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灯光围网与棫乃、索鮕
发布时间:
2006年05月31日 来源:
中山政协
俗名池鱼、海河、青鳞、黄泽、马?等,喜群集回游于中浇海上层的鱼类,有追逐光亮,聚群畅游于强光灯下的习性。人们以具耀眼强光的双纱至四纱罩大光灯(燃泵气火水的挂式汽灯),于月黑之夜在渔场诱照之,至鱼群聚集相当数量于灯下,即以围网捕之,常有大获。香山灯光围网作业渔场,在珠江口外担杆、伶仃、万山、上下川等岛屿间。作业时以一艘中小型拖网船,带一网艇(称??)及舢舨若干艘,协同进行;每于天黑之臆,航至渔场选定位置下锚定位;每一舢舨配一名水手,下锚后即亮灯照耀四周海面,伺候鱼群聚集,见鱼群形成重叠拥挤之状不散时,即亮讯号招大船驶来下网围捕。其网为索鮕式(即下纲附可以张收的活索),深10公尺以上,长数百至逾千公尺不等,上纲系浮子使浮于水面,下纲用铅坠子沉于水中。网具常叠备于??上,抵达亮讯号的舢舨上游处,好推??带网下海,将网纲一端系于大船,??沿着海潮下流处张网,摇橹航进,使网以舢舨为中心,围成半月形,逐渐缩成圆形包围圈,下纲的活索也随之渐渐扯紧,至密闭网底形成袋形,此时拉扯上下纲上大船,至只剩网袋在水中,随即拉起网袋一侧挂于舷部特备的叉架上,用特制的舀鱼网具将渔获舀起置放船上。舀鱼网具为铁条作纲,嵌于长约2公尺木柄一端,用缆索穿律螺系挂于大桅顶端,兜舀时一组人手捏木柄入网袋中舀鱼,一给人拉扯缆索将舀鱼网具上牵,每一兜舀重量600至逾千斤;另一组人专事上仓鱼的处理,推置鱼仓腌藏。每一网次所获10数担至几十担不等。完成一个网次,再移驶至其他挂灯舢舨处下网。有时鱼群聚集太多,一个网次所获已满载,甚至舀之不尽,即用记号招友邻渔船靠近舀捞;或几艘船共捞一网鱼群,仍取之不尽,至天亮时,割破网袋,将网中剩鱼回放海中,收网回航。近代以来,灯光围网作业船鑫使用渔炮(胶状条形黄色炸制成,与拖网船所备自卫渔炮无异),每于围网底索即将拉闭袋口时,在网外上流头点燃渔炮抛掷水中爆炸,使震死或未死而昏迷的鱼类随流冲下,尽收网袋之中。
灯光围网作业旺季在炎夏与初秋。因天气炎热,渔获容易变腐,因必须即时落重盐拌腌以保质;渔船又须于天亮时驶至设有渔栏的港湾卸货。从事此作业才特别辛苦劳累,每于天蒙亮时返航途中匆匆用早饭,至抛锚停泊,派人摇舢舨到渔栏取鱼箩(因渔船体积所限,不备鱼箩出航)回船装箩卸货,迅速运至渔栏交售;过秤找数,立刻购盐运回渔船,伙计们又要摇舢舨至山坑、水池取水,或招供水船靠泊上贮淡水,及冲洗甲板鱼仓以清污秽,然后用午饭,时至午后矣。午饭后争先摇舢舨到山坑沐浴,浴后凉快爽洁的身躯,回船休息。但是,甲板仓面湿漉漉,晴天骄阳灼人,船板热似火烫,人们顺船瞬间,又是个个汗流浃背。昼夜连续劳碌,疲倦甚矣,唯爬入生活仓,于焗闷的空气环境中,躺下瞌目争取休憩一阵子。下午5时左右,又要开航直驶渔场,人们在航行中吃晚饭,餐罢,船到位下锚,又立刻投入放舢舨亮灯等系列工作。如此从事灯光围网作业的人,纵有“铜皮铁骨”之体格,也顶不住连续紧张苦役之劳损!
深秋寒冬和春天,没有围网渔汛,则改作中浇海拖网或于珠江口捕?(龙须鱼)鳝和蟹。捕?、鳝、蟹以?鱼为主获物,作业俗名“棫?”。其方式方法,于船体中尾段两旁设嵌稳于船舷的硬木架与踏脚板,外伸约1公尺,于航行中作业。负责捕?者双手捏持长约5公尺硬木为柄的??,插进水底淤泥中,利用镶嵌于木柄下铁质扁形?棫勾,随船航移动,勾捕栖藏于淤泥的?鱼、鲻笔鱼、鳝类与蟹。每一木柄镶嵌排列整齐像搂柴草的?勾状的棫勾16-20个,木铁合重80-100市斤,插棫者须有手举200斤以上的手力,才能舒展地把棫拉起,立刻斜举倒拍渔获及所附泥杂等物,敲卸进特备的鱼篓中。棫?作业所获甚丰,一艘设4把棫的风帆船,日获逾10担者常见,但必须特别身强力者方可担当其务。
索鮕作业的主要渔获为鲳(白鲳与乌鲳,俗称白仓、黑仓或芒鱼)。多数是拖网、灯光围网作业所兼业,于夏天风平浪静的白天,通过观察鲳群游状况,张网围实,拉底索捕之。其网形似围网,但较小的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