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1、自梳女的缘由

发布时间: 2006年05月19日   来源: 中山政协   
  所见自梳女多数是勤劳聪慧兼备者,为长女或胞姊妹中之敏捷能干者。其决定不嫁的原因,大抵三种:   一为长女,因母亲体弱或早丧,父不复娶,弟妹年幼,为减少父亲操劳家计之苦,决意梳起,辅助或主持家计。珠江三角洲冲积平原的姑娘,在封建帝制时代,少见扎脚金莲,多是身强力健的散足大姐。桑塘区男人耕基养鱼,妇女采桑喂蚕、煮潲喂猪兼理家务;沙田区妇女则田园工夫与治家本事样样皆能。有的家庭,几姊妹同时梳起,梳起之后姊妹分工维持家计和帮助弟侄辈发家,或妹留家主持家政和掌管家庭经济大权等等。   二因反抗封建婚姻或情郎有变,良缘未遂,愤而梳起。做父母者见女儿勤劳孝顺,且俗例所趋,一般不加??。   三是家有世代相传立接代姑婆之规,尤其是当家姑婆,定要选一个亲侄梳起继承,非有接代的少姑婆,老死不肯交出所掌管的家政与财权。此种情况,至今仍有所见。   清道光年间(公元1821-1850年)香港、上海、广州等地官绅商贾之家,效法西方,兴起雇用女管家、主厨、奶奶等女佣。自梳女具有不扎脚勤劳能干、生活节俭朴素等条件,以及能操流利的广府语,是以过海进城佣工者应运而生。继之,出国做“妈祖”(家务女佣)之风兴起,从公元1860-1942年间,到新加坡、吉隆坡、雅加达、西贡、海防、曼谷、清迈、金边、仰光等地的,数以万计。1942年2有,日本侵占南洋各地,出国活动基本停止。1945年秋,日军投降撤退之后,姑婆出国活动再起,至50年代中叶,出国者近万人,其中不少赴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等国者。她们出国佣工的理想,主要是期望谋得致富之道,多赚钱银寄汇支持父兄弟侄于家乡创业,光宗耀祖,即使钱银不多,也可以资助家计。因此,她们出国后,一如既往,失志不嫁。其中也有少数结婚的,人们谓之“出族”。姑婆们在外劳碌所得钱财,凡家乡有至亲者,大部分寄汇返归,少部分积存备作告老返乡度晚年之用。在姑婆的家乡,过去有不少经营正当的工商业户和农业户发家致辞富,其本钱始于出洋姑婆的赞助。桑塘区与沙田区,不少砖墙瓦盖平房或楼房,是用姑婆汇款所建。有的乡村建有自梳女集体居宿专用的姑婆屋,亦多数是出洋姑婆集敛钱银建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