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六、书塾的教学方法

发布时间: 2006年05月31日   来源: 中山政协   
  书塾教学,通用由识字起而循序渐进的方法,如先学诵读《三字经》,再诵《千字文》,天天诵读,背诵,称“念字歌”;再则教读《千家诗》。其法由浅入深。先认字识字,是符合客观条理的,但只着重于灌注式,并施行体罚方式。背诵时稍有念错字音或忘记章段,须由老师提点时,学生必遭先生鞭笞或打手掌;学童唯有硬啃默记,只知字音和仅记串句,却不懂释义与用意。因此,学童戊能通篇背诵《三字经》和《千字文》,识字数千;甚至也可背诵《千家诗》若干首,但不晓作文,一些简单的句子也造不出来。教授《四书》、《五经》课程,也人着重于死记硬背框框条条,只讲教条;在释义上则偏重于伦理教育,缺乏文化科学知识教育和举一反三的创造性教育;施教的目的,仅在于为有意追求功名的学子戊,准备赴童生试与乡试应考所需。对于没有仕途幻想和企求的大多数学子们,是没有多大实用意义的。多数农民小商户,及一些家道较富裕者,安于现状,他们遣子入塾读书,所求并非“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仕途观念:而是“谋生需文化,字墨好傍身”之现实观点,认为无论耕田与从商,都需要识字和懂得打算盘,融会吃亏。这些为谋生手段与智慧而求学的子弟们,对于识字与熟知书写最感兴趣,他们背通《三字经》与《千字文》之后,学习《尺牍》、《幼学琼林》以及《朱子治字格言》、《增广贤文》等读本与珠算归除册最有“瘾头”。于是,《朱子治字格言》和《增广紧文》也成为重要的附读课本;而精通珠算的老先生,则在书塾教学课程中增设珠算课。以扩增学子入塾名额,带来多一点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