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中山政协办公地址的变迁

发布时间: 2006年05月17日   来源: 中山政协   作者:李国瑞 钟文殊  
  1949年10月中旬,中山县人民政府在五桂山长乡宣告成立。同月30日,中山独立团和五桂山革命根据地人民1000多人从大鳌溪出发挺进石岐,与两广纵队头部队胜利会师,石岐宣布解放。成千上万的人民群众在仁山广场集会,举行欢迎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城仪式。10月中旬在长江宣布成立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石岐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于11月1日正式挂牌。12月,石岐市人民政府筹备处成立。由于当时未具备召开人民代表大会条件,便根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精神,召开了石岐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并协商委员会,这是石岐市政府的前身,没有办公机构和地址,每次会议,由市政府筹备处主任卢克诚召集委员举行参政会议,有关行政部门领导列席参加,鉴于当时尚有残敌,为了安全,会议在西山的中山纪念图书馆二楼召开,委员自备纸笔,公家仅供应白开水解渴,十分清廉。   1956年9月,政协广东省石岐市委员会建立,开始有办公活动的地方,址在孙文中路147号狮子街口旧当铺碉楼(今中山市文联办公楼址),面积约50多平方米,与石岐市委统战部挤迫在一起,办公在地下,仅设两张办公台,开会在四楼。召开政协常委会议时,由于地方狭窄,人员走动要侧身而过。洗手间只在地下独设一间。一次,石岐市政协在楼上接待港澳某代表团时,宾客要步经楼梯落地当铺如厕。碉楼外是街口,外来访者,门前无地方停放单车。   1958年冬,石岐市、珠海县并入中山县,开始筹备中山县政协,筹备处租用上河泊街口第一间民房,地下设3张台办公,楼上开会。后来,筹备处随县委统战部迁往孙文西路华侨投资办公司(现中国工商银行中山分行孙西储蓄所址)内办公。1959年1月,中山县政协第一届委员会成立,办公处仍用狮子街口旧当铺碉楼(石岐政协办址)。   1961年11月,中山县政协换届,政协中山县第二届委员会建立,办公地址迁往西山脚孙文中路234号(黄国屏医务所原地,借用)地下,面积约100平方米,用地较为宽敞,不过,紧邻西侧在中医进修班办公的县工商联,经常借用政协办公室开展会务活动,未几,县委统战部迁入在二楼办公。然而,当时县政协还是想方设法积极开展活动,如吸收社会人士与政协委员一起学习,发动社会老人撰写文史资料;每星期四晚举办俱乐部活动,凭证向老人供应茗茶、饼点。同时以政协俱乐部名义,举办过书画展、乒乓球及象棋比赛、猜灯谜等,吸收民主党派成员和社会人士参加。后来,县政协获准开设“六棉艺苑”,经营装裱、代销字画、咨询鉴别古董玉器和出售盆栽等业务。当时,二楼经常召开私改会议或工商联执委会议,显得挤拥。一次,佛山专区副专员何武到会讲话,由于天气炎热,又没有风扇,与会者被热得汗流浃背,坐在藤椅上的何副专员只好自摇葵扇。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政协第二届委员会停止活动。机关干部清理阶级队伍时,政协机关工作人员被下放到五·七干校劳动。   1977年机关工作人员回城,县政协和县委统战部迁往西山脚下的县侨联内办公(属借用性质)。政协办公室初时仅有3人(主任刘震球、副主任胡志英、干事麦加辉)。因政协委员会没有恢复活动,故他们的工作由县委统战部安排。   1979年8月,根据全国五届政协二次会议精神,县政协第二届常委会召开会议,决定县政协第二届委员会恢复活动。   1980年9月,县政协第三届委员会建立,并召开了第一次会议。初时仍在西山脚下的县侨联内办公。1982年4月迁往孙文中路144号办公(今《中山报》社址,是向天主教堂租用,政协办在二楼,统战部在三、四楼,地下为政协科技服务中心),当时办公室设有秘书、行政、联络三个科,专职干部9人。   1983年12月22日、国务院批准中山市建制。1984年4月政协中山市第四届委员会建立。1987年1月民权路3号统侨大楼建成后,市委统战部即迁往该楼办公。政协办就租用孙中山路144号全座,因而地方宽敞得多了,设有常委会议室、主席办公室,各科分室办公。此时,市委曾拨款60万元在华柏路购了地拟建政协办公楼,由于有关人员对办公楼的设计抓得不够紧,几易其图,图纸迟迟未搞出来,终没建成,公款返还市政府。   市政协第五届委员会于1987年3月建立,经新任领导决定,终于在是年12月迁往民权路3号统侨大楼五楼办公(借用),共有五个办公房,分设主席室、办公室主任室、行政和联络、秘书、文史科的独立办公室。会议室在六楼,专职人员增至20多人。   中共中山市委员会、市政府对市人大、市政协的办公地方一直很关心,在解决了市区居民住房人均不足6平方米的困难户后,统一规划,改善市一级机关办公环境,1992年8月20日起动工兴建市人大、市政协办公大楼。该楼选址在孙文东路旁陈列其坑西侧,占地36.1亩,建筑面积2.1万平方米。经过大楼工程建设指挥部全体人员及建筑、水电、装修等单位工程技术人员、工人近三年的辛勤劳动,终于在1995年3月建成,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协办公室先后搬进了新办公楼,并于3月28日举行了升旗挂牌仪式,市政协从此结束了长期以来借地方办公的历史。   新建成的市人大、市政协办公大楼,矗立在兴中道北端,左毗富豪山庄,右邻中山学院(原中山大学孙文学院),面对宽阔笔直、美化绿化了的兴中大道,与1994年落成的孙文纪念公园孙中山塑像遥遥相望,楼高13层,登上最高处可俯瞰市区全景,大楼设计别具一格:东西矗立两座13层高楼,在第2层和第11层有连楼横贯其中,中间形成一个立式龙门,人们称之为“中山凯旋门”。大楼两侧还建有4层高的副楼,使整座大楼的气势显得更加雄伟,在市区远处右遥见大楼巍峨的白色身影。在大楼门口正前方的高高的旗杆上,国旗迎风飘扬,在多级喷水池上,一对石狮子中间,一个直径达一米的不锈钢球由造型精美的银盘顶托住,在水力喷射作用上下徐徐滚动,用特殊工艺琢磨精制而成的银球表面,在阳光的照耀和喷水池淙淙流水的映衬下,折射出千百个如镭射般的光点,熠熠生辉,成为一景。   大楼配套设备有:消防监测中心、防盗闭路电视系统、日本三菱1000公斤/15人乘客电梯4台(已安装2台)、美国特灵215冷吨中央空调机组4台、美国康明斯250KW柴油发电机组1台、国产顺德800KVA干式变压器2台。其他设备还有高低压配电装置和供水系统(内设水泵、水池、水塔)。   市政协办公室在大楼西座,使用7层,每层面积约600平方米,办公用房50个,其中有套间的12个,提供正副主席办公之用,市政协常委会议室面积达150平方米,设座位50个,可供日常会议使用。办公室下属的秘书、行政、联络、文史各科均配备宽敞的用房。此外,还设有历届政协委员联谊会办公室、书画室和文娱室等。在新的办公环境里,市政协机关将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落实岗位责任制,改进工作作风,运用现代化的办公设备,更好地向委员和从民群众提供优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