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夜捕禾花雀
发布时间:
2006年05月31日 来源:
中山政协
禾花雀,学名鹀,又称黄肚鹀,乃候鸟,暖天居北方,气候严寒时南移越冬。每于天高云淡,稻穗扬花时节,成群结队飞临珠江流域,到三角洲水稻田草坦,或近处的灌莽小冈原野栖宿,严冬时继续南迁,至春暖时北返。捕禾花雀于夜间进行,是技术与技巧较强的作业,行动时须有10-20人舍作。其技术在于预先察看雀群晚间啄食与栖宿地点,测定风向;技巧则是使用网具操作纯熟,张收恰到好处等。捕雀队伍分两组,于夜幕降临时分,一组队员持可张可收的大网,张开于雀栖宿点的下风头,行动时保持静谧不响;张网后,另一组人员在上风头,各持竹竿大力摇动,使呼呼响声大作,和齐声呼呼讷喊,造成风声鹤唳之势,同时点燃炮竹噼呖啪喇助威,使雀群惊惶失措,扑翼向无声处飞逃,风助飞速,雀儿撞入网内乏力回翔,队员们于适当时间内将网口逐渐收紧,使之整群落网。每次网捕,多有大获,收队时以网成袋,扛至河边置冷水中,将雀儿溺毙,然后离水晾干,运上市。禾花雀羽毛柔软,腹黄背赭,丽若小黄莺,行动机灵,翱翔时似燕子。其特性是不堪养,若捕获后不立刻溺死,留鲜活上市,翌日即消瘦乏肉,烹熟后肉韧无味,因此,获之必须及早溺死后上市。禾花雀肴历来为珍品,见之高级食肆,旧时唯穗港澳市场有见。
民众、浪网、三角、黄圃等镇农民,有捕禾花雀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