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踩迹诱鲽
发布时间:
2006年05月31日 来源:
中山政协
鲽,又称比目鱼,其双目偏出于体大右。体扁长,右体皮肉微隆起,皮鳞褐色若海沙,体左扁古若板块,乳白色,栖卧时贴于凹沙泥上,因俗名挞沙。有幼鳞、粗鳞两种,幼鳞的多见于珠江口浅海滩涂,肉嫩鲜美,且无骨丝,历为餐桌上品;粗鳞的多见于深中海,肉味稍次。
踩迹诱鲽作业是单人凭技能进行。作业分两个阶段,隔夜持续进行。于秋末寒春初季节,人午在海潮退落末尾阶段,到水深过膝的滩涂处,先用竹蓢之类插树为起步记号,随即以整齐均匀的步幅,垂直缓步前行,一步踩一个深浅适中的脚印,行约数百步即插树标记,至潮涨,顺潮流桡船的靠岸休息。翌日潮退至昨日相等深浅度时,捕鲽者系竹篓,手持小网兜,复至插树标记处,依照原来的步幅,对准原足印踩踏前行,当脚板感应有鱼,即两脚合作,利用踩一脚的掌和趾将鱼体推向另一只脚压牢,并顺着趺胫往上搓,至近膝部即伸手捍捕之;若踩中为蟹,则伸下小网兜舀捕之。所获多为鲽、蟹,也有鲛鲽(类似鲽而体形有别的品种)。
其技艺极奇妙高超,走步的方位角度、踩迹深浅度极讲究,强记方位与复踩原迹不逾更为精绝;脚板感应敏捷,以及伸手擒拿,难度技巧中谓绝奇,故此,世代以渔为生,居珠江口畔的?户后裔中,仅有极少数怀祖传技艺者能务其事。本世纪60年代初,冲口门渔村尚有男女中青年5—7人从事此种作业。鲽鱼与膏蟹均上价品,从其业者的收入颇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