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2、积肥

发布时间: 2006年05月31日   来源: 中山政协   
旧时没有化学肥料,耕种靠河塘泥並、沥腐植物茎叶、人类粪便、草木灰、可沥腐性垃圾、村沟污水,以及花生豆麸等为肥料。至本世纪二、三十年代始见进口化肥传入,唯价格昂贵,一般只施用于抢时间季节的高价作物。至60年代,化肥仍是稀罕之物。上述随处可用人力取得之各种肥料,历来为农家喜用,耕种不可缺少之物。 [B]①、入泥(上泥)[/B]   大沙田地区耕作面积广袤,肥源唯河涌泥並充足,可作稻田基肥。每于大寒至春分约60天内,灌水浸田,开展入泥工作,农家青壮男女,定置绞泥船于河涌活鱼塘,以脚踏水车型木质绞泥器,2至4人攀在绞泥架上,用脚踏动木滚轴,以缆绳牵动大泥篸,1至2位身壮力大者,手把泥篸长木柄,顺着缆绳牵动,用力将篸按下至水底泥並,将泥舀起,随即趁绞绳捞起,倾之小艇,经专门开缺的围基裂口,运进围内田面摊散。撑泥艇的多系青年姑娘,她们于凛冽寒风扑面的环境中,头扎红布或蓝布巾,手持竹篙,捲起裤脚,赤足立艇尾,一人一艇,在嘹亮悦耳的咸水歌或高棠歌声中,紧抓竹篙,点笃河底,推动小艇似脱弓之矢前进;艇底激浪,水声哒啪,又象乐声拍和;转瞬间,艇到散泥点,姑娘身子一歪斜,泥艇两边颠簸,顺势令泥並淌出艇仓,泻落田上,随即返艇复往绞泥船侧盛泥。尽管泥艇湿滑,她们一点一撑,一歪一扭,无论急驶转弯,稳打稳扎,干净利落。工夫之纯熟,姿态之优美,神情之活泼,令人赞叹。近30年来,化学肥料日见增多,大沙田普遍施用,然以泥並为基肥之俗仍如故。因河泥有机质丰富,且少含有害于植物生长的不良物质,于保持地力很有功效。地势高的沙田,则用排于河沟,钊挖半干湿泥块上田的方法入泥,亦称上泥。近10年来已基本采用机械喷泥法,人力绞泥,撑艇散泥的入泥景象已成为历史的回顾矣。   池塘泥並,则为经济作物地区之主要肥源,桑蔗蔬果什粮地皆适用。故此,一年四季多见人们置小艇与池塘,备木柄戽斗一只和长竹柄镶铁口竹泥篸一只,人立艇中,撑至塘心,站稳艇中,双手持篸柄,沉篸至塘底挖淤泥,一篸篸捞置艇仓,满载即傍岸,持戽泥斗一一戽上,覆盖于作物地面,让水渗入土中,淤泥经风晒自然干透,见雨水浇淋即溶化成肥。此种作业称戽泥,需大气力与有技巧者操作,故多为体壮力强的男性所干,罕见女性戽泥者。近年,机械吸喷泥艇及电动清淤机日渐增多,养鱼户普遍采用,单纯用人力戽泥的落后作业已基本消失。 [B]②、农家肥[/B]   小冈平原(农田区)和丘陵地带(山区),农家终年积集土杂肥料:置瓮缸或建灰沙池氹贮集人畜类便;收集薯藤菜荚瓜豆蔓条等堆沤或踩入田泥沤腐;积集有机质垃圾,经筛选备用等。旧日,小冈平原乡村,四季常见农友肩挑大木桶,穿街过巷收购农家肥,或为生活较富裕之家清理厕间,或以菜蔬以易。一般贫民之家,常置瓮缸于门外贮积粪便售与农户。曾有以择麻搓线为业者,将浸麻水倾入瓮中,以充尿水售与收肥者,闹起“卖假肥案”,争执不休。现在听来来,这种卖假尿水事件,确实可笑,然而,这些事实,却反映了旧社会的贫困面貌。以往,村镇社学、书塾、学堂、学校所设厠间,所积贮的尿水,由书童或校工管理收益,以弥补他们的微薄收入。人尿乃肥效颇高的肥料,是不愁无人收购的。因之,时有偷尿案发生,有的贫困农户,窥伺书童校工不在,将尿水舀光挑走。这种犹如伸手到乞儿里偷吃的行为,是严重缺乏肥料及务农者生活艰辛的反映。   邑城与各圩镇,旧日由四郊农民于夜间挑桶进城,到各户收粪便,俗称“尿倒”。本世纪40年代逐渐以单车挂桶搬运,逐步代替了挑担,至70年代,仍见张家边、濠头、环城等地农友骑单车到石岐城区运肥。约于50年代设立石岐清粪队,其时,清粪工人仍以肩挑尿捅清肥;70年代末以来,始逐步改为密封式人力车与汽车接驳,及使用电动水泵素。   拾猪屎。旧日农村屋宇疏落,村场空地很多,而农家寮舍浅窄,又缺资建猪舍。因此,所养猪只多数为牧式,大小猪早放晚归,任由他们游荡于道巷空场,觅食草根嫩荚,边吃边诃,猪屎随处可见。有以收集猪粪为业之家,每天全家出动,各携畚箕(又称粪篸)及小耙子,由早至晚,穿街过巷,捡拾猪屎狗粪,贮积或晒于,售与菜农、果农、养鱼户或育才瓜豆树苗户。有些居屋较集中,户口较多的村庄,每年由村公所将村中猪粪捡拾权开投,收取“猪屎费”,唯高标投得者可以捡拾,不准其他人问津。捡粪之家的收入,一般比贫雇农的收入略高,但其劳动辛苦兼糟蹋,艰难捱得几个血汗钱,还要给村公所缴费,旧社会之不公,可见一斑。今天,各地农村罕见猪只行走于街巷,农家养猪有围栏(称猪舍、猪辘、猪兜或巢),户外无猪粪,捡粪者亦早已敛迹矣。   碎泥墙为肥。约一百年前,香山各地仍少见青砖、红砖。建屋筑墙,多用山泥、河沙,混以石灰或壳灰,用夹板分层,人工夯打春实而成。这些泥墙,经过长时期风化,有很高肥效,敲碎成粉粒状,用作蔬菜基肥,肥效颇高,凡种大头菜、苕菜、椰菜等,于成畦下种前,每科先施下一小碗作打底肥,然后栽下菜苗,只要淋水适中,勤除虫害,则可长出高产好菜。经济作物地区的有经验菜农,历来喜用之,每闻有人拆旧泥墙,以平方尺计算,出相当价格收购,甚至棹艇到区外运返使用。本世纪60年代,仍常见此种现象,70年代亦有所见。   除上述采用本地的肥料外,一些本钱充裕的大耕户或自耕农,常购用花生麸、豆麸之类商品肥料。麸类肥效高,且于保持地力之作用很大。而贫农之家,往往日食两餐难挨,何来本钱买豆麸。   今时不同往日,以农为主业之家,拥有入泥、上泥机械者已非鲜有。购用高效化肥、豆麸豆饼的极之普遍。时代进步,农村富裕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