一混合授课处”,张是授课处主任和党支部书记。
1937年7月,芦沟桥事件发生后,在党支部的领导和发动下,石岐小学教师组织了战时服务团,张鹏光被选任为团长。1938年12月9日,广东青年抗日先锋队中山县队成立,张鹏光先后任第一区队副队长、队长,而战时服务团则成了石岐“抗先”队。这支队伍成立后,积极下厂,下乡,走上街头,出壁报,印制抗日救亡标语,举行文艺会,演出活报剧宣传抗战。女教师们也发动组织妇女界参加救亡工作。1939年1月,中山县战时妇女协会成立时,会长薛锦回(县长张惠长夫人),副会长刘紫云、梁秀芳都是女教师。张惠长与张鹏光是同村同宗兄弟,在抗战问题上,相互间有过较多的支持和默契。鹏光身故后,惠长对其遗属曾有过资助。
1938年冬,张鹏光接受了县委书记孙康交下的任务,利用寒假在县立一小内,以教师训练班的名义,开办中共中山县委第一期党员训练班。张为办班人员的安全和生活想了许多办法。为了节省开支,住、食均在校内,县委派孙钦汉、简洁负责伙食,张还派内弟郑昌明协助。党员训练班在该校办了两期,每期有四五十人参加学习。
1939年7月,在纪念“七·七”芦沟桥事变两周年时,针对国民党反共逆流,为振奋中山县军民的抗战精神,第四战区第六游击区司令部政治队的中共秘密支部(支书黎民惠是省抗先部队委员,大环村人,张鹏光的学生)提出了在石岐地区举行一次规模盛大的“抗日爱国提灯会”。 在县抗先、石岐抗先和张惠长、张鹏光等人的支持下,提灯人顺利进行。是夜,石岐街巷火炬烛光耀天,抗日军民万多人聚集、巡游,蜿蜒数里,抗日救亡的歌声,响彻铁城上空。“打倒日本帝国主义!”、“誓死保卫中山!”激昂口号此起彼落。
1939年8月初,第一次横门战斗胜利结束时,第六游击区司令部和抗战军民在仁山广场为51名阵亡将士举行隆重的追悼大会!在大会上由游击区司令、县长、县抗先队长张惠长致辞悼词,接着是张鹏光代表石岐群众作了《悼念烈士 誓死保卫中山》的讲话。
张鹏光在抗日救亡运动中,是石岐地区的杰出代表之一,知名度很高。他志壮心雄,但红得出了面,暴露了坚决抗日的共产党人的真面目。就在追悼大会后不久,国民党县当局指令反动军警围捕了张鹏光的家。幸好他及早接到情报,提前离开住处。反动军警扑了空,便恼羞成怒,将其家私杂物书报等全搬上汽车,运到天字码头(今岐江桥畔)边堆放,浇上煤油,付之一炬,以示“惩戒”。
[center][B](四)[/B][/center]
1939年8月起,张鹏光带着妻小,到处流浪,先到澳门,在一艘难民船上栖身。后到前山,开了间本小利微的杂货铺。1940年秋,张回到大环村,在小学任教师,还饲养了几只鸭仔度日。是年冬,日军约300人进驻大环,在张的住屋旁三岔路口上,设置了固定岗哨。有一日本兵在夜里站岗时,特意往张家向门内窥探,一连几夜,欲图不轨,吓得张妻生了病。
1941年,张鹏光又添了小儿子。这时他有三子一女,均嗷嗷待哺。为了全家人生活,他只好带着家小,到石岐闯荡。他改名张植农,先后在仙逸中学、纪念中学等校任教。然而每工作一个多月,便遭到解雇。他还从事过小本生意,如贩卖玉器、故衣、匹头等,但收入甚微,全家半饥半饱,生活极为困难,常靠亲友接济。
1944年春,经友人介绍,鹏光先生到了一区金钟(今属板芙镇)小学任教,全家六口住在既是课室又是宿舍的茅寮里。在乍寒乍暖、晦阴晦雨的4月,张先生身受风寒,染上时疫,一病不起。虽由几个学生家长划艇送他到大涌乡诊病,一度稍有好转。但过了几天,又病情恶化。他神志不清,昏昏沉沉,直至5月7日在金钟学校内长眠。
[center][B](五)[/B][/center]
鹏光先生身故后,其妻郑坤模带着子女回到大环老家,靠讨借为活。1945年春,她又带着四个孩子到石岐做小贩营生,但日子也捱不下去。故友杨兆华知情后,把张之三岁幼儿介绍给起湾村一户杨姓人家为子,数月后不幸病夭。故友何玉伦则把张的另外三个子女送往小榄镇孤儿院收容。不几天,12岁的锡球和9岁的锡洪逃返石岐,与母相依为命,只留下5岁的翠玉,至中山县解放前夕,才从孤儿院领回家中。
锡球、锡洪逃返石岐后,初时以捡破烂和垃圾米度日。到1946年,兄弟俩替石岐各戏院抬影剧节目广告牌,敲锣打鼓,穿街过巷,招摇过市,换取微薄收入糊口,他俩在街头的奋力挣扎,引起了当年县立一小师生,石岐小教服务团同仁的关注——张鹏光校长身后萧条,孩子们沦落街头,挣扎在死亡线上……。长洲乡的黄煜棠、黄荫棠等故旧友人,找到了郑坤模,将她安置在烟洲小学当校工,并让她两个孩子在校内逸读。至此,他们才结束了流离失所的生活。
解放前,长洲乡是座红色堡垒。郑坤模在中共组织的关怀和教育下,觉悟不断提高。她一如既往,继承和发扬了鹏光先生为革命鞠躬尽瘁的精神,掩护了许多游击队员和革命志士,于1948年秋,光荣地加入了共产党。此后她担任了党组织的地下交通联络员,不顾个人安危常到五桂山区,到广州,到番禺等地送信,出色地完成任务。后来,她儿子锡球参加了武工队,迎来了中山县的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