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九、网具的改进与操作技术变化

发布时间: 2006年05月31日   来源: 中山政协   
  1、麻制品为尼龙胶丝所代替。旧时使用麻质渔网、网纲、竹篾或黄麻缆索。麻质网与纲绳,使用之前必须经过染蒸,先以薯莨(Dioscorea cirrhosa lonr.)根块的汁液浸染渗透变成褐色,略晾即置大锅中加盖蒸煎半天,使入渗薯莨汁液凝固,增强网具的坚韧性,以达而磨耐用的目的。刺网则用鸭蛋浸染,增强其坚韧与硬直度,和使变成乳白色。自本世纪60年代以来,逐渐推广使用尼龙线、和透明无色胶丝织网作纲与制缆索,麻质渔具已基本淘汰,是以薯莨蛋白染网与高炉大锅蒸网之作,俱往矣!   2、由水松根、玻璃球——塑料。旧日通用水松根轻木制作浮子,先为玻璃球,继由塑料浮子所代替,如今只有一些牵大网作业仍沿用轻木浮子。   3、杜绝燃爆渔炮捕鱼。近代以来灯光围网作业所使用的渔炮,点燃投掷至爆发均危险性极大。药引偏短致投掷不及于人手中爆炸伤人;扎配的石坠子等物过轻,投掷水中后未沉下适当深度过早爆炸,致波及船损人伤;点燃失手,渔炮跌落船上或船底所跨水中爆炸,致船破人亡等等。此外,渔炮在海水中爆炸,爆发力极大,冲击波及辐射范围广,大面积海洋生物尽皆遭殃,海洋生态严重破坏。我人民政府历来禁用渔炮炸鱼;而港英、葡薇当局也有法例禁用,但禁而不止。至本世纪60年代,渔船机械化日渐普及,新式机器也有所增加,张收网机械、下锚起锚机等等亦普及,因此,围网的长度、深度普遍增国,作业时的动力负荷亦得到解决,围网圈扩张,收网时上下纲的收紧缝合加速,大大减少入网鱼群逃逸的漏洞,不使用渔炮,也不致影响渔获,从而逐渐杜绝了使用鱼炮炸鱼的习俗。   4、普及海洋探测、海底扫描等技术与器械(略)。   中山县于1952至1965年间,先后析出岛屿于上下恭常都建立珠海县;复析出大冈、潭洲、黄阁并入番禺县,及斗门、乾务、白蕉、平沙并入珠海市。境内仍有冲口门、横门、坦洲大冲口、民众民家围尾等渔港渔村。1965年计划成立渔业公社于横门口,卒因“四清”运动而未实现;及至70年代末开始建设横门渔业基地,80年代正式成立以发展渔业为主的横门镇,今已初步建成颇具规模的横门渔港,有避风塘、码头、鱼类加工厂场、机船修造厂等设施;拥有机械化的深中海拖网、灯光围网、塞鮕\钓艇、捕虾、刺网、定置网等作业。还发展了海水、滩涂养殖业。   注:旧日的地方史料刊物,少见详记渔事状况者。上文资料来源,多数是1954至1966年间,笔者亲历渔业生产合作化和作业生产研究工作,曾连续两个春秋随深中海拖网风帆渔船出海作业,及间歇随其他作业渔船出海,学习操作与研究业务的体验。其间曾采访渔民、渔妇、渔船主以及请教有经验的工作同事等。今回忆与整理笔记而成。谨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