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渔船主、大工、艄工的技艺
发布时间:
2006年05月31日 来源:
中山政协
旧时科技落后渔船出海带备的只有一个指南针(称罗盘),乃唯一的科学仪器。与今日深中海渔船拥有的无线电台、报话器、信号灯、鱼群探测器,以及旗语术等等,相比差之千里矣。他们赖以指挥航行、作业的法宝,全凭渔船主、大工(受雇的技术指导)和艄工的自身经验与智慧。如观日月以知时辰;测星座配合看罗盘以断船只所处方位;铅砣沉底取沙泥样品判定海底是否适合网刮;从风向及波浪起伏状况、观海豚群在海面动静以判断风候的变化;默记大小岛屿、暗礁、珊瑚丛所处经纬度以导航向等等。浩瀚的海洋,随处有鱼群栖息活动,但非可随处下网的,没有海底森林、暗礁、珊瑚丛等障碍物的方位,才可以进行拖网作业。每一处渔场都有特定的拖航经纬度,不容丝毫偏差,稍有出错,令网拖碰海底障碍物,即致网破鱼溜或缆断网丢,损失惨重。南海各渔场与大陆及近陆岛屿的方位,均是渔场在南或西南,陆地与岛屿在北或东北。深中海渔船于航行作业中,最忌吹北风、东北偏北风或西北风。帆船主要靠自然风为动力,遇北风、东北偏北风或西北风,船只唯飘向太平洋,设法靠近大陆;有时已经驶近港口,肉眼望见清晰的山地以致屋宇,于迫咫尺之间,航船竟无法入港。故指挥渔船出航作业,缺乏风候知识,是非常危险的,基于此种情况,深中海拖网船出海,常驻、成群结队,称“跟邦出海”。群船厂10至30对不等,跟随技术高、经验老练的船主或大工所指挥的渔船出海和选择渔场开展作业,绝少见孤单一对船在某渔场作业的。清末,有一老渔船主李季佳,被深中海渔民誉之为南海一带渔场的第一流邦主,常年追随他出海作业的,竟有30多对渔船。李对海南岛以东,至粤东甲子角的所有海底、海角、风情、渔场方位等状况,了如指掌,追随的船只,极少发生海事;且每次渔汛所获亦丰裕,每靠岸卸货,往往占当地鱼市场渔货大半,对鱼价大有影响,因有“李秀佳,卖臭街”之说。此人于民初活跃于南海各渔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