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南塘村史话

发布时间: 2006年05月17日   来源: 中山政协   

  南塘,又名南面唐(因建村时村有一大池塘而得名)是中山市南朗镇东北边界的一条小村庄同,与中山炎炬开发区的黎村只是一山一隔,东西两面分别与濠涌村,茶园村接壤,面积不足一平方公里。南塘村后枕石船山,面临丰阜湖,人杰地灵,环境优美。   全村现有人口800多人(外出人口则超过此数),90%以上住户姓简,此外有萧氏,陈氏,李氏,黄氏,林氏等杂居其中。虽然姓氏各别,祖宗不同,但千百年来大家却能和睦相处,携手共建家园。   据有关资料记载,南塘村始建于北宋末年,至今已有900多年历史。简氏始祖古峰公来自中外闻名的南雄珠玑巷。而其远古祖籍,则是河北范阳郡(在今北京市附近)。   南塘,这个在广东省地图还占不上位置的小村庄,却孕育了不少能人贤士,名闻?迩。据不完全统计,在明代曾出过一个进士,在清代出过两举人;由村至清代,受封九品以上的官员有28人;辛亥革命以来,则有广东全省水陆私利琛兵舰(全省十?缉私舰之一)舰长一人,粤汉铁路局长一人,先任安徽凤凰关监督,函光关监督,后任中山县财政局长一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级干部一人,县委书记一人,市长三人……其他诸如教授,工程师,艺术家,企业家等则为数不少。   南塘村人以共聪明才智,写下了历史光辉的一页。   相传明朝末年,声名显赫的小榄何阁老,为了教育好自己的子侄而不惜重金礼聘良师。南塘一介寒儒简默公毛遂自荐,径赴何府应聘。当日前往何府应聘的冠冕堂皇者大乏人。众人见到简默公的一身寒酸打扮,多鄙而视之,冷眼相看,何阁老初时对他也颇为冷淡,然而简默公满腹经纶,言谈举止不卑不亢,很快便使从人对他改变了态度。为了特色一个有真才实学的塾师,何阁老决定出试题考考众人,以便择优录取,他以自己的姓氏出了个对联,上联:”人口添丁,天下生成何阁老。”要求众人对下联。在场儒士皆面面相觑,无言以对。简默公不假思索,随口吟出:”竹门入日,太阳拱照简先生一。”顿时响起一版喝采声。此时的何阁老,不由他不佩服得五体投地,当即把简默公留下作西席,从此待如上宾。简默公折服何阁老的佳话,数百年来一直成为南塘村人的骄傲,代代相传。   奋发向上,不甘后人,内外齐心,共建家乡,这是南塘村人的最大特点。   民国初年,社会动荡不安,土匪盗贼经常入村搔扰,乡民惶惶不可终日,为了家乡的利益,为了使乡民有一个安定的生活环境,当时在香县东乡总局任职的简桂芬老先生屐海内外南塘乡亲,筹集巨款,建筑了一道七尺子多高,超过了一公里长的双隅砖环村大围墙,同时在村子的东南西北方建了四个大闸门,此举开创了南塘村,也是南朗镇乡村大建设的记录。从此之后,这首大围墙就一直成为南塘村防御土匪盗贼,抵抗外侮的坚固屏障。几十年间,附近各乡村都屡遭贼匪洗劫,惟独南塘村固若金汤,安然无恙,因而赢得了”小铁城”的美誉。   诚然,光有围墙是不足以保卫家乡的,还必须有一定的武装力量。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同,曾任利琛兵舰舰长的简寿眉倡议南塘村成立自卫队,并几红遭折买回德国克鲁伯厂制造的驳壳枪四支。这不仅是当时东乡一带首次出现的最新式武器,就是在国内,也是颇为罕见。再后,出任涌口门塔山剿匪分队长的简治仙君又购咽美国造驳壳枪十支。从此,南塘自卫队实力更架雄厚,声威大振。   30年代初,东乡一带掀起了一股华侨捐资办学的热潮,南塘旅美乡亲简侠云先生挺身而出,不辞劳苦,多次往返于太平洋东西两岸,发支海外乡亲捐款建校,很快就得到了简永成先生等人的大力支持。他们纷纷慷慨解囊,共襄善举,终于在1934年建成了一座巍峨雄伟,建筑别致,风格独特的南塘乡立学校。数十年来,它不仅造福于南塘村,还一度成为南朗地区的重要校舍-----1957年至1985年期间,它成为榄边中学和朝阳中学(现今云衢中学前身)校址,招生范围也曾一度超出南朗区域。这社会作出了重大贡献。   光复时,各乡村民众为了庆祝胜利,纷纷”出耍”游行。南塘村因为筹备不足而未能及时举行,以至引起外村人的冷嘲热讽。南塘村人有感于此,不甘落后,决心要搞一次在规模的超过别村的”出大耍”活动,全村总动员,男女老幼迅速行动起来,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旬日之间,即准备就绪。于是舞龙队,醒狮队,锣鼓八音队,化妆队巡行队…….一齐出动。一支浩浩荡荡的“出耍”队伍环绕丰阜湖十多条村庄游行一周,通宵达旦。所到之处,万人空巷,各村群众争睹南塘村人的风采,无不伸出大拇指,啧啧称赞。此情此景,当今还有不少人历历在目,记忆犹新。过去的南塘村不愧为一条出色的村庄。而今日之南塘村则更加闻名于世。   80年代初,中山撤县建市,南塘村人简庆华,简国森,简冠筹各自以他们卓越的领导才能,坚实的群众基础在斐然的政绩同时当选为中山市副市长,其中简国森还荣任市委副书记,这是南塘村有史以来最大的喜事,它既使全体南塘村人感到无比的光荣和自豪,又鞭策和促使他们进一步把家乡建设好,于是,在简庆华,简国森,。简冠筹等外出干部和简社秋,简锦蓉,简植航等旅外乡亲的热情关怀和积极支持下,南塘村大搞村容建设,先后建立了村口大徘坊,修筑了入村水泥路----继泽大道,辟建了东明门公园---锦蓉公园,建了新机房,购置了新发电机,更新全村电线和为各家各户安装漏电保护开关,全村大街小巷都铺设了水泥路面,全面装修南塘学校,把村面大鱼塘边的旧围墙改装成新颖的铁栏杆,种上婀娜多资的杨柳和艳丽的美人蕉,为各家各户安装了自来水…….最近还建成了一幢楼高四层,建筑面积达800平方米的侨联大厦。   随着祖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南塘村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现在,不仅各家各户都有了电灯照明,而且不少人家还装置了电话,拥有电风扇,电视机,冷气机,电冰箱,高级音响等现代家庭设备越来越普遍。全村半数以上的旧平房已改建成新楼房。南塘学校前面的十多亩平地已开辟成新村,矗立着一幢幢崭新的华厦。   与此同时,南塘村人的精神面貌也发生深刻的变化。尊老爱幼,互相关心,扶持鳏寡妇独已蔚然成风,因此,自1984年以来,南塘村连续多次被 评为佛山地区和中山市的先进单位,荣获了”文明村”的称号,为广大农村建立了光辉榜样。   每当春夏之交,石船山上,松涛滚恙,一葱绿;他下山麓,荔枝浓密,果园飘香;东明门外,古榕掩映,亭辉;丹头山下,凤凰花红,书声琅琅…….真是风光旖旎。令人陶醉。   美哉,南塘村!   壮哉,南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