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4、稻薯或稻茨轮作

发布时间: 2006年05月31日   来源: 中山政协   
  番薯(地瓜),一年可种两造至三造,以第二造产量最高视为正造。于立秋处暑间栽植最合适,即使缺肥,但深耕细作,水分足,中耕除草等管理工作做细,亦可获高产。一些地势较高的水稻田,收割早稻之后,浚水干田,犁翻深耕,略暴晒便锄泥成垅,赶于处暑前将薯苗栽下,至大寒立春间收获。一般每亩可收薯块3千斤以上,获5至8千斤的常见,而亩产达万斤的也非鲜有。不栽晚稻改种番薯,着眼点在经济收益。地势高的稻田,常受秋旱所害,一般晚造产量颇低,若遇特大旱情,可能颗粒无收;番薯较耐旱,即使偏干旱之年,也保证有收成,且薯块与薯藤皆被人们视为宝,可作人的杂粮与家畜饲料;价值不菲,4百斤番薯,相当于1百斤稻谷所值。一亩田产3千斤番薯,并非难事;而求一亩高旱田长出4百斤稻,则难以实现。近30年来,城乡人民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鲜见以杂粮充饥者,番薯的经济价值相对地降低;而农田的抗旱与灌溉设施有了极大改进,创造晚造稻高产,亦相对地容易很多。是以晚造田改种番薯极少见。经济作物地区,旧时也有大面积种番薯,其主要方式是瓜豆菜蔬与番薯轮作。   茨菰。单造水生粗生植物,极少病虫害。人们常以低水田和晚造育秧塘栽植,于收割早稻或拔完晚造秧之后,稍加犁耙平整,于白露秋分间将茨菰苗栽下。至冬至前,则可以分批收获,初收为体型较小的嫩菰,用至大寒立春期间收获,产量一般每亩2千斤左右,其价值超过相等重量的稻谷,而低水田与秧塘,一般很难创出亩产千斤的稻谷。经济价值所使,自古以来,人们喜爱栽植茨菰,但在收获时颇费工夫,要用双手翻开泥泞逐个执。茨菰不愁销路,它历来是市镇乡村市场的畅销货。茨菰含淀粉颇丰,可充杂粮,饥荒时,不少农家赖以渡过冬春饥寒之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