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冬种菜薯
发布时间:
2006年05月31日 来源:
中山政协
基于气候温暖,少有霜雪,灌溉便利之优越条件,无论小冈平原、冲积沙田、桑蔗基塘和丘陵山区,历来都有冬种菜薯之俗。小冈平原,即俗谓民田区,人们奋力夺取部分水稻田一年三熟,冬种菜薯就是第三熟,每于收获早熟的晚造稻后,迅速将田泥犁翻锄垄分畦,栽植大头菜、椰菜、苕菜、荷兰豆、番茄、马铃薯(薯仔、荷兰薯)等作物。冲积平原水网地带,即沙田区,则选择地势稍高的田块,收割晚造稻后,先犁垡泥土并钊排水和浇水两用的小沟,以沟间为垄锄成畦,迅速栽植作物。冬种收获的经济价值,一般都成倍地超过一造稻谷的价值,冬种菜类,一般亩产量不下于3千斤,荷兰豆、番茄(西红柿)产量稍低,但价格较高。邑城以东地带,即俗谓东乡各村,历来是邑内马铃薯订产区,所产大部分自冬种田。冬种马铃薯每亩产量,如没有霜雪为害,一般2千斤至5千斤不等。马铃薯、荷兰豆、番茄都有根瘤菌,其根群能使土壤疏松,又固氮保留于泥土中,使下一适作物获益;大头菜、椰菜、苕菜地所需肥料较多,但其根茎发达深生,也起着促进土壤疏松作用。冬种作物收获后遗下茎藤叶等残存物,于春耕办田时踩踏埋入泥中沤腐,乃肥效极好的基础肥。种马铃薯多用腐植质有机肥作基肥,收获后尚有许多肥分残存土中。因此,民田区的耕户,特意安排栽植晚造早熟禾,收获后把自家种不了的田块,无偿地借与没有合适冬种田或没有水稻田的贫苦农户、非农居民户开展冬种,也作为积肥的一种方法。
西洋菜,是由澳门葡人传入。其特点是喜寒忌温,唯秋后天气茂生;且粗生,凡土壤湿软,水足肥足便可旺发不枯,极少病害和虫害;宜于排灌自如的水田或浅水池塘栽植。石岐郊区及隆都等地,历来多见栽种。一般于收获早熟晚稻后,在田块中筑塍注水,将泥土翻垡耙碎,使成稠淤状,锄成以小水沟相间的畦,邓可栽植。以带叶的菜梗为苗,密排栽下,栽植20至30天即可收获,循环种收,由立冬至下年清明前,可以种收4至6造。每造每亩产量可达5千至1万斤,是产量产值最高的冬种菜。但费工多,如施肥必须勤施薄施,每2至3天施一次液体稀淡肥,每造收割后立刻锄翻泥土复种等,一个强劳动力,种管2分地便觉颇吃力,种3分地则难以应付。
桑蔗鱼塘地带,即经济作物区,历来于秋末收完最后一造桑叶,或砍蔗之后,将桑垄蔗垄锄翻碎土,以种菜蔬,当作一造主要作物栽植,收入不菲。
丘陵山区也有冬种习俗,常见选择宜种溉之田块种植。
近10年来,贸工农并进,农民务工或经营贸易、运输者极之普遍,因劳动价值之差别颇大,用工多而收益相对偏低的稻田冬种,面积有所减少。但有不少农户以栽植瓜豆菜蔬为主业,成为商品菜蔬基地的专业户,因此,各地市场的菜蔬供应,有多无少,且有数量不菲的瓜菜外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