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更夫与护沙队员
发布时间:
2006年06月01日 来源:
中山政协
古代计算时辰,靠“滴漏”、“日圭”、“观日测星月”等等手段。平民百姓缺乏测时器皿,维以日出、日正、日斜、日落为时辰之据;或测视星月之运行,以定夜分迟早;晨则闻鸡鸣而起床。
不知始于何代,各乡村圩镇设专职人员打更报时,称“更夫”。在高?处设大鼓,与夜间擂击以报时辰,擂鼓之后,更夫身负锣或木质响器,沿街敲击报时,俗称更鼓、更锣、更卜卜。一夜为5个更次,以地支子、丑、寅、?、辰、巳、午、未、辛、酉、戌、亥12个时辰为标准,即子时为夜间11点至凌晨1点,以下类推;戌时(夜间7点至9点)为初更,又称落更,以后每隔两个钟点为一个更次,至寅时(晨早3至5点)为第五更,即尾更。
更夫的职责还兼巡察火警、小偷盗贼等务,发现可疑情况,则敲响特定的声音,发出警报。及后,乡村普遍成立地保组织,派员于夜间巡逻警戒,交班轮值也以更敲更锣为据。清末各村遍设警察所和警察班,人们仍称乡村警察为更夫。
清咸丰年,已有华侨带返时钟,俗称“时辰钟”。但至民国民间,时钟仍未普及工农家庭,广大百姓仍以听更鼓知时辰。打更鼓之俗,1949年仍有沿行。
更夫馆、警察所都属民间组织,然历来为统治阶级所利用,以为镇压与盘剥百姓的工具,他们收取农民的“更夫谷”和居民的“保护费”为活,却为官僚地主等剥削阶级服务,为虎作伥。其中一些好食懒做,不务正业,嫖赌饮荡吹(鸦片)皆嗜,俗谓“四淫齐”之辈,所谓“捞偏门”者,他们常利用职守,参与包庇鸦片烟馆,维护赌档妓窘等勾当。次阶层人数甚寡,但为害不浅,于沦陷时期,多数认敌为友,甘为日伪走狗。
抗日战争时期,水网地区的土地拥有权和使用权,更加集中与地方恶势力和不法地主手中,此辈为了扩张势力,维护其既得利益,扯起抗日旗号,组织武装,美其名曰“抗日护沙队”,以抗日为名,行鱼肉百姓之实。佃农子弟、散工、失业者、流浪汉等,迫于饥饿,为求生而参与其中。国民党反动当局及汪伪政权,也派员渗入,怂恿利用以致操纵他们,使之成为反共反人民,镇压抗日游击队的顽军。1926年成立的“剿匪队”名护沙队,一些区设护沙局,如小榄护沙局。国民党当局在护沙队的基础上,成立中山县敌后挺进第三纵队(简称挺三),委出身于“剿匪队”统领的袁带任司令。各地抗日护沙队皆为挺三所收编,分区设支队、大队,乡村设中队。挺三所属部队,从来不抗日,却去五桂山、高沙、三九区等地攻击扫荡抗日根据地和抗日游击队,猖狂反人民,压迫百姓。日寇投降后,挺三变为护沙总队,仍由袁带任中山护沙总队队长。有部分抗日护沙队为中共地下组织与民主党派所策动,参与抗日活动,演变为人民解放事业的武装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