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水佬与搭棚师傅
发布时间:
2006年06月01日 来源:
中山政协
俗称建筑工匠为“泥水佬”或“做泥水的”。旧时,建筑工匠多是五桂、卓旗山脉周围村镇及小榄、黄圃圩镇等地农民。其发展史与木匠队伍基本相同,由于上述村圩镇先后成为华侨港澳同胞之乡,侨户不断改建旧舍或兴建新屋,其队伍亦随之不断扩展。
香山古代所建大型屋宇(称大屋),都是中国传统式四合院,为四方形格局。房间沿外墙建筑,正中间为庭院、俗称天井。多为坐北向南,或坐南向北面海河田滩,庭院后面连接为正房堂屋,亦称内堂;庭院前面为厅堂,亦称客厅;由厅堂、庭院至堂屋的左右两侧为厢房,各房间窗户开向庭院。厅堂前为门房,门房前为正大门,是唯一通向院外的门户,此外四面都没有其他门户或窗口;有的四合院正门所向不是大街,则于屋外筑围墙,增辟走廊饶向大街,设庭院大门通向院外。一些大家族的四合院,由几个院子组成,占地十数亩至二、三十亩。这种格局的房舍,今于石岐、小榄、隆都等处,仍有残迹存在。小康之家建房,也是仿照四合院形式,不过,规模少很多。即两偏一正(两旁为房间,中为前厅后为房)屋前设小院子(称场、天井或门兜),厨房设在院子里(称下间,?下);或一偏一正,即一屋间为两室,一室前厅后房,一室为前后两个房间。这种仿四合院式小舍,今于古镇、海洲等地的旧村场仍普遍存在。
近代以来,侨胞不断传入西方屋宇格局,侨乡房舍形式多样,设计日渐新颖,空气流通,钢筋水泥方格结构,防盗设施稳固,使用面积宽绰,内外美观大方的楼房,比比皆是;侨胞较少的村镇,也受渲染,促使四合院格局逐渐消失。泥水佬们的建筑技艺,亦同时由传统的?泥沙石灰混合制墙,转变为砌砖与浇注钢筋混凝土术;打夯则由木锤(亦称狼锤)捶木衫改为机械打夯灌注石屎水泥桩)或打工字铁桩;又先后传入意大利式批荡石磨、石米批荡等工艺。而分坑盖瓦、装饰琉璃瓦、红墙绿瓦、四檐滴水、缩皮门楼等等古代流传下来的中国特色工艺与格局,则仍然保留,形成了中西古今结合特色的屋宇割据。有的富有建仿《红楼梦》所述的大观园式庭院,亦多为钢筋水泥结构的3-5层楼宇;个别单层的厅堂亭榭,也是钢筋水泥结构作栋梁,只存盖瓦画栋涂墁为中国式。
各地不少农民专以搭棚为务,称“搭棚师傅”。因气候多雨和阳光炎烈,旧日建屋,必先搭一间比计划建筑房屋为宽、超高的杉竹葵结合的棚在地盘上,以荫雨天均可开展建筑工作,同时保护灰泥及梁格免遭日晒雨淋而影响建筑物的质量。建筑业的发展促使搭棚业兴旺,专营搭棚生产的棚厂,各地皆见,他们储存相当数量的杉条、竹篙、葵蓬、竹挞等物以出租。例规每一间棚寮按搭结面积,以日计算租金,搭成之日起计,至用完拆御之日结算;搭结与拆御工钱另计。
搭棚师傅很有本事,以一双灵巧的手,一条条小竹蔑(蔑仔)为绑扎物,用杉条为柱,竹篙为架,一人带3-5个徒弟,2-3天之内便搭起一座高逾10米的大棚。所备工具,仅一钩型褶纸式小刀,一把小锯。棚寥的作用完结,立即拆掉。拆棚工夫则干净利落,师傅们持小钩刀,从上而下,姿悠淡定地割断一度度扎蔑,瞬息之间,便有条不紊地把大棚拆下。
搭棚业的兴旺,亦为各地演神功戏及民间吉凶事建醮(打醮)需搭戏棚神坛所促进。另外,水网地带民居,住竹杉结构盖稻草或蔗菜的茅寮占90%以上,即使富裕户,也不过松皮杉壳为上盖耳。因此,以搭寮棚为务者亦多。
近年建屋多用钢筋水泥结构,演神功戏与建醮活动基本消失,水网地带的茅寮草舍亦已不存在,建筑高层楼宇则日趋以铁架或铅线扎水喉筒作棚架,故从事搭棚者已日见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