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二、汽轮拖带与花尾渡

发布时间: 2006年05月31日   来源: 中山政协   
  光绪年间(公元1875—1908年),香山始有蒸汽机船与汽轮拖渡。《香山县志》尚没有关于机船、汽轮的记载。而始编于乙卯年(民国4年,公元1915年),刊成于?亥年(民国12年,公元1923年)的《香山县志续编·建置·梁津》有云:“长行渡,小榄往省城渡二,曰恒记,曰德记,一辰刻往省,一午刻返榄,用一轮船往返拖带,总名曰恒德公司”。又云由黄梁都各地往来江门、澳门,由大黄圃往返石岐、顺德大良等地,共有轮渡8艘。郑伯侣《中港交通念昔谈》云: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于公元1918年间,香港商人组成“岐港轮拖恒利有限公司”,装置花尾渡2艘,名恒昌、利盛,每日对开石岐香港1次。1923年,又有“国兴公司”的永祯,永祥2艘花尾渡加入岐港航线营业。当时的航道,从石岐经东濠出珠江口至香港中环靠泊共56里,航行10小时。此前,人们出国须乘搭渔船取道香港,转乘邮轮。   花尾渡是大型拖渡的美称,是珠江航道独具特色客货两用船。船体木质,船头船尾均有雕绘美丽耀眼的龙凤、貔貅等图案。船体分三层,内外涂漆红红绿绿,若一朵巨大鲜艳的花浮游于河面,因名。船本身只设舵,不设动力,由1艘汽轮拖带航行。“花尾渡”美称,渐渐成为世俗称谓,人们一般不称拖渡这个原名矣。   其底层称统仓,大部分置货物,小部分为下等客位;中层为客仓,设卧铺两层于左右两旁,每一铺位有木板间格,每格有窗户通船外,两旁铺之间为颇宽敞的客厅与走廊;上层尾部为舵房,中前部为船员生活室;三层之间有手工艺精湛、油漆精美的楼梯连接。由于船底平宽,不设动力,航行时平稳,旅客在船上没有颠簸感,不知船在航进,因深受人们欢迎。行驶石岐至香港的花尾渡,于30年代,岐关公路通车以后,因航时较长,人们出香港多经澳门转口,而遭淘汰。从广州至梧州,和往来珠江流域四乡的,则大行其道,尤其抗日战争胜利后,曾一鸭成为花尾渡发展的黄金时期。船上有电灯照明,有自来水供用,有餐厅,夜航时有曲艺表演;且船体越浩越大,最大的设客铺480位,满载即可加临时帆布躺椅数10张,还设有高级厢房,有可?开席的大餐厅,又装上富丽堂皇的霓虹光管等,像一座水上皇宫。   石岐、广州往返的花尾渡,全盛时期每天对开2艘,即4艘船分别由石岐、广州两地开出。一般为夜航,每天下午6时启航,途经港口、容奇等站或驳艇埋街,于翌日天亮前抵达目的地(广州或石岐),旅客可以赶及登岸饮早茶。50年代以来,虽有单行的客轮行走岐广线,和广中公路畅通,但至70年代末,花尾渡的旅客仍时常满座。因航行平稳,没有噪音而优胜于单行客轮;因于夜间航行,可以舒服惬意地在铺位上度过一夜,而比之乘车要在中途过渡上落5次悠闲得多(广中公路沿途鸡肠?、容奇、三洪奇等5个渡口桥,均于80年代建成),又没有颠簸、晕眩呕吐的干扰和烦恼。   花尾渡靠燃煤蒸汽小轮拖带航行。靠泊与开离码头时,小轮傍靠花尾渡带动行驶;航至江面,则用一条百多公尺长的钢缆拖着行驶。因称“拍拖”和“拖带”。   石岐至黄圃、前山、白蕉、南水、江门;小榄至广州等地的客货渡船,也曾经是花尾渡,只是船体较小一点而已。   花尾渡航行平稳、宽敞舒适、宁静安全,深为旅客所喜爱。但是在航行速度、泊告事宜等方面,却远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时代要求。最后一艘“曙光301号”,于1981年退役,花尾渡的历史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