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宫
发布时间:
2006年05月31日 来源:
中山政协
香山立县后第4年,即南宋绍兴26年(公元1156年)建立邑学,即学宫,又称儒学、孔庙,是封建时代邑内的最高学府。从此,香邑每年举行童生试,考取生员40名,至清光绪13年(公元1887年),历731年,学宫先后迁徙重建9次,扩建、修葺13次,成为规模宏大,厅堂祠斋廊廊俱全,亭台池榭坊牌具备之学府。本世纪50年代以来,先后用为珠江专员公署、中山县人民政府机关。其时,学宫院内外的原来建筑物仍基本完整存在。1960—1961年间,用为县人民医院,曾对庭院有所改建,至70年代,仍见其原有规模的主要部分存在。80的代初,旅居香港乡亲杨志云捐赠港币1000万元及其友人捐赠100万元,为发展中山卫生保健事业,将学宫全部拆平,改建为规模壮丽宏伟、具有现代化设施的中山县人民医院留医部9层大厦——杨颖滨大楼,从而根本转变为服务于百万人民健康之所。90年代初,又于大厦前左侧加建6层门诊大楼。其东侧又设有医护人员生活楼等。学宫原址,已成为医疗服务城矣!旧学宫尚存的残迹,唯院内外之石台阶,以及荷池与石拱小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