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六、车仔的兴起与衰落

发布时间: 2006年05月31日   来源: 中山政协   
  《香山县志》云:康熙戊戌年(公元1718年),知县陈常捐俸倡议集资兴建邑城西郊至隆都山?角石路及石桥成功,称西河路,全程15华里。咸丰庚申年(公元1860年),乡人简腾光等倡建东乡泥沙石混合的公路成功,由柏山至崖口,全程60华里,路面宽6司尺,是为东乡通衢。其时,邑城已有官吏、富户拥有私家车仔(即为力车,又称黄包车、东洋车)行驶,东西乡道建成之后,则有私为经营之车仔馆出现,出租车仔给车夫于城内拉客,亦行走东西乡远途。至清末,车仔行业旺盛,及至民初,石岐拆城改街,建设马路以后,于东、西、南门路口均有车仔站排列车仔待客招唤。石岐城内的主要通道口,也有车仔待客,马路大街则车仔穿梭往来。古老的山轿已基本为车仔所代替。本世纪40年代,车仔仍为石岐城区之主要交通工具。旧日以拉车仔为生者,足穿“皮挞”(用牛皮或旧车胎制成的耐磨拖鞋),背心短裤;双手紧握车扛,走走跑跑,风吹日晒雨淋;天蒙亮出车,午夜收工,所赚微薄碎钱,除缴车租、支维修、孝敬地痞、警察之外,所剩无几矣。养家活儿谈何容易。车仔佬之中,不少光棍至终。即使青壮之年,若不幸染疾或跌碰致伤,亦只有听天由命!车仔的历史不长,抗日战争胜利后,脚踏三轮车传入日见增多,至50年代,车仔基本被三轮车所代替,今除因怀旧而设以娱入游乐者或所见以外,永世绝迹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