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9、木匠与篐桶佬、造船艇者

发布时间: 2006年06月01日   来源: 中山政协   
  名代朱元璋登基以后,重视珠江三角洲开垦造田事业。洪武4年(公元1371年)派兵屯驻大榄山(小榄)、古镇、龙头环(沙溪),长期开展围海造田工作。清代沿行,至乾隆中叶(公元1765-1768年)间,始撤出屯垦部队,转卖或租借田亩于民。其时,香山耕地面积扩大以倍计,粮产大增,岁纳官粮由2万石增至逾6万石,由立县时仅属三等县跃至一等县。围田扩大与粮产增加,建设水闸、水梪、粮仓、寨闸、木农具等工务随着日见繁忙,木匠队伍逐渐扩大。此为香山木工工艺的持续大发展时期。上升为一等县以后,衙门升格,官兵增加,由中原及东南沿海南下,以及由附近州县而来之商贾、文人、方技、手作等人士与日俱增,因而公廨、店肆、住宅建设与家具制作等工务随之日益繁荣,木匠队伍再次扩增。道光年间(公元1821-1850年),出洋谋生之风兴起,至光绪末年(公元1908年),香山籍华侨与港澳同胞,累计近百万人,其中不少人旅外积聚了钱财,返乡建屋成家,或汇资回家置屋。于此80年间,邑城、隆都、蓝、榄都、旗都、得都、良都、四大都等地,新建民间房舍数以万计;这期间也是乡镇书院、社会、学堂、小学校等兴起之时,可谓香山建筑历史上的一个黄金时代,故此,无论邑城圩镇乡村,到处有木业作坊、锯木场、家具店等,木匠队伍发展至近万人,工艺水准亦日渐精湛。民国初年至26年(公元1937年),木工工艺及木匠队伍继续兴旺;1938年至1945年,因日寇侵华,中山沦陷,民不聊生,木工工艺日渐衰落,木匠无工可开,为维持生计,多数人转业务农,其中部分人奔波劳累而难以糊口,致饿毙。日寇投降以后,自1946年起,他们才逐渐恢复一点生机,但至1978年,30多年间,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多大发展。至80年代,始日渐生机蓬勃,在工艺上发展了柚木、红木造作等新技术、以及改用机器、电具操作;今天,无论木工厂场、店档或住宅工场,均见电锯、电刨、马达等等设备。至于工务生意,则应接不暇,木匠们一年之中,难得有一天休闲。   香山木匠,历来不事制盘?桶工艺,而专业制盘桶者亦寡。自农业生产发展兴旺,需要水桶、肥桶及百姓生活所用浴盘、马桶、锅盖等,为数日渐增多,因而有不少来自高鹤、台、恩、开、新等县的“?桶佬”,上门?桶修盘。他们一般与村内祠堂庙宇借宿,为村民?修工务完毕,再迁他村营生。及后,绝大多数定居香山各地。   香山谁乡辽阔,渔业与半渔农业亦颇发达,木船木艇,乃不可或缺的交通与生产工具。因而,于水乡或靠近水网地带的小冈平原之村,多有开料、锯木、刨滑、?眼、上钉、勾缝等,均与木材打交道,看来工作与木匠差不多,但工艺有很大差别,某些方面是截然不同的。造船艇工艺粗中有细,如细腻嫩华要求一般,但合口联缝却很严格,必须做到疏而不漏,粘灰紧黏,浪激不裂;制板必须曲张弯直有度等等。故此,造船艇虽多数是农民,生活工作在农村,可其专业性颇强,一般不兼其他工作。