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纪南二三事
发布时间:
2006年05月17日 来源:
中山政协 作者:黎一乐
黎纪南(1892——1952),名润俭,中山县第四区(今中山市中山港区)大环村人,拨乱反正、改革开放以来,乡人对他的生平,逐步有所认识。本文为此记其二三事。
[center][B]出身、成份和社会关系[/B][/center]
纪南的父亲德昆公原是佃农,因受灾失收,变卖祖屋交租,余款作盘川,随乡亲到美国加州当劳工。纪南有三个哥哥,均在清光绪年间跟父辈到加州以种植为业。二哥辉南后经营小生意,光绪末年回国娶亲时,见14岁的纪南在村里“广生源”酒米杂货铺当店员,十分勤奋,便决心供给他多读点书。从此,他入了云衢书院就读。
黎族永光祖的子孙,以华侨众多著称,族中“南”字辈兄弟20多人,除纪南外,均在外国谋生。辉南等侨亲对村中办学、赈济等福利事业尤为支持,纪南则为之呼应,故其兄在村中享有盛誉。
纪南之妹金缓嫁沙边村。1919年因抗拒徒强奸,母子及家婆均被杀害,造成三尸四命的惨剧。其兄弟对妹妹之死,级为悲愤,辉南从此不再返回,并托黎建南回国之便,将妻周氏及一子二女带往美国团聚;留下老母李氏,由纪南侍奉;田产50多亩及房产等,均交纪南代管。1954年落实政策时,纪南的成份改为侨商。
[center][B]朱卓文的女婿、助手和管家人[/B][/center]
1911年夏,纪南与西桠村华侨朱卓文的长女慕英成亲。是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11月间,朱卓文随孙中山从纽约经伦敦、巴黎、塞得港、新加坡等地回国。12月下旬抵达香港,黎纪南此时偕妻子到了香港,即随岳父同船北上,前往上海。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往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朱卓文受委任为总统府庶务司司长。纪南在朱属下,从事庶务工作,也曾照料中山先生的生活事宜。
总统府成立不到一星期,庶务长缪思敬狐假虎威。招摇撞骗,违法乱纪。纪南曾协助朱卓文查明事实,向孙大总统报告,孙即宣布缪的罪状,交苏督明正典刑。
1912年4月1日,孙中山正式宣告解除临时大总统职务后,到了上海。随行的朱卓文安排纪南在上海“印印”印刷厂工作。该厂是同盟会总部的通讯联络机关,曾印制过同盟会总理孙中山,协理黄兴、黎元洪三人的彩色标准画像。纪南曾将该三幅画像带回乡下,用玻璃镜框悬挂家中。1949年5月,闻道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后,才将该三幅画像除下。
孙中山在发动计伐窃国大盗袁世凯期间,于1915年5月28日委任朱卓文为中华革命军广东全权筹饷委员。朱带纪南到香港筹办《现像报》,作为中华革命党在香港的通讯联络机关。是年10月,宋庆龄过访香港,曾由纪南组织接待,安排宋住在朱卓文寓所里,宋与朱二小姐慕菲相处,十分融洽,当宁宋离港赴日本时,特邀慕菲陪同前往,并参加宋与孙中山的婚礼。以后,慕菲与宋家姊妹成为闺阁挚友。
1917年7月,中山先生在广州发动开展护法运动后,朱卓文改组了香港的《大光报》,委纪南任该报社司理(即社长)。《大光报》是中国同盟会会员朱卓文等人于1913年在香港创办的,改组后该办报的宗旨为:宣传护法运动,倡导科技知识,破除迷信。在一、二十年代该报成了得港有影响的报刊,在广州、澳门和香山县,均广泛发行。1920年1月,中山先生为该报题词,给予很高的评价。日:“《大光报》之立,至今八年,持正义以抗强权,于南方诸报中,能久而不渝者,惟此而已,故余乐为之词。”“光明能指示人生之趋向,而凡旧社会之迷妄偏执,一一须以此光明照临破除之,障碍既除,然后此所谓互助者,可能实现。盖光明者,不外使人认识实在,认识真理之工具。”(见《孙中山全集》第五卷212——213页)
1924年秋,纪南执行朱卓文的指示,在香港另行创办《大同报》。“大同”一词,源于孙中山1924年6月16日在黄埔军校正式成立典礼上的训词,其中有“以进大同”之句(见《孙中山年谱长编》1928页)。是年8月,中山先生在广东大学开讲民生主义课程时,曾指出:“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又名共产主义,即是大同主义”(同上书,1960页)。可见朱、黎翁婿俩当时对待孙中山学说的态度和倾向。
《现像报》、《大光报》、《大同报》均是朱卓文为革命党人而设立的通讯联络机关。纪南先后接待过许多革命党的要员和华侨知名人士。1923年——1924年,朱卓文任香山县长期间,纪南在香港还接待了香山县(尤其四区)的许多亲友和华侨。他此时在香山加入了国民党,并受聘为香山四区《东镇月报》编委。
1925年8月,国民党左派人士廖仲恺遇刺身亡,朱卓文因涉嫌被通缉,逃往香港。《大光报》、,《大同报》开始不景,但在朱、黎翁婿的操持下,仍坚持到1934年才停办。
1930年前后,纪南开始从事实业。由旅美乡亲集资,他曾出任香港“嘉华百货有限公司”的协理。后因其四兄祝南拥有最多股份而升任司理。该公司拥有资金近百万港元,属设有五金、化工3个工厂,是朱卓文建议开设的。溴水厂生产的溴水,是当时很畅销的药用浴肤液。纪南聘任舅表李玉轩主管财务,不幸他于1933年挟巨款潜逃,避匿上海,该公司从而破产倒闭。从此,纪南心灰意冷,把嘉华公司连同两间报馆的产业事务清理完毕后,返回乡下居住。
1935年夏,驻中山县独立团团长梁公覆执行陈济棠的指令诱捕了朱卓文。当天纪南与朱慕英、朱腾云姊弟联名致电上海宋庆龄氏请求营救。但梁等人却于当晚在华佗庙狱中先用匕首将朱杀害,然后制造越狱假象。纪南为朱殓葬时发现匕首并不声张。朱腾云从此辍学,纪南把他接来大环村居住,鼓励其继承父、姊(慕菲)遗愿,入香港远东航空学校攻读机械专业。
中山纪念图书馆筹建时,石岐西山寺旁有块地皮,是朱卓文遗业,很适合作建馆地址,纪南征得腾云同意后,即献出作建设中山纪念图书馆之用,为此县长杨子毅任命朱腾云为四区民众教育馆馆务委员,任用黎纪南为四区警察分局巡官。纪南收藏着朱卓文遗下的一笔国债券,抗战胜利后从银行兑现出来,由慕英、腾云各取一半。腾云用该款修建了朱卓文在1913年仿翠亨中山故居式样建筑的旧屋。
朱慕英在20年代初期,在广州学医毕业后,回大环村开设朱慕英医务所,主治妇产科、儿科,推广西法接生。
纪南对时政局势有一定的见解,对省、港历次的工潮、学潮也深知理解,只是缄口不言。对蒋介石其人其事,从不多谈。在其家里,曾供奉过关公的神像;在其书案上摆投过朱卓文的瓷制绘相。这里可以窥见纪南的政治态度和涵养。
[center][B]热心办校 提倡新学[/B][/center]
纪南受到岳父民主思想的影响,聆听过孙中山、宋庆龄夫妇的训示。深知振兴中国,离不开科学,发展科学,离不开教育。
他很重视下一代的教育。
民国初年,新学之风兴起。纪南、彩面、颂南、毓华等提议发动辉南、在南等国外族亲筹款,在黎家祠堂内开办了崧山不学。该校传授新学,还招收女生,培育英才,硕果累累。如女生黎爱兰后来升读中山大学医科,黎松桂去美国后攻读大学工科,纪南的长子嗣林后来毕业于同济大学工科。
20年代中,旅美乡亲李榈芬在家乡办起了成美学校,纪南十分支持。立即停办崧山不学,让学生转读新校。把前者的基金作助学金发给黎族学生。
沦陷期间,侨汇中断,乡校(原成美学校)经费困难。经黎纪南、关见昌、吕佑、黎卓、张国华等校董商议,提出了“享田一亩,学谷一斗”的办法作级乡校经费。在征集不谷时,纪南率先代其兄辉南缴交,并带头到其各房亲家中催缴。由于经费有了保障,大环乡校始终把六年学制坚持下来,不少外村儿童也来大环就读。
1948年,黄钟庆夫人弥留之前,将房产馈赠给乡校。她请纪南主持监证,校长张国华代表学校受赠。黄伯母身故后,校董会为其治丧。黄关昌先生在美国闻知母亲丧事得到妥善安排,来信给校董会致谢。
[center][B]同情抗战 支持爱国者[/B][/center]
中山县沦陷之前,黎纪南是国民党员,四区警察分局巡官。他拥护张惠长、孙海筹的抗日主张。此时,其侄黎民惠(一平)正好从第四战区派来驻中山县的第六游击区(挺进第三纵队前身)司令部政训室工作。民惠是广东青年抗日先锋队总队部委员,也是军队内部的中共秘密支部书记,由中山县委员会直接领导。
黎民惠曾介绍从事卖报的地下党交通中李展雄(不隐村人)与黎纪南认识。此后,李不断经黎纪南推荐一些抗日救国和进步的报刊。
1939年7月,横门保卫战打响了,我县军民纷纷经大环村东、村北向小隐奔赴前线,伤兵也经此路线转送回后方。黎纪南除坚守本职外,先让朱慕英肩挂红十字箱到村口抢救伤员,让其女妙如、四嫂蔡杏珍(民惠之母)招呼邻近妇女们,在其家中烧茶水、蒸糕点等,组织劳力较强者送往前方。
在第二次横门保卫战中,女政治员麦秀在前线人抢救伤兵时,不慎扭伤脚部,黎民惠把她送往朱慕英医务所字置。次日,大环我军防线被日军一度突破,麦秀大姐因得到房东的掩护而安全脱险。
1940年初冬,黎纪南被选为乡长。不久,日军约300人进驻大环村。入村前夕,纪南协助其四嫂将两支步枪(这是中共地下党员董世扬、王流等人从游击区政训室私下转来的)转移出去,并将民惠留在家中的图书报刊分别处理。不出所料,日军在村中清乡时,曾搜查该屋,但找不到可疑的东西。
1941年秋,抗日游击队的中队长王流率黎源仔、黎少华来到民惠家中,向民惠母亲筹款和要回沦陷前留下的枪枝。为此,他们又走访了黎纪南。他答道:步枪尚留下一支,另一支交给了李展雄大哥。王流即叫黎源仔把枪带走。
1942年间,一支抗日游击小分队,常来大环村活动,由黎源仔安排住在黄隶彩的碉楼里,口粮常由纪南、一安叔侄俩提供。
当时,在南朗一带驻扎的确护沙大队张经有,也常带队伍回大环村活动。乡长张攀、副乡长张少侠深恐这两支队伍在村中发生摩擦,便找纪南问计。他提议:黎源仔他们的势力大,要支持,最好能把他的亲人安插入乡警队,让他们有个照应。不久,张攀把源仔的二哥黎川安排了进去。张少侠在村中征收沙捐,为游击队筹饷。
1943年起,在黎一安、黎铁的安排下,纪南家里先后掩蔽过许多个女游击队员。
1944年7月初,潘恩隆带领黄蜂队100多名健儿,“跳出”山区,潜伏在外线伺机出击敌人。他们在大环村张ⅩⅩ的大屋里隐蔽了三天,由于人数众多,开饭成了一大困难。纪南知道后,主动提出与广生源酒米杂货铺联系,在蒸酒间煮饭。事后,又由他向乡长张舜华提议,让黎少华烈士的父兄俩把村东的一棵大树砍下,折价结算清还广生源的米钱后,余款作人工补偿给烈士的父兄,这一举数得的做法有效地支持了抗日游击队。当时五桂山区曾开展“一棵树支前运动”,经验出处就是由此而来。
抗战胜利前夕,日、伪、顽联合对五桂山区游击队进行“大扫荡”,神涌村的堡垒户遭到枪杀,隐蔽在该村的游击队员生命受到威胁,有的逃来大环村躲避,黎纪南冒险收留下来。
随着珠江纵队的大转移,在黎纪南家躲藏的抗日游击队员只好挥泪告别而去。
1949年10月, 中山县解放了,大环村成产了支前委员会,村民推选黎纪南为副主任,其妻朱慕英为救护组长。为此,当时在《南方日报》社任管理科长的李展雄大哥也来信向他问候。
1985年,佛山地委党史办公定负责人吴?仁组织了当年“游击区司令部政训室”的中共秘密支部原有关人员进行座谈。会上,董世扬(原广州体育学院副院长)在回顾时说:我和王流等几个党员曾把政训室的两支步枪,私下转移到黎民惠家里,交其母亲收藏,作为日后上山打游击之用。现在知道了下落,民惠烈士的亲人也不负重托了。应邀从香港回来参加座谈活动的麦秀老大组,会后来到大环村瞻仰烈士纪念亭时,还特意寻找当年她隐蔽过的朱慕英医务所,对房东夫妇表示深切的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