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插大行与小科密植
发布时间:
2006年05月31日 来源:
中山政协
香山人口众多,但是位于珠江三角洲平愿滨海地带,冲积河摊经年累月扩张,于一定时日,耕地亦不断增广;加之清代中叶以来,旅外人口日增,又因灾害与战乱频频,邑内人口增加不大。相对而言,至本世纪50年代初,仍属人少地多之区,土地改革分配耕地时,有相当面积的边远、水利设施教差的围田与水田、可以栽植单造稻的河滩等,因没有人要而丢荒。基于田多以及没有机械、缺少耕牛,耕作多靠人力原始式劳动等原因,自古以来,人们栽种水稻普遍采用广种薄收的早晚两造间法:即春耕时以人力绑锄或用牛犁耙一遍,插植科行距间,称“大行挣稿”式。于清明至谷雨间完成早造插植,于芒种前后将晚造秧苗间植于早造禾科行距之间。至收割早造稻后,锄翻稻头,清除莠草,踩平泥並,适当再加一次中耕和除虫,争取晚稻多收。这种落后的耕作法,不知经历多少个朝代。一些耕地面积较少的乡村,相对劳动力较多,由于灌溉困难等原因,办田(犁耙整地)工作设法赶及节令所制,往往也采用这种耕作法。大行挣稿田若管理工作做得好,亩产在200至300斤左右,达400斤算高产。俗话:“早四晚六,也算幸福;再多两箩,心满意足。”意即:早造亩产四箩谷,晚造六箩,称好收成;若早造亩产300斤,晚造400斤,就是特别好收成之年。晚造亩产500斤(即10箩谷),有亦罕见。自本世纪60年代以来,这种古老落后的耕作法日见减少,至70年代已基本消失。普遍改用“小科密植翻耕”法,即春种早造夏收之后,立刻犁耙田,于立秋间处暑前将晚造秧苗移植完毕,并加强田间管理,适时追肥、除病虫等工作。小科密植翻耕法,不论早晚造,产量均增加成倍至数倍。耕作法的根本改变,基于下列9个条件:一是农民生活普遍提高与改善,农村人口与年增长,劳动力日益充足;二是新一代农民的文化水平普遍提高,老一辈农民也很多摘除了文盲帽子,能理解与接受科学耕作的道理;三是普遍建立农业科学技术推广站,大批知识渊博的农业生产技术人员下乡,极力推广科学耕作技术;四是普及了使用拖拉机犁耙等机械耕作,使早晚两造均能不误农时地把秧苗栽下;五是化学肥料与高效农药之供应量增加与普遍推广使用;六是农业科学院积有为研究水稻种籽的培育,每年都有新的高产优质稻种发明与推广;七是水利设施不断改善,农田排灌系统达到半电气化和机械化水平;八是政府对发展农业经济的投资每年有所增加;九是谷物价格有所调整,耕田人普遍得到实惠,促进了栽种水稻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