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不落家
发布时间:
2006年05月19日 来源:
中山政协
唐代诗人一建(公元775-830年)《新嫁娘》诗云:“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未谙姑食性,先?小姑尝”。自古以来,女儿出阁,已是“嫁夫随夫”,连姓氏也从夫,出籍矣。但是,有的地方却沿行“不落家”之俗,新嫁女名誉上从夫,生活却从新婚翌日回门起,长居娘家,唯中秋、冬至、年节或翁姑、丈夫生辰之日,才返无家侍奉一日一宿,或半天不宿,又回娘家。待至身怀六甲,大腹便便时,才返夫家,叫做正式落家,开始事实上随夫生活。所以,结婚三、五年始“入厨下”者常见。中山小榄、古镇、东凤、南头等镇,以及一些沙田水网地带乡村,世代沿行此俗。新娘翌日早上,新媳妇侍奉翁姑洗漱,敬茶之后,即回娘家去。老爷奶奶求孙心切,见媳妇几年不落家,轻身不孕,于是挖空心思,制造借口。诸如“姑爷生病”、“特大家事要磋商”之类,遣人去召唤、央求媳妇返来过一两宿生活的屡见。基于封建礼教与民俗风尚的束缚,为夫的往往不愿或莫敢上岳丈家寻妻,怕人家讥笑者也。为人老实的只有耐心待于家中,孤枕寒衿,苦苦等候老婆返归。而性格浪漫,爱寻花惹草的,则索性我行我素,另寻婚外开心。往往导致家庭纠纷等事出现。近30年来,不落家的陋俗日风衰落,但仍未完全消除。有些妇女认为:“我居外家并非偷懒,而辛勤帮助爹娘,支持弟妹,无不是之处”。而为人岳父母养育之恩,亦非过分“。即然如此想,那边亲家急于抱孙,婿孤无聊,他却不管。
不落家的秩闻与悲剧。旧日海洲盛行不落家之俗,姑娘出阁之后,返居娘家起码3年,不少5年甚至10年才落花流水家随夫生活。与海洲毗邻的顺德均安,沿行此俗尤甚,西邻古镇乡亦行此例;唯隔河相望的新会荷塘无此例,故海洲与荷塘间的姻亲特别多,有的家庭,姑、媳、孙媳、曾孙媳,4代皆娶自荷塘。此亦表明,绝大多数娶媳妇之户,总希望新娘早日落家。
清末间,海洲男子袁某,娶本乡欧氏某姑娘为妻;洞房之夜,新娘不卸礼服,置小炭炉于房中一意煎水沏茶再三和敬茶劝夫灌喝,以及喋喋不休发话,叙述无关相爱相栖的天南地北时闻,直至天亮,使新郎不得时机亲热与行夫妇之道。天亮后,她稍事侍奉翁姑?漱之后,即收拾细软回娘家长居。每年只于除夕、中秋、翁姑生辰,4次回夫家作礼节上的事宜,傍晚即返娘家;或于除夕留宿两夜,却重操故技,一于煎水、敬茶、劝喝,喋喋不休,不脱外衣,不让夫婿亲近,年初二则托辞去外家拜年,地去不返,如是逾5年。袁某乃诚实庄稼汉,勤奋农事,心无邪念。原意为“男大当婚,组织和睦家庭,共同奋发,以叙天伦”。岂知为出阁女不落家之俗所?,苦恼非常,又不便发作。一日,他在茶?与同年哥品茗谈天,哥们见他愁眉不展,因诘之。他答曰:“娶了老婆,做了五年寡佬”。哥们明其意,参详解脱之法,有人献计:“先备一斧头或石块,探明你妻在外家做饭时,你即冲入其下间(厨房),迅速揭开镬盖,猛力将镬砸烂,引岳父母等人出来探情由论理,你即拜诉苦衷。。。。”。日后,袁某依计行事,使岳父母明白一切。老人家对女婿素来好感,但又钟爱女儿孝顺勤快,多于迁就,且乡俗所规,因少过问她未落家之事。今见女婿虽鲁莽行事而出于爱妻情?,不但不予责怪,反而规劝女儿早日落家从夫生活。而欧女非有不嫁之念,亦深知夫婿为人忠厚,乃真心相爱下嫁。皆因人言可畏,社会旧习所使,信为越持久不落家,道德名誉越高尚;若婚后即随夫生活,姊妹们会?之以鼻,乱弹性格放荡,妖?不羁等闲言泠语,故久不落家。至此,既然父母劝谕,求之难得,遂于翌日携包袱落家随夫。此事成为乡间茶佘饭后趣话,名曰“砸镬引妻”。
又新会荷塘乡男子李某,娶海洲袁氏某姑娘为妻,新娘身高体健,秉性勤劳,他希望与之匹配之后,于家计与发展农牧上,有个贤内助。岂知他不明海洲盛行不落家之俗;更不知新娘子原已决意梳起不嫁,只因父母之命不可违,迫而下嫁,实无夫唱妇随,勤奋发家,生儿育女之念。结果婚后10年不落家。但每于年节、翁姑与夫婿生辰日,必返夫家,尽操持家务和孝敬翁姑之妇道。每次一天或两天,却从不惹夫妇之道,严拒丈夫亲近。李某苦恼无聊,百思不得解脱之计;又因发妻体健力强,勤恳敏捷,品性严谨,不忍休弃。他于百无聊赖之余,向乡中绰号“诡祟军师“者某求教,某向他献极恶毒的――假自缢迫她回心转意之计。末几,其妻带文房四宝进房,行至门口,见夫婿吊颈于桁下,于是立刻趋前解救,近前却见其两肩有护索绊胁吊起,省悟是以假自缢骗她,以图使之就范落家。可怜李郎,为求老婆落家,却误信唆摆,不惜生命攸关之险,妄行此出诈死不知之戏,岂料于仓促之间,两胁护索过长,缺乘吊之力;而圈颈绳偏短,他撑塌垫椅,立刻为颈加拿大索实,动弹不得,瞬间呜呼哀哉!正是:为求老婆落家,不惜玩命,弄假成真,一失足成千古恨。
陋俗可恶,有道前事可鉴,勿忘悲剧。而袁姑服丧戴孝期满,返回娘家寡居至终,享年90多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